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丹洲
(商洛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陜西 商洛 726000)
商薯19是商洛市農業科學研究所2016年從商丘市農林科學院引進的高產優質甘薯新品種。該品種莖蔓粗,長短及分枝中等,結薯早且集中,易收獲,薯塊多而勻,表皮光潔,商品率高,產量高,口味甜面,一經引進,深受當地群眾觀迎。為了確定商薯19在當地的最佳扦插密度,通過對商薯19生長勢、平均單塊薯重、大中小薯率、667 m2產量和經濟效益分析,得出最高產量、最佳經濟效益下的扦插密度,以期為商洛市商薯19的推廣提供依據。
試驗于2019年5月18日至10月16日在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沙河子鎮河道地進行,地勢較平坦,沙壤土,肥力中等,前茬撂荒。該地區屬于北亞熱帶中溫二類區,海拔670 m,年降水量780 mm,年均氣溫13.5℃,無霜期210 d[1]。
甘薯品種商薯19幼苗。
1.3.1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5個密度水平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密度等級分別為3 500株/667 m2、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5 500株/667 m2。每個小區行寬4 m,行長8 m,小區面積32 m2,每個小區種植8行,行距0.5 m,株距見表1,單壟單行栽培。

表1 商薯19不同密度下的株距
1.3.2 經濟性狀調查 每個處理分別取5株調查植株生長情況,調查指標包括:主蔓長、分枝數,調查工具為卷尺。品種性狀調查:收獲時,每個小區取5株(五點取樣法)進行考種,調查指標包括:大薯率(大于250 g)、中薯率(100~250 g)、小薯率(小于100 g)、單株結薯重量、單株結薯個數、平均單塊薯量及口感。其中口感為10人品嘗蒸煮后熟薯的評定結果。產量測定:全區收獲,分小區稱重計產。

表2 不同密度甘薯產量匯總

表4 Q新復極差檢驗結果
不同扦插密度下植株生長勢調查結果如表5所列:主蔓長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減小,從3 500株/667 m2的145.15 cm下降到5 500株/667 m2的128.29 cm,平均下降了3.372 cm;分枝數隨著密度增大逐漸增多;大薯率隨著密度增大逐漸減小,中、小薯率隨著密度增大逐漸增大??傮w表現為3 500株/667 m2長勢較強。
由表5可知:單株結薯重量、平均單塊薯重均隨著密度增大逐漸減少;單株結薯個數隨著密度的增加呈現上升的趨勢;口感各處理無明顯差異,均表現為甜且較粉、質地細膩、適口性好。

表5 不同密度處理主要經濟性狀與品質性狀
產量調查結果如表2所列,不同扦插密度下商薯19的產量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密度4 500株/667 m2產量最高達到3 075.69 kg,密度4 000株/667 m2產量居第二位。新復極差測驗結果列于表4,其中密度4 500株/667 m2產量最高,與密度4 000株/667 m2產量差異較顯著,與其他3個處理產量差異顯著;5 000株/667 m2產量與3 500株/667 m2產量差異不顯著,與其它3個處理產量差異顯著;5 500株/667 m2產量最低,與其它4個處理產量差異顯著。

表6 不同密度商薯19商品率和效益分析
由表5可知:隨著扦插密度增大,各處理商品率大致呈下降趨勢,其中4 500株/667 m2處理的商品率最高為94.59%;商品薯以市場價3.0元/kg計算,薯苗以0.2元/株計算,整地、用工、肥料等費用按1 200元/667 m2計,扣除成本后,4 500株/667 m2處理的效益最好,達到6 627.9元/667 m2;其次是4 000株/667 m2,效益為6 290.83元/667 m2;3 500株/667 m2和5 000株/667 m2兩個處理的產量相近,但是由于5 000株667 m2處理的薯苗成本較高,其效益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商薯19在商洛市川道河灘地最佳扦插密度為4 500株/667 m2左右,在該密度下商品薯率達94.59%,平均單塊薯重213 g,產量和效益均達到最大,群眾在大田生產時可以參考。呂樹立,孫鳳嶺等[3]認為商薯19的最佳扦插密度為4 000株/667 m2,與筆者研究結果不一致,這可能與其栽培方式有關(單壟雙行),或者因試驗地區環境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