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峰


摘? 要:目的? 探究中醫護理技術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并發癥、肩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4例乳腺癌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技術,觀察組應用中醫護理技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及肩關節功能。結果?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肩關節功能(肩關節外展、內收、伸屈、后伸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1個月后,觀察組肩關節功能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乳腺癌患者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乳腺癌;常規護理技術;中醫護理技術;術后并發癥率;肩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044-03
乳腺癌是常見惡性腫瘤,每年以3%的速度增長,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1]。確診乳腺癌后,多為具備手術適應證患者提供外科手術治療,如傳統乳房切除術、改良乳腺切除術等[2]。但手術屬于有創操作,會對人體造成損傷。患者術后多存在氣機受阻、脈絡受損及氣滯血瘀等現象,容易發生患側上肢水腫以及皮下積液等并發癥,嚴重影響術后身心健康。既往臨床多通過常規護理技術達到監測患者病情、預防并發癥、緩解術后不適癥狀等目的,但整體護理效果有限[3]。隨著中醫學治療理念的推廣,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為乳腺癌手術患者提供中醫護理技術,可基于辨證結果調節患者體質,預防并發癥,改善肩關節功能。基于此,本文以2020年1月~2021年1月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4例患者為對象,探究中醫護理技術的效果,現將研究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4例乳腺癌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62歲,平均年齡(48.70±7.43)歲;腺癌16例,浸潤性導管癌12例,浸潤性小葉癌9例,其他癌5例;臨床分期Ⅰ期20例,Ⅱ期16例,Ⅲ期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6~62歲,平均年齡(48.92±7.47)歲;腺癌17例,浸潤性導管癌13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其他癌4例;臨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15例,Ⅲ期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行病理學診斷,確診乳腺癌,符合中華預防醫學會制定的中國女性乳腺癌篩查標準[4];②符合手術適應證。
排除標準:①已經發展至晚期,不建議進行手術根治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③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技術。結合診斷結果及病情評估,為患者進行疾病指導與疾病教育;輔助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做好相應手術準備工作;結合患者心理狀態,指導患者做好心理準備,緩解其心理壓力;術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并處理;基于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患者進行患側上肢活動與康復訓練,預防并發癥,加速術后康復。
觀察組實施中醫護理技術。①情志疏導:乳腺癌辨證結果多為肝郁氣滯證,抑郁、悲傷等不良情緒導致肝氣郁結,阻塞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進而損傷氣血導致臟腑失調。護士需積極評估患者情緒狀態,幫助患者調節情緒,疏導其抑郁、焦慮以及不安等情緒。比如,利用喜勝悲法,讓患者回憶既往快樂的記憶,或是看一些容易讓自己開心的視頻或電視劇,調節自身情緒。②穴位干預:第一,艾灸:術后第3天起始,選取患側上肢手的厥陰心包經穴位,從下往上,依次為勞宮穴、內關穴以及曲澤穴提供溫和灸,單個穴位1~2 min,直至有局部溫熱但無灼痛感為宜,1次/d。艾灸期間,需密切監測患者的穴位皮膚,預防皮膚灼傷。第二,耳穴按摩:術后當天起始,選取耳穴部位的神門、皮質下、肝、脾等穴位為按摩穴位,依次實施按、揉、拿等手法,持續刺激耳穴,2次/d。按摩時,通過護士拇指內面達到按摩目的,力度從輕至重,直至患者有酸麻脹痛感覺。第三,穴位敷貼:取6g吳茱萸藥粉,滴入適量凡士林,將其調和為直徑1 cm左右的藥餅(2個)。術后當天晚上開始,指導患者用熱水泡腳后,在雙側涌泉穴各敷貼藥餅一個,并用透明膠粘貼固定好,1次/d,次日清晨取下。若患者用藥后有皮膚過敏現象發生,則需及時取下,并進行對癥處理。③中藥內服:選取當歸20 g、丹參20 g、茯苓20 g、黃芪25 g、路路通15 g、桑枝15 g、白術15 g,常規水煎煮,獲取300 mL藥汁,1劑/d,早、晚分別用藥1次,持續用藥1個月。④飲食指導:基于辨證理念,指導患者科學進食。若患者肝郁痰凝,則指導患者食用散結化痰及疏肝理氣的食物,如玫瑰水、陳皮等;若患者脾胃不和,則指導患者食用和胃健脾的食物,禁止食用肥甘及燥熱食物;若患者氣血兩虧,則指導患者食用補益氣血的食物,如龍眼以及大棗等;若患者氣滯血瘀,則指導患者食用行氣活血食物,如山楂以及紅豆等;若患者脾虛痰濕,則指導患者食用化痰健脾食物,如薏米以及山藥等。⑤靜養安神:靜養安神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但多數患者僅靠自己,并不能達到靜養安神狀態。護士需帶領患者進行靜養安神,如在靜臥時,調節室內光線、溫濕度以及噪聲,指導患者閉上眼,充分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關節與每一處肌肉,跟著護士節拍調節呼吸,隨著呼氣、吸氣放松身體、摒棄雜念、放松精神。指導患者掌握該法,結合自身需求,自行進行靜養安神。
