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粉,張俊梅,蔣秋煥,張紅梅,石志宜,苗曉慧,孔 莎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450003
血液檢驗結果可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依據,而正確采集血標本是獲得準確、可靠檢驗結果的關鍵[1]。靜脈采血是臨床護理人員的一項基本護理操作技術,不同護理人員的靜脈采血操作水平存在差異[2]。何為等[3]研究顯示,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相關知識合格率為63.32%,是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的重要影響因素[4]。2020 年3 月,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以下簡稱衛健委)發布行業標準WS/T 661—2020《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5],該《指南》規范了靜脈血標本采集前準備、采集操作過程、采集后的處理等內容。本研究將《指南》內容與我院臨床情境相結合,旨在提高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水平,降低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保證血標本質量。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3 108 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我院在崗注冊護士。排除標準:行政崗護士;未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護士。
1.2 干預方法
1.2.1 組建團隊 組成以護理部主任、質量管理科副主任、質量管理科科長、檢驗科護士長、護理部干事等7 名人員為核心的研究團隊。護理部主任負責《指南》應用全程的工作安排,質量管理科副主任負責《指南》的內容調整與應用,質量管理科科長負責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檢驗科護士長負責資料收集,護理部干事負責組織會議、全程協調以及輔助資料收集與數據分析等。
1.2.2 研究步驟 以知識轉化理論——渥太華研究應用模式(Ottawa model of research use,OMRU)[6]為理論框架,進行《指南》內容調整及臨床應用,主要包含以下3 個階段。
1.2.2.1 第1 階段 在《指南》應用前評估《指南》內容調整及臨床應用的有利因素和阻礙因素。研究團隊將《指南》發放至全體護理人員,要求其在1 周內完成閱讀學習,并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反饋至病區護士長;1周后設計指南臨床應用意愿調查表,由病區護士長負責填寫,內容主要包含對《指南》內容的理解情況、應用《指南》的意愿、《指南》應用的有利因素與阻礙因素等。調查顯示,《指南》內容調整及臨床應用的有利因素為:①《指南》為我國衛健委下發的衛生行業標準,證據質量較高;②靜脈血標本不合格時需要重新采集,增加護理人員工作量,因此護理人員希望提高靜脈采血合格率;③靜脈血標本不合格重新采集時增加病人痛苦,造成病人滿意度下降,因此護理人員希望提高靜脈采血合格率;④護理部管理人員及檢驗科人員對《指南》的應用持支持態度。《指南》內容調整及臨床應用的阻礙因素為:①《指南》中部分內容不能完全適用于我院臨床實踐;②《指南》中部分內容較抽象,在我院操作性欠佳;③護理人員對新知識的學習、掌握需一定時間;④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習慣不易改變;⑤臨床工作繁忙,護理人力短缺,影響《指南》執行依從性;⑥病區護理人員與檢驗科人員缺乏有效溝通。
1.2.2.2 第2 階段 依據證據的FAME 原則(可行性、適宜性、臨床意義、有效性[7]),組織專家會議,針對《指南》內容調整及臨床應用的阻礙因素制訂綜合干預策略,以促進證據應用。①針對《指南》中部分內容不能完全適用于我院臨床實踐的問題:將《指南》進行本土化的內容調整(見表1);制訂靜脈血標本采集規范及流程作為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的操作標準。②針對護理人員對新知識的學習、掌握需一定時間的問題:護理部組織會議,對全院護士長進行靜脈采血理論知識培訓,并現場解答疑問;錄制《指南》解讀視頻,線上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培訓。③針對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習慣不易改變的問題:病區護士長每日對護理人員的靜脈采血過程進行督導;研究團隊制訂靜脈采血督導表,至病區進行質量控制。④針對臨床工作繁忙,護理人力短缺,影響《指南》執行依從性的問題:制訂院內機動護士人力資源庫管理方案,在全院范圍內招募機動護士,利用護理人員個人休息時間支援其他病區日常工作,緩解護理人力不足的壓力。⑤針對病區護理人員與檢驗科人員缺乏有效溝通的問題:在各病區設立聯絡員,創建“檢驗護理溝通群”,護理部安排專職干事協調血標本等檢驗相關事件,實現檢驗科人員與臨床護理人員的有效溝通。

表1 《指南》調整內容
1.2.2.3 第3 階段 通過前后對照試驗研究設計,分析《指南》內容調整后的臨床應用效果。
