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樂東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文件中明確指出“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本文基于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下,探索如何將職業技能證書與課程內容有效融合,本文以我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中《儲配作業實務》課程為例,分析了物流管理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對倉儲與配送模塊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并針對證書標準與課程內容的“課證融通”提出解決建議,從而促進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提升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本領。
《儲配作業實務》課程一直是我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重點課程,課程設計理念是基于1+X證書制度下,構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模擬仿真實訓相結合”的系統化、模塊式教學過程。課程內容以倉儲與配送相關工作崗位群所對應的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要求來構建課程模塊教學體系,選取物流管理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倉儲配送模塊的考試內容,然后以倉儲與配送相關工作崗位群的典型任務為依據,來整合與序化各模塊教學內容。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實訓室物流仿真模擬實訓、倉庫認知參觀、企業頂崗實習,并輔之以1+X證書考核、技能比賽等辦法與措施,重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崗位職業技能,從而真正的實現“課證融通”。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以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為重點,著眼學生就業崗位,以就業導向和崗位實際需要為出發點進行課程建設,另外,結合物流管理1+X職業標準,根據物流行業對倉儲與配送崗位人才的需求,確定倉儲與配送的具體崗位。圍繞儲配崗位群所需的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以崗位典型任務流程為載體,基于實際場景來設計課程內容,充分體現課程職業性特點,形成了“理論教學+校內模擬實訓+校外頂崗實訓”的課程培養模式,符合課程設計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依托校內外實踐基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實施儲配作業課程的講授、情景演示、案例討論、項目導向訓練等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努力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學生能夠解決倉儲管理與物流配送工作實際問題,能適應倉管人員、配送人員等崗位需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將使學生對倉庫及倉庫設備、倉儲作業流程、庫存控制、倉儲經營管理、商品養護、倉儲的安全管理等知識有較全面的了解,并重點掌握倉儲的作業流程、庫存控制等基礎知識。通過相應的軟硬件操作,案例討論,使學生能將倉儲管理與配送管理、以及其它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綜合素質。使學生達到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的基本目標,提高其實際應用技能,并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通過教學過程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具體目標如下表:
《儲配作業實務》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也是本專業為物流行業培養高級技能型緊缺人才所開設的重點課程之一。它的教學效果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該專業學生未來業務能力的發揮,影響到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方向。物流管理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的倉儲與庫存管理分為倉儲作業管理、倉儲布局與物流設施規劃、庫存控制三個任務;配送管理分為配送路線及配載優化、配送作業計劃的制度與實施兩個任務。為此,如何建設好該門課程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在確定了課程定位及設計理念的基礎上,根據物流管理專業緊缺人才培養方案和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解決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培訓內容與專業教學內容、技能考核與考試統籌評價相融合的問題。

表1: 課程培養目標

表2 《儲配運作實務》課程教學內容
《儲配作業實務》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院和企業這兩種資源,采用傳統講授,演示與研討、高度仿真環境下的模擬演練、實訓、實習等各種先進方法相結合、現代多媒體教學與企業現場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學中要運用搜集的大量國內外倉儲管理音像視頻資料和圖片、錄像資料穿插演示,并結合案例教學,重視師生間互動和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發揮,構建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新教學模式。1.項目教學法。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從倉儲配送典型崗位職業能力出發,根據崗位人才要求,首先分解分解出七大崗位,其次結合倉儲業務,分解出為六大模塊任務,再次,確定各崗位業務流程,對每個業務流程確定項目教學任務。通過模塊項目任務教學法。使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學中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將模塊項目任務引進《儲配作業實務》課程教學,是本課程的一項創新。儲配作業包括入庫作業、在庫保管養護、盤點、庫存控制和出庫作業等主要作業,也包括包裝、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延伸作業,現階段采用項目教學法,主要是圍繞主要作業流程開展的。首先將完成倉儲作業流程管理的全部分解為模塊項目,主要包括庫內布局規劃、出入庫流程與庫存控制、商品保管保養等內容;其次,設計出每個項目的條件;再次,學生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和解決方案。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搜集相關的資料,在對數據資料進行詳細分析基礎上,設計出最終的解決方案;最后,對學生實訓結果進行考評。2.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提供真實案例的信息,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從旁加以引導啟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進而掌握倉儲管理的基本理論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鼓勵和培養學生的開創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模擬教學法。本課程大量的課程安排在實訓室上,在這里,先由教師演示、布置實訓任務,再由學生動手操作,教師點評后,由學生進一步去完善操作。在實訓室,模擬實際工作的場景,學生在聽完教師講解后可以馬上動手操作,有利于知識的快速消化吸收。4.角色扮演。在課程的某些模塊,會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扮演實際工作中不同的角色,體會商品流通環節相互配合和博弈的過程。比如,“牛鞭效應”模擬、分揀操作實訓、倉儲合同簽訂等。儲配作業作為操作性很強的一門課程,這是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兩種資源,組織學生校內外實習和實訓基地的頂崗實習,在專兼職教師和企業骨干的全程指導下,邊講邊學,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和鞏固,“零距離”接觸崗位和感受企業文化,加快學生成為企業所需的高技能應用性倉儲經營管理專門人才的進程。5.模擬訓練法。主要在校內物流實訓室和企業經營演練中心進行,利用物流模擬軟件和其它倉儲實訓軟件,使學生感受仿真度很高的倉儲虛擬環境,并對倉儲崗位的各流程業務和倉儲企業經營管理進行模擬操作,使學生盡快熟悉倉儲崗位的各種業務流程及作業。同時,精心制作了富有特色的多媒體課件,根據流程收集了大量國內外著名倉儲企業的視頻和圖片資料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直觀了解倉儲概念、流程和作業要點。
該課程的設計注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訓操作職業能力。考核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引入多維度評價體系,過程考查與結果考查并重。考核體系主要分為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兩部分。過程性評價依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的培養和體現情況進行評價。其中學生平時表現如考勤、學習態度占10%,學生互評和自評占10%(各5%);結果性評價包括實訓操作能力及表現(30%)、課堂交流討論表現(20%)、考試(30%)
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進入改革的春天,在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背景下,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提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與“1+X”證書制度有效的融合,不斷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從而促進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充分發揮試點的示范作用和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