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艷
摘要: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和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即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一政策的出臺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使教育的主陣地回歸到了學校,身為老師的我們要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和布置作業的合理性,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做到應教盡教。
關鍵詞:英語教學;雙減政策;途徑
引入: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教學的主陣地回歸到了學校。英語作為三大主要學科之一,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學習生涯,中高考都涉及到考英語,而且分值占比高,一直到后面的四六級以及考研都要涉及到英語,是許多學生的痛點、難點,可見提高英語閱讀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英語學科方面來談一談教師面對這一政策該如何對自己的教學模式、方式做出合理的調整。
一、培養閱讀興趣
(一)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只有對自己所學的事物感興趣他才有學下去的動力,那么在英語閱讀教學上面老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對閱讀本身發自內心,油然而生的喜歡,這一方面老師要從自己的教學入手,通過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來引導學生接觸外語閱讀。比如前些年很火熱的李陽的瘋狂英語學習法,這是他發明的一套獨特的英語學習方法,通過瘋狂地說英語和瘋狂地看英語來熟練掌握英語。而在它的閱讀版也提出“享受英語,享受閱讀”的口號,在閱讀版當中有許多真實的故事用來啟發和感動讀者,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開闊眼界,體味到英語的魅力,從而培養對英語的“直接興趣”。所以老師也可以借鑒這一方法來培養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在英語教學中不只有課堂教學,同時課后作業、各種大小考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來布置作業,既不能難度太高,超出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水平,但也要有一定的難度不能過于簡單,學生在正確解答了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或者在閱讀理解題目方面考試拿了比較高的分數都會激起他們的“間接興趣”,燃起學習英語的信心,從而再接再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保持一個較高的學習英語閱讀的興趣。
二、注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被放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因為課外培訓班被制裁,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自主學習,這時就更加強調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了,畢竟學習是自己學出來的,而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要想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就需要多實踐,實踐出真知。學生在課后時間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閱讀水平,比如找《泰晤士報》、《經濟學人》、《中國日報》等等專業英語閱讀資料來嘗試著讀一讀,剛開始可能難度很大,但慢慢熟悉后閱讀速度和準確度就會越來越好,自信心也會越來越強。
(二)教師要設計高效的課堂幫助學生培養自主閱讀能力。比如給學生規定的時間讓他們讀完一篇文章,這是在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在閱讀文章之前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章和思考文章,促進學生進行學思結合。鼓勵學生在遇到不清楚的單詞時不要立即查詞典,引導他們進行上下文聯系來猜詞義,最后再用字典查單詞看看與自己的猜測是否相符,由此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的能力,從而提高閱讀水平。
三、加強課外閱讀
(一)要想讓學生的閱讀水平再上一個臺階,僅靠課內的閱讀文章和習題是遠遠不夠的。“雙減”政策下學生有機會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閱讀了,那么他們就可以私下尋找自己感興趣題材的英語資料來讀一讀,不僅僅限于課本上的主題,比如美文、小說、雜志、報告都可以拿來閱讀,而且里面還有大量的俚語、文化傳統是在課內的文章中了解不到的。
(二)教師可以帶頭在教師的角落建立“閱讀角”,讓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英語讀物放在書架上以供互相分享、交流。除此之外,可以班級內部舉辦英語閱讀大賽、英文小故事分享會、表演等活動來豐富學校生活,拓展閱讀形式,以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英語閱讀興趣。老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推薦學生一些課外讀物,但同時需要有一個結果反饋。在學生們讀了老師推薦的書后,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請學生分享,觀察相關的課外讀物能否支撐和擴展課內的學習。
結語:
總之“雙減”政策對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學生有限的在校時間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到應教盡教。充分利用好上課時間,用好教材,激發學生自主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閱讀思維模式,提高英語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桂詩春.?1994.?應用語言學的系統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4:9-16,80.]
[2]?朱純.?1994.?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劉道義.?1997.?普通高中英語課的任務和教學目的?[J].?課程·教材·教法.?3: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