1.3 評價指標 ①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水平:在《指南》應用前及應用后3 個月分別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理論考核,評估護理人員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核試卷為20 個選擇題,其中單選題15 個、多選題5個,滿分100 分,內容效度指數為0.91。②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在《指南》應用前及應用后3 個月分別對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進行統計。靜脈血標本僅納入住院病人靜脈血標本,1 份靜脈血標本為1 個樣本。不合格的靜脈血標本指質量無法滿足檢測要求,需重新采集或進行讓步檢驗的標本[8],主要包括標本采集時機不正確、標本類型錯誤、標本采集量錯誤、標本標識錯誤、抗凝標本凝集、標本溶血、血培養污染、標本抗凝劑比例不當等[9]原因。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統計周期內不合格靜脈血標本發生數/統計周期內靜脈血標本總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比較。定性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指南》應用前后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指南》應用前后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指南》應用前后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得分比較(±s) 單位:分
注:t=-10.328,P<0.001。
時間應用前應用后靜脈采血理論知識得分78.82±6.50 89.66±10.16人數3 108 3 108
2.2 《指南》應用前后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比較(見表3)

表3 《指南》應用前后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比較 例次(%)
3.1 渥太華研究應用模式為《指南》的內容調整與應用提供理論指導框架 促進證據向臨床轉化應用是當前護理領域研究的熱點[10]。研究指出,證據質量高、復雜性低、與現有臨床標準具有較好一致性、證據被應用后結果易被測量等可促進證據的臨床實踐轉化[11]。渥太華研究應用模式被用于指導證據的實踐轉化,指導研究者在證據應用前進行阻礙因素和促進因素分析[12]。醫療服務干預具有復雜性,單一的干預措施不能有效推動證據應用[13]。本研究針對阻礙因素制訂多元、綜合的干預措施,通過對《指南》內容進行調整,降低了證據的復雜性,提高了證據應用的可操作性。為促進證據的持續應用,研究團隊調整《指南》內容后進一步形成了靜脈血標本采集規范與流程,制訂了長效管理機制,有利于持續提高臨床護理人員依從性。研究者通過提供教育培訓及督導促進護理人員行為轉變;通過構建自上而下的支持系統等,暢通溝通渠道,多舉措解決病區人力緊張現狀,滿足病區對人力的需求,有利于《指南》的順利實施。
3.2 對《指南》進行內容調整及應用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水平 知識是行為改變的基礎,知識掌握促進知識應用[14]。同時,知識應用也可促進知識掌握。護理人員是靜脈采血的主要執行者,其靜脈采血相關知識可直接影響標本采集行為,進而影響血標本質量[4]。培訓是影響實踐者知識和行為水平的重要因素[15]。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可提高護理人員靜脈采血操作的規范性[16]。為提高臨床護理人員靜脈采血合格率,研究團隊通過線上及線下形式對全體護理人員實施培訓,促進護理人員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其操作的規范性及依從性。為保證《指南》內容與應用的一致性,護理管理者制訂督導表對靜脈血標本采集流程進行質量控制。《指南》內容調整及應用后,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得分較應用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3.3 對《指南》進行內容調整及應用有利于降低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 靜脈血標本不合格時需重新采集,可導致檢測結果延遲,影響診斷與治療,同時會增加護理人員工作量,增加病人痛苦,導致經濟損失,是醫療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17]。已有研究表明,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為0.50%[18],其中70%發生在分析前階段[19]。本研究對《指南》內容調整后,規范了標本采集前病人的準備、標本采集操作流程、標本采集后保存與運送等各環節,有利于提高標本分析前標本管理質量,降低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本研究顯示,對《指南》進行內容調整及應用后,血標本不合格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但在標本溶血、標本抗凝劑比例不當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為標本溶血與標本送檢人員相關性較大;標本抗凝劑比例不當主要與廠家采血管耗材有關,與護理人員靜脈采血操作相關性不大。
本研究以渥太華研究應用模式為理論指導框架對《指南》進行內容調整,并進行臨床應用,提高了護理人員靜脈采血理論知識水平,降低了靜脈血液標本不合格率。但本研究僅進行了短期效果評價,缺乏長期效果評價數據;且評價指標中不包括對患者方的評價。研究團隊將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進行持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