1.4? 觀察指標
①術后并發癥:包含患側上肢水腫、皮下積液與皮瓣壞死。術后并發癥率=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②肩關節功能:在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評估,通過量角器測量患者的患側上肢肩關節外展、內收、伸屈、后伸角度。角度越大,說明肩關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肩關節功能)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術后并發癥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76%,小于對照組的19.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肩關節功能對比
護理前,兩組肩關節功能(肩關節外展、內收、伸屈、后伸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1個月后,觀察組肩關節外表、內收、伸屈、后伸角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乳腺癌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排首位,也是導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5]。對早中期患者,臨床多選擇外科手術治療,充分切除腫瘤病灶組織,清掃腋下淋巴結,達到治療疾病、預防復發轉移目的[6]。但手術屬于侵入性手段,會給人體造成一定刺激與損傷,患者術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與情志失衡現象。采用常規護理技術,并不能有效消除患者負性情緒,也無法消除手術造成的損傷及刺激,護理效果有限。近年來,有研究[7]指出,中醫護理技術可在乳腺癌術后發揮重要作用,改善預后,改善上肢功能,提升康復效果。
中醫護理是一種在中醫理念、辨證理論基礎上誕生的新型護理技術,可充分利用中醫特色,為患者調節身心,提升人體健康水平[8]。中醫學中囊括多種干預手段,這些手段不僅可作為治療方案,也可作為護理手段,具有雙重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肩關節功能(外展、內收、伸屈、后伸角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中醫護理技術優于常規護理技術。分析原因如下:通過情志疏導,可充分調節患者情志狀態,端正患者的治療態度,促使患者全面配合護理,促進術后康復。通過穴位干預,可改善機體氣血運行狀態、疏通瘀阻經絡。通過穴位敷貼、艾灸干預,藥物會透過皮膚進入人體,循著經絡進入臟腑,并在乳腺切除部位發揮藥物作用,加速切口部位愈合。上述護理聯合應用,還可全面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與愈合能力,所以術后并發癥更少,肩關節功能改善更理想。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技術可降低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率,改善術后肩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付池培,肖靜.結構式家庭護理指導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社會功能、不良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9):3640-3645.
[2]孟娜,張媛,唐小英,等.應用循證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與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貴州醫藥,2020,44(7):1175-1176.
[3]楊志崢,肖書超,李璟.黃芪桂枝五物湯合內消丸化裁外敷輔助中醫外治手段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療效[J].腫瘤防治研究,2020,47(12):958-962.
[4]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女性乳腺癌篩查標準(T/CPMA014-2020)[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21,28(1):9-18.
[5]周堅,劉艷君,呂小紅,等.中醫外治法在乳腺癌術后患側肢體功能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8(7):1357-1363.
[6]周美蘭,王娟琇,吳加花.中醫熱熨聯合溫陽益氣方貼敷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2):1884-1886.
[7]祝玲,沈琴.中醫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并發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9,32(6):123-126.
[8]李海霞,毛銀花,李偉霞,等.中醫情志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者自我效能和不良情緒的影響[J].新中醫,2021,53(1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