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翔
2021年4月2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經過多年探索,在充分調研并征求行業意見的基礎上,結合監管經驗,于近期開始對交割倉庫實施分類評估考核工作。通過對考核指標逐項賦分、計算、排序,最終將交割倉庫評定為A(A+)、B、C、D、E五個等級。“這件事情是交割庫業務的里程碑,覆蓋了交割倉庫管理經營和交割業務運作的各流程環節。”一位熟悉交割庫業務的人士如是說道。
交割是連接期貨現貨市場的重要紐帶,交割倉庫更是在其中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據了解,經過20余年的發展,上期所交割倉庫數量穩步增長,目前已經達到116家,共207個存放點,分布于全國22個省市。開展交割倉庫分類評估考核,促進交割倉庫提升規范運作水平,提高監管資源配置有效性。
業內對此表示,在期貨交割倉庫中推行“扶優限劣,能進能出”,符合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伴隨低硫燃料油期貨“跨境交收”業務的順利實施,國內期貨交割高水平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這給交割倉庫提出了更高要求。分類評估考核的實施有利于激發倉庫主體內生動力,促進行業內交割倉庫的良性競爭。
無獨有偶,2021年8月30日,大商所發布了《大連商品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資格與監督管理規定》。通過將原交割倉庫資格管理、年審、等級評定及現場檢查等辦法進行整合,形成更加統一、規范的業務制度,進一步規范指定交割倉庫管理相關工作,并減化相關環節交割庫報送的材料,為各交割倉庫及參與交割的企業提供便利。

“隨著交割倉庫數量和交割方式的增加,交易所對倉庫管理需求和模式發生變化。為適應上述變化,在充分聽取了有關倉庫意見和訴求的基礎上,大商所對相關規定進行了調整。”大商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大商所此前已發布《大連商品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資格管理工作辦法》等3個管理辦法。此次調整首先對上述3個辦法進行整合,以資格辦法為基礎,將其余2個辦法整合到其中,并刪除原各項辦法中重復性規定并改為引用條款。新規定解決了原制度條款層級過多、不同倉庫類型間相互引用資料困難等問題,為交割倉庫資格管理、現場檢查、等級評定等業務提供更統一、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操作指南。
唐山港京唐港區進出口保稅儲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光認為,此次倉庫管理辦法的制定將有助于交割倉庫管理。他表示,將零散的各項管理辦法進行拆分整合并形成一個整體的管理辦法,在系統化、實用化、標準化和人性化上的提升明顯,便于交割倉庫與客戶清晰理解各項交割規則與措施,使交割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全方位提高了指定交割倉庫的業務服務水平與工作管理效率。
顯然,2021年交割庫的監管與質量都在多方的合力之下穩步前進,市場的表現是最好的證明。以大商所為例,僅在2021年上半年,大商所的3個塑料期貨成交量、日均持倉量分別為2.10億手、132.95萬手,同比增長37%、16%。市場結構上,已有7000多家法人客戶參與交易,法人客戶持倉均超過60%,同比提高了8個百分點。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發布,該意見明確支持上期所探索建立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開展期貨保稅倉單業務,并給予配套的跨境金融和稅收政策。
大的政策下擁有大的契機,不少企業借此擴充業務版圖。以中儲為例,這家國內大宗商品倉儲領域的龍頭,正積極配合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對海外設庫進行可行性研究,構建彰顯中國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符合國際規則的制度框架,加快推動建立國際化交割網絡與交割體系。
顯然,在相關制度不斷規范化下,中國交割庫的未來必將好戲連連,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