摘要:語言是我們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它能使人們交流思想,抒發感情。視障兒童的語言也是為社會交往而服務的,本文分析了阻礙視障兒童語言發展的原因及視障兒童語言特點;闡述通過家校共育培養視障兒童社會化語言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家校;視障兒童;社會化語言能力
一、問題提出
語言能力是指掌握語言的能力,包括對語言的積累、感悟、運用的能力,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語言應用于我們社會交往中形成社會化語言,皮亞杰認為社會化語言是在兒童和他人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并為這種社會關系服務的工具。視障兒童因視覺缺陷,他們認識世界90%左右的信息來源被切斷。視障兒童認識世界的不完整性往往容易妨礙對外界的環境理解的全面性,從而導致與普通人交往上的錯位,造成誤解,繼而打擊其交往自信心,我們日常教育中發現他們與人互動交往中膽怯和退縮,使他們難以得到足夠的語言刺激,影響其社會化語言能力的發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2021年10月2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可是,我們在與家長的訪談及日常觀察中,發現視障兒童由于視力障礙導致生活環境狹窄,與人交流的點和面較貧乏,妨礙了語言發展。因此通過家?;?,培養視障兒童社會化語言能力是極為必要的。
本文所講的家?;泳褪且詫W校教育為主體,堅持家校融合取向,引導視障兒童在生活場景的轉換過程中,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共同幫助視障兒童學習語言和發展語言的視障教育合作共同體。
二、視障兒童的語言特點
由于視覺缺陷,視障兒童從生活中獲得的直接經驗和信息遠不如視力健全兒童,導致他們的語言存在以下一些特點:
1.視障兒童看不到或看不清口型,僅憑聽覺,因此學習發音的時候不夠精準控制口唇臉部肌肉,常常出現多余或缺失動作,從而出現多音、漏音、顫音等。
2.視障兒童缺乏具體事物表象信息的輸入,容易出現語言與實物脫節,導致語與意不匹配。
3.視障兒童看不到別人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輔助性語言,同時他們會出現不合適的表情和動作,如背對、身子或頭扭向一邊、仰頭、搖擺等。
4.視障兒童主要依靠聽覺和觸覺獲取客觀世界信息,憑借記憶積累詞匯,詞匯量相對狹隘,難以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5.視障兒童書面語以盲文形式出現,而盲文是拼音文字,所以視障兒童普通話語音講得較好,這為學習社會化語言打下很好的基礎。
三、家校互動,培養視障兒童社會化語言能力的途徑
如何教育孩子是家庭、學校共同的目標和任務,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家校共育以促進視障兒童社會化語言能力的發展。
(一)提高家長認知,引起興趣和重視
由于視障學生屬于小眾學習群體,語言知識特別是盲文跟普通學校不一樣,健全的家長沒有相關知識參照和藍本,難以理解和進行輔導。因此我們通過家長培訓、微課推送、個別指導等方式,把視障兒童學習語言的知識點、特殊情況和特殊技巧等進行普及和推廣,以豐富家長的相關知識,提高他們對視障兒童學習語言的認知,引起他們的興趣和重視,為后續家校共育實施打下基礎。
(二)引家長進課堂,參與孩子學習語言過程
剛入學的一年級視障兒童對校園的環境、老師和同學陌生。因此,引家長進課堂,參與視障兒童的學習過程這一環節尤顯重要,有利于他們順利過渡和適應。
視障兒童難以學習漢字,盲文點字就成了視障兒童學習的獨特“漢字”。盲文點字是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引導家長和視障兒童進行親子學習。利用直觀學具,讓視障兒童在親子游戲中摸認、書寫盲文點位。家長可以借助放大的點字模,向視障兒童解說盲文點位的名稱和位置。說唱順口溜“1414頭碰頭,2525手拉手,3636一起走”“六點家族回家家”等有趣的親子游戲,輕松愉快中建立六點心理地圖。
讀和寫盲文點位的方向是相反的,即摸讀從左起,書寫從右起。練習這種正摸反寫的技巧,設計讓視障兒童與家長面對面站立,玩拍拍手碰碰腳的游戲,感受我的左手對著你的右手,你的右腳對著我的左腳。在親子互動中理清正反關系,為讀和寫盲文打下基礎。
(三)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培養視障兒童閱讀興趣,積累語言
由于視障兒童無法自主看漢字書籍,需要在家長的輔助下進行閱讀,因此開展親子共讀對他們豐富語言環境,培養閱讀習慣尤為重要。
首先,提高家長閱讀意識和增加共讀技巧。通過如學校召開了“書香滿家園”家長啟動會,通過閱讀知識的講授和共讀技巧的指導,讓家長了解閱讀有利于增加視障兒童的知識,開拓視野,增強語言能力。并協助家長們選擇適當的書籍,如《馬小跳學數學》《中華成語故事》《綠野仙蹤》等書籍。
