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目的? 探討手術室規范化護理在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的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月臨沂市蘭陵縣人民醫院接收的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抽簽法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44例。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手術室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采用手術室規范化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前后護理質量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出現膽漏、下肢靜脈血栓及高碳酸血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規范化服務評分、護理人員專業技術、護理人員對患者身份的認知度、患者相關疾病認知度、護理分工落實效率、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等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患者采用手術室規范化護理,能夠獲得良好的護理預后,增強治療效果,全面提升護理質量,促進身體康復,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手術室規范化護理;護理質量評分;并發癥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47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054-03
微創手術是臨床手術一項重大的突破及進步,與以往的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具有眾多優勢:創傷小、感染率較低、舒適度較高、康復速度快以及治療預后效果較好等[1]。隨著微創技術的完善及進步,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逐漸在臨床中應用,被患者廣泛接受。但是該手術操作難度系數大,需要操作醫師具有高超的技術、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專業素養,并且在手術過程中予以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夠確保手術順利完成。本研究探討手術室規范化護理在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的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月臨沂市蘭陵縣人民醫院接收的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抽簽法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44例。常規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49~89歲,平均年齡(61.68±10.27)歲;肝血管瘤患者28例,原發性肝癌患者16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齡51~87歲,平均年齡(60.37±9.74)歲;肝血管瘤患者24例,原發性肝癌患者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因等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經影像學診斷為肝血管瘤或原發性肝癌[2]。原發性肝癌:臨床病癥符合2019年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中的診斷標準[3];經病理學檢查,甲胎蛋白>400 ng/mL。肝血管瘤:CT平掃影像學特征為圓形或是橢圓形低密度造影,CT增強下可見邊緣強化,呈現結節狀,密度與最近的腹主動脈相近大于周圍肝實質密度;②資料齊全者;③無精神異常、認知功能異常或智力障礙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認知功能異常或智力障礙者;②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功能損傷者;③不配合手術治療者。
1.3? 方法
常規組患者應用傳統手術室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術前做好患者心理干預工作,向患者講解手術操作流程、術后注意事項等;按照規定將手術室的溫度調節到21 ℃~25 ℃,濕度為30%~60%,術中備好保溫毯子,輸液管及導管等進行保溫處理;術后,護理人員監測患者呼吸、心率、脈搏等各項指標,盡量避免患者皮膚暴露在空氣中。
研究組患者應用手術室規范化護理模式。①術前配合: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向患者介紹醫院基本情況,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手術操作流程、術后注意事項及護理流程等。患者在接受手術前,心理壓力負擔過重容易導致情緒緊張、焦慮等,需要護理人員運用心理學知識,采取溫和的態度與患者交流,給予言語鼓勵,并舉一些成功案例,加強患者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②術中配合:護理人員核實患者信息,確認無誤后,建立靜脈通道;術前30 min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手術開始時,指導患者采取截石位,用安全帶將患者身體固定住。若此時患者出現緊張情緒,護理人員在耳邊輕聲安慰,予以患者心理支持。同時,護理人員做好各種儀器、設備連接、調節等工作。手術操作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根據患者術中實際情況調節電凝功率、光源亮度及氣腹流量等參數。③術后配合:術后護理人員增加查房次數,如果發現異樣,第一時間告知主治醫師進行緊急處理;護理人員遵循醫囑給患者服用相關藥物;做好手術切口的護理,避免出現感染,甚至化膿。對患者的切口周圍皮膚進行按摩護理,促進血液循環。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膽漏、下肢靜脈血栓及高碳酸血癥。②護理部自擬護理質量評分問卷,以護理質量檢查分值為準,內容包括患者相關疾病認知度、護理人員專業技術、護理分工落實效率、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護理人員對患者身份的認知度及規范化服務等,向患者發放問卷,于護理前后分別進行1次測評,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佳。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膽漏、下肢靜脈血栓及高碳酸血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規范化服務評分、護理人員專業技術、護理人員對患者身份的認知度、患者相關疾病認知度、護理分工落實效率及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等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腔微創手術專業性較強,手術實施過程中需嚴格采取安全可靠的手術護理配合,以此來減少手術實施過程中失誤[4]。實施肝臟患者手術時,往往需要護理人員詳細了解肝臟解剖結構、醫療器械名稱以及醫療設備的用法等,同時需要護理人員在手術實施過程中與主刀醫師默契配合,以最大程度節省手術時間[5]。手術室規范化護理是臨床上提出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此護理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患者的真實想法,“以患者為中心”作為護理核心理念,以此來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效果,增強患者的滿意度[6-7]。隨著手術室規范化護理不斷被應用于微創手術中,并逐步被人們廣泛接受。手術室規范化護理模式在術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應激反應對手術治療的影響;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術后通過無微不至的體位護理、環境護理及飲食護理等,有利于手術順利進展;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出現膽漏、下肢靜脈血栓及高碳酸血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取手術室規范化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身體各項指標,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預后,與相關報道結果相似[8-9]。
兩組患者護理后規范化服務評分、護理人員專業技術、護理人員對患者身份的認知度、患者相關疾病認知度、護理分工落實效率、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各項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取手術室規范化護理具有有效提升醫院內部整體護理質量,提升護理人員護理技巧及護理水平,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養及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有效規避護理風險,樹立醫院良好形象等多項優勢。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患者采用手術室規范化護理,全面提升護理質量評分,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加速身體康復,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平平,張震生,鄭進方,等.腹腔鏡肝切除聯合膽道鏡及腹腔鏡超聲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的價值[J].局解手術學雜志,2020,29(8):644-648.
[2]陳孝平,夏鋒,李雪松.肝血管瘤診斷和治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19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9,35(9):1928-193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20,36(2):277-292.
[4]趙當寧,常瑩,鄭明霞.無陪護護理模式對腹腔鏡肝癌切除術患者焦慮狀況與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0,44(8):1313-1314.
[5]楊艷英,楊靜,勾馮茜.導航護士在加速康復外科中的作用:以腹腔鏡肝切除圍手術期為例[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20,27(2):19-22.
[6]袁怡,凌賓芳,董梅娟,等.機器人中央型肝癌切除手術的護理配合[J].護理學雜志,2020,35(16):54-56.
[7]高敏,馮金華,張心怡,等.目標導向性液體治療在肝癌肝葉切除術患者術后液體管理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J].四川醫學,2020,41(10):1021-1027.
[8]陸曉燕,時萍,吳卉,等.患者參與在腹腔鏡肝臟切除加速康復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20,25(8):588,617.
[9]方貴蓉,母齊鳴,楊娟.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治療肝包蟲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9,16(2):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