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新的競爭格局下,區塊鏈成為助力行業升級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十四五”規劃提出,要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這是我國對未來金融科技發展作出的部署,也將打開金融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當下,區塊鏈助力下的中國供應鏈金融面臨的處境是什么?
供應鏈金融產品根植于供應鏈條的各個環節,依據參與主體的不同,供應鏈金融可分為六類主要模式,其中,核心企業、第三方支付、物流企業、電商平臺憑借自身的經驗和資源的積累掌握了一定供應鏈交易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核心數據,具備自身競爭優勢,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P2P平臺則在資金端有自身優勢。特別是P2P網貸平臺,在處理信息能力以及審批效率、創新速度都遠超商業銀行等傳統領域,且P2P的融資門檻低且資金來源風險偏好多元化,可以滿足產業鏈內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總體來看,目前供應鏈金融在中國仍處于初步階段,不過受益于應收賬款、存貨量以及融資租賃市場的不斷發展,供應鏈金融在中國發展較為迅速。資金來源不斷拓寬、風控手段不斷增強,供應鏈金融市場迎來快速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每年以約14%的速度在增長,2019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達到22萬億元,較18年增長26%。
供應鏈金融正在向“生態圈”發展,在完整的供應鏈條中,下游企業交貨前后,由于支出和收入的發生存在時差,因此形成了資金缺口,借助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供應鏈金融服務商通過風險控制變量,在資金出現時差時期提供融資服務。近兩年,隨著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的發展,供應鏈金融已經形成了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四合一的金融生態圈,伴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成熟,行業風險管理能力也將持續提升。
顯然,在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大趨勢下,數字供應鏈金融,構建數字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已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對于大多數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仍有明顯的獨立性和割裂性,資源對接和信息整合難以有效實現,供應鏈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專業的信息平臺,構建協同合作網絡,實現資產端與資金端的鏈接。
產業場景較強的聯動性和延展性能夠使機構更容易識別供應鏈各環節的規律和風險。整個產業生態場景蘊含著大量繁復的數據,以普洛斯金融為例,通過對大數據的篩選、清洗和重構,提煉出上百個不同維度的風控指標,形成覆蓋貸前、貸中、貸后等環節的全方位數字化風控體系。具體來看,普洛斯金融的風控體系是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將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數據進行整合,從而監測融資企業未來的經營是否可持續,驗證其生意模式是否能形成閉環,最終有效把控風險,并確保融資企業經營所產生的收入能夠償還貸款。在未來,普洛斯金融希望能夠與戰略合作機構、智能技術提供商、金融機構共同搭建一個數字供應鏈金融生態圈。
事實上,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作為一種有效的抓手,緩解或者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供應鏈金融給融資渠道帶來三個轉變,第一,金融產品的轉變,不再主打貸款產品;第二,運營方式的轉變,運營方式數字化,以網絡為主,為客戶提供線上支付、結賬等業務;第三,客戶體驗的轉變,辦理銀行業務簡單化,客戶線上即可完成一些相關手續。
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進步帶來了一些可喜的變化,目前,供應鏈金融形成了兩種“打法”,一種是從上到下的打法,核心企業的信用下沉,傳遞到產業鏈供應鏈的上下游,另一種是從下到上的打法,解決信息透明的問題,精準判斷中小微企業的真實狀況。
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是國家日益排解的大難題,甚至是當前世界都不得不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從市場角度反饋來看,在三五年內,我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依然未必得到解決,原因在于兩點,一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為三年,在這三年里,中小微企業存在被市場淘汰的可能性;二是造成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不僅限于銀行一方,而是多方要素的考量,也和其所處行業整體經濟狀況相關聯。
再從核心企業的角度來看,盡管國家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十分大,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仍舊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大難題。一是在市場經濟下,企業之間的應收應付關系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各個參與方共同選擇的結果,這一環節下,中小微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壓力依然嚴重。二是,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具體哪一個經濟體需要被支持,如何鑒別哪一個中小微企業將會成為與核心企業合作授信的優先企業,這個問題無疑裹挾著更多復雜要素。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華在題為《當下的供應鏈金融是春天還是初冬》的文章中指出,目前,供應鏈金融參與各方面臨的矛盾與沖突,說明目前的供應鏈金融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理性地發展供應鏈金融。
首先是產業企業。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號召下,紛紛表現出了強烈的供應鏈金融試水沖動,紛紛成為保理公司或金融公司,將供應鏈金融看成產業發展的關鍵和未來企業利潤的重要源泉。然而,現實的狀況是,產業無法說服金融機構給與大量的資金支持,產業企業信誓旦旦的業務承諾無法讓金融機構產生絲毫信心;也有些產業企業大搞自金融,利用自身的金融牌照為自己的上下游融資,做“二銀行”,產生了壟斷化、欺凌化的金融活動,讓上下游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的感覺越來越差。
其次是金融機構。在國家和各級政府呼吁支持中小微發展的大勢下,各家商業銀行紛紛成立貿易銀行部、普惠金融部,展現了濃烈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姿態,以展現自身對供應鏈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關注和創新力。然而,現實的狀況是金融機構始終沒有抓手,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仍然沒有脫離主體信用,依托核心企業仍舊是多數銀行風控的支點,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先進分析等數字技術成為銀行裝點門面、對外宣傳的手段和噱頭,供應鏈金融在商業銀行出現了“口號大、行動小”的狀況。

再次是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將信息技術視為供應鏈金融質變的起爆器,大數據風控、數據畫像、智慧監控、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時髦的技術詞匯,整個供應鏈金融領域彌漫著濃烈的科技氛圍。然而,在輸出技術的同時,又無法找到與供應鏈運營企業長期的合作的契合點,很多公司單純地變為技術出售方或技術項目建設方,自身的持續發展無法保障。
最后便是監管方和政府管理部門。作為監管方既希望供應鏈金融真的能解決中小微問題,助力產業發展,但是也不希望供應鏈金融像脫韁的野馬,無法管控。在這一背景下,一系列的政策舉措陸續出臺,然而,現實的狀況是出臺的規范舉措并不總是能起到應有的效果,效果收效甚微,如同2019年出臺的中小企業支付條例,本是強化大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及時支付的義務,然而,在沒有其他配套措施的約束下,如今很多大企業干脆不掛賬,連基本的交易事實都不確認,加劇惡化了商業環境,中小企業苦不堪言。再如,強化金融持牌經營也是這兩年監管強化的領域,而這一政策驅使了很多大型企業自建保理公司、金融公司和平臺公司,濫用憑證拆分,并且利用自身的牌照做壟斷性金融業務。
同時,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矛盾問題是,如何平衡監管和創新之間的關系,監管不等于政府管理部門直接規定供應鏈金融運作,近兩年有些地方政府出臺了“一鏈一行”政策,規定重點發展什么行業?哪家企業做鏈主?支持銀行是誰?這些舉措本是想盡快建立有序的產業供應鏈,促進供應鏈金融穩定發展,而其行為不由得讓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