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姍姍
英語學習一直是被職高學生認為難學的一門課程,現觀職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他們的英語成績更可謂是讓人大跌眼鏡,通過調查問卷表明,學生們認為學不好英語的原因是太難學了,細究這個太難學就是“記不住”,他們把英語的學習簡單等同于背誦,而且他們一般都采用的是死記硬背,他們把這種方法認為是學好英語的金科玉律,殊不知這種孤零零,無意義的背誦方式,扼殺了同學們學英語的熱情和興趣,長此以往,最終造成了學生們越來越不愿意學英語,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的局面。
正如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的,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感情,他就喪失了在心里的神圣的戰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認為是“死人”。遺憾的是,我們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常常會看到,那些被無力勝任的死扣功課的苦役折磨的學生們,正在成為像愛因斯坦所說的那種人,試想這樣的英語學習,危害是多么的大呀!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真正讓學生愛上英語,提高他們的成績,我們要從改變這種錯誤的方法和行動開始。并且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英語,并學生自愿為之努力和奮斗,就要啟動學生的內驅力,在英語教學中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是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英語即讓學生學會思考。那么學生通過思考得來的知識益處是什么呢?
第一,思考讓學生理解了學習的目的,讓他們明白了學習價值,又能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性。由于英語學習本身就是工具類課程,在實踐中學,同學們懂得了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在實戰中不斷摸索,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題目來的過程,更能讓題目體會其中的樂趣,回味無窮。
第二,通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發現,理解和求知這一連貫的思考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樂趣,也讓他們體驗到腦力勞動所帶來的喜悅,把學生的力量用在積極的掌握知識上去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會更進一步促使學生們樂學,享學。
怎樣才能在英語的教學中教會學生思考呢?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英語課堂上要做到兩件事情:一,要教給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并經行循序漸進的教學;二,是要讓學生能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能切身體驗到自己變的越來越好了。
為了實現這兩點并讓其和諧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我是不斷的探索和嘗試。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就是你首先要把“你”培養成思考者,“你”才能體會和認識到學習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智力活動。鑒于此,在教學中我具體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不要讓學生做一個單純的“搬運工”,通過觀察來思考
在教授知識時不要機械地說出事實和規則,讓他們不假思索的去記憶,而是讓同學們思考即讓學生自己先觀察,后總結,再記憶。如以教授There be句型為例,先通過給出至少十組句子,讓同學們讀和看,然后觀察這些句子包含哪些成分,排列的語序是怎樣的,然后總結看There be句型中的結構到底是什么;再通過翻譯總結出There be句型的翻譯方法,在此基礎上看There be句型的使用范圍及Be動詞的選擇的依據是什么。而教師呢,始終作為一名引導者和啟發者,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糾正,讓同學們不斷的思索和探究,當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思考一一回答出上面的問題時,教師給予表揚,并強化他們的成就感,當同學們學會了在觀察中思考,就能比較容易理解課堂上所教授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以及自尊,會讓他們進一步從內心深處生發出學習的熱情和自信來。
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來思考學習
我們都知道,理解的東西更容易使記,所以在教授新知識時,一定要先讓學生理解明白他們學習的內容,如講解語法,以時態為例,要讓學生明白時態的定義、使用范圍和條件。通過大量的例句讓學生求證和理解。
三、讓學生通過對比來思考
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很相似的詞、短語或句子,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對中思考---如何理解并學會他們。如學習建議這個詞advice ,advise讓學生對比,一方面他們在寫法上的區別;另一方面,通過例句對比用法上的區別,然后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我們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更好的識記他們即他們的區別與用法。
利用這種提問,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和熱情,事實表明他們在課堂上各抒起見,積極發言,有的說用故事法,有的說用聯想法等,可見他們在積極的互動中已經思考,在不經意間實現了記憶所學的知識。
四、“留點余地”讓學生來思考
在課堂上,我們對內容的講解要有保留,留下點懸念。這樣做能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能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索研究下去的余地,如講解閱讀文章,尤其是一些經典名篇,對于作者,一些重要的事跡或他們的代表作品,只要是能刺激學生們學習興趣的,我們一定要重點進行介紹。而在學習文章時,不把所有內容(一般都是節選)特別是結局講完,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其中的答案。
總之,要讓學生真正的獲取知識,提高成績,一定要讓他們盡量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然后通過思考開動腦筋去進行一番智力勞動。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有益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