其次,設計親子共讀活動。在“書香滿家園”活動中,根據學生和家長的實際情況進行系統布置。如一年級視障兒童摸讀盲文速度慢,理解能力較弱,因此親子共讀過程中,家長讀視障兒童聽,初步接受閱讀的概念和行為。而進入小學二、三年級后,視障兒童已基本掌握了盲文的摸讀寫,可以進行親子互讀或跟讀,家長作為孩子的閱讀榜樣,潛移默化掌握閱讀知識技巧,激發視障兒童閱讀興趣和主動性。根據視障兒童閱讀能力發展,家長可以從互讀或跟讀中提高要求進行導讀,只讀故事的開始引導孩子繼續閱讀或拓展思考。
最后,通過多種方式,共享書趣。第一家長會,我們圍繞閱讀召開講座式、互動交流式、親子活動式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家長會。如:“讓家長也為視障兒童閱讀點燈”(講座式)、“親子閱讀,收益無窮”(講座式),“共享閱讀之樂”(主題交流式),“牽手閱讀,在書香中我們共同成長”(親子活動式)。第二網絡微信群,與時共進每個班創建班級微信群,讓溝通信息及時和無地域限制。老師發送閱讀資訊資,家長反饋在家親子共讀進程。如老師把“適合一年級學生讀的書”“讀書方法推薦”“親子共讀益處多”“班級讀書會隨想”等家長書進行推送。家長從資料中可以學到一些正確的閱讀理念和方法,提升了家校共育的質量。同時家長把在家進行親子共讀的音頻視頻分享,互相監督和促進。第三個性化閱讀分享卡,分享卡的內容:讀書內容和時間、積累臺、讀書小故事、讀書隨想和家教樂園,由家長、孩子、老師共同完成,點滴記錄和修正,循序漸進,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閱讀能力也隨之得到提高。
(四)開展社會性主題活動,讓視障兒童在實踐中運用語言
視障兒童是社會的一員,他們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視障兒童學習社會語言的源頭活水,而社會語言必須應用于社會活動才能實現其價值。新課標規定我們要注重培養視障兒童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讓視障兒童語言的學習走進社會生活,實現語言習得與社會生活的溝通和聯系。開展社會性主題活動,就是讓他們在實際環境中應用語言,又在運用中練習和提升。活動的主題,必須從視障兒童的社會生活實際入手,以視障兒童為主體,從他們的需要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顒印H纾骸坝H親大自然”的秋游活動;“我當小農民”的種植活動;“我的生日,你來分享”的生日Party;“分享你我童年”的游樂活動等。
上學期,舉行了“我和媽媽去買菜”的社會實踐活動?;顒忧埃蠋煱鸦顒臃桨?,引導視障兒童出行的注意事項、相關知識等通過活動啟動會議、微信群、個別咨詢等告知和傳達給家長和孩子,讓家長配合活動時能心中有底。活動中,指導孩子們與人交往應用禮貌用語的要求;孩子們買菜的步驟:問價、還價、挑選、稱重、計算價格、付款、找錢。協助家長帶領孩子們嘗試著挑選自己喜歡吃的肉類和各種蔬菜;嘗試著親自問價和討價;嘗試著幫媽媽拎菜。活動后,進行分享和交流。孩子分享感受和體會:小欣說:“今天是我第一次和媽媽去菜市場買菜,真開心!”小俊說:“今天我學會了向賣菜的阿姨問價,買了個大蘿卜,我真棒!”小桐說:“我幫媽媽拎著買回的菜,真重??!今后我要做媽媽的小幫手!”等等。家長分享和交流活動中的收獲和反思。老師對活動整個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指導家長更修正和完善活動行為。
這種置于社會生活背景中的家校綜合性主題活動,激發了視障兒童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言,在學習語言中更好地生活;為視障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有利于視障兒童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結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探究,我們深信視障兒童社會化語言能力的培養必須靠日積月累;家長與教師必須形成合力,這樣才能有效引導視障兒童逐漸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性實踐主題活動,讓視障兒童鍛煉社會化語言,為視障兒童的繼續學習和融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鄺敏慧.利用觸覺教具提高小學盲生語言能力的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2021(15):58-60.
[2]譚秋桂.皮亞杰論兒童言語社會化[J].心理科學,1996(5):312-314.
[3]鐘經華.盲校直觀教學理論的探討[J].中國特殊教育,2005(4):81-8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盲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教育科研項目“構建家校共育模式促進視障學生社會化的實踐研究”(2019ZJK006)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