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貞秀
摘要: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習古典詩詞,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高中生通過對古典詩詞的學習,品讀好詞、佳句,賞析人物情感,涵養(yǎng)家國情懷。古典詩詞的作者把語言文字的魅力發(fā)揮到了極致,讓我們從簡單的詩詞中了解作者所寄托的感情,體味其中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古典詩詞;語言文字;家國情懷;文化底蘊
引言
弘揚古典詩詞文化是我輩義不容辭的任務,而語文課程更是能讓學生透徹的理解古典詩詞的內涵,讓其成為中華經典文化傳承者和弘揚者。同時,古典詩詞文化教學符合立德樹人的要求,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詩詞文化的活動中塑造自己的人格,時刻檢討自己,不斷進步,自我完善。而古典詩詞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向上的引導,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成為一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有為青年。華夏兒女最重要的精神傳承就是文化傳承,而中國古典詩詞就是其中的重要載體。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和教育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利用好教科書上的內容,用好經典古詩詞篇目,生成豐富有效的課程,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家國觀,使學生對國家充滿歸屬感和認同感。
一、涵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必要性
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其中對如何開展愛國教育作出了具體要求,也讓教師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文化育人的方針。同時《綱要》中多次指出,要求“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愛國詩人、詞人以及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個人的中國夢,從而強化中學階段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中學生對民族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讓中學生做一個自愛、自尊、自強、自信的中國人。教師在其中作為引路人和教學工作的主要開展者,更應該對教育學生的文化內容有透徹了解。同時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良好的規(guī)劃和方案。在課堂中注重與學生溝通,營造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也可以開展主題演講活動,宣導和弘揚古典詩、詞人的家國情懷,力求讓學生透徹的了解經典文化知識,在活動中增強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1]。
二、古典詩詞學習助力愛國主義教育
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就是人文素質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還是包含情感和充滿人性的,它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主體。人文精神的語言和基本的屬性,在構成古詩詞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古典詩詞文化不僅契合了民族文化,同時也能讓學生產生民族責任感。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熟讀精思古典詩詞文化,領悟文化精神,培養(yǎng)下一代詩詞文化的傳人。
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詩句除了鼓勵了無數(shù)有志之士不斷探索真理之外,還引發(fā)了后人對其愛國愛民、以身殉道的無盡嘆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有千千萬萬的古典詩詞流傳,字里行間不僅吐露了人間的真善美,更多的是傳達出文人骨子里的家國情懷。在古典詩詞的海洋里,像李白、杜甫、蘇軾、范仲淹、陸游……這樣胸懷家國天下,勇?lián)姑拓熑蔚奈娜烁┦凹词恰T谖镉麢M流的現(xiàn)代社會,學生熟讀古典詩詞以及古典詩詞教育的開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破解當前的信仰危機,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潔身自好、健康發(fā)展。
三、古典詩詞學習激發(fā)責任擔當
讓古典詩詞走進課堂,將課本現(xiàn)有的詩詞教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教師應該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文化韻味的課堂氛圍,發(fā)揮課堂的引領作用。同時讓學生明白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多角度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和古典詩詞的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引發(fā)學生對新時代新青年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和家國使命的思考。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古詩詞宣講活動,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對古典詩詞文化不斷深入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古典詩詞文化知識,體味古典詩詞文化的魅力,從中感受到詩人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2]。
四、古典詩詞學習的有效途徑——情景教學
關于古詩詞的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情景教學,營造一個好的意境。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大大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更應該把感情投入進去,把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聯(lián)系起來。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加深學生的印象[3]。
例如,在《江南逢李龜年》中,杜甫遇到了曾經的老友,但一句話也不愿意多說。而是應用一句“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表達出自己心頭的郁悶和身世的不公,體現(xiàn)出杜甫深沉的悲傷與惆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想法,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象出曾經和現(xiàn)在兩個不同相遇的場景,找出兩個場景的不同。通過實踐和思考,讓詩歌中的場景表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情感,也讓學生理解詩人杜甫想表達的心情。
結束語
古典詩詞與語文教育的融合,還需要不斷的探究,不斷的進步和完善。教師也應該多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古典文化知識的影響下,涵養(yǎng)家國情懷,培養(yǎng)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增強,弘揚和傳承古典詩詞文化精神就有了保障,學生在古典詩詞文化的熏陶下,不僅他們的情操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他們也會自主地推動古典詩詞文化的發(fā)展。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時間積累和閱讀積淀中對古典詩詞真正產生興趣,進而開展比較系統(tǒng)的自我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核心素養(yǎng)和民族自豪感,讓他們秉承中華文化精髓,兼容古今之道,肩負人文使命,爭做立身行道之人。
參考文獻:
[1]文波. 涵養(yǎng)家國情懷,逐夢偉大復興[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何以為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2021:4.
[2]杜聰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家國情懷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9.
[3]高小麗.以詩入史 涵養(yǎng)家國情懷——近代史教學中詩歌運用探索[J].新課程(中),2018(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