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雪晴 周修嵐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遭遇瓶頸的問題,因此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利用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田野調查方法對對肇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進行探究。結果表明:(1)肇慶市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與農業的發展不匹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2)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與農業產業化集約發展水平制約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3)農村物流網點與冷鏈物流網絡規劃不合理、物流人才缺乏是制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要素。這表明肇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亟待優化,同時也反映政府在政策調適方面滯后。最后,從基礎設施資金投入、規模化經營、人才培育與物流網點優化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2012年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廣東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以果蔬、肉類、水產品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目前,廣東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效率較低,配送成本偏高。相關研究表明,基于實時路況信息和接駁方式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冷鏈配送成本,而且能夠提高客戶滿意度[1]。肇慶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農業大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的穩定,對于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意義重大[2]。為此,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肇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2019年,肇慶鄉村人口為280.31萬人,農林牧漁從業人員104.36萬人。近年來,肇慶市農業發展取得較大進步。自1978年以來,肇慶市農業總產值增長呈現遞增態勢(如圖1所示)。

圖1 肇慶市不同年份農業總產值
2016年至2020年,肇慶市糧食產量總體呈現遞增趨勢(如圖2所示)。

圖2 2016-2020年肇慶市糧食產量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化,肇慶市經濟結構略有波動,呈現三二產業并駕齊驅態勢,由2015年-2017年的“二三一”調整到2018年-2020年形成“三二一”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2015-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較
肇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物流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從冷鏈設施看,肇慶市規模較大的冷凍設施主要有高要冷凍廠、高要市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廣東肇慶冷凍廠。其中高要冷凍廠冷庫容量5500噸,經營畜禽、水產品,高要市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冷庫容量2500噸,主營水產品,廣東肇慶冷凍廠冷庫容量1700噸,經營凍肉、水果。
從三大產業就業情況看,2019年肇慶第一產業就業人口104.33萬人,占三大產業就業總人口的45%。這表明肇慶市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在肇慶市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肇慶市農村面積占土地總面積97.8%,農村面積廣闊,農村經濟發展的好壞關乎肇慶市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良性發展,不僅推動肇慶農村經濟發展,緩解目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壓力,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貫通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等戰略間的鏈接,促進肇慶城鄉協調發展。同時,肇慶市作為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可持續發展,對綠色農產品在“雙循環”新格局中實現更高效的市場配置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冷鏈體系亟待完善。近年來,肇慶市政府部門在農業發展方面,出臺并實施一系列惠農政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培育特色優勢農業,農業發展較為迅速,呈現良好態勢。其中封開、德慶、廣寧和懷集4縣,農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產業構成比重達32.2%。然而,與農業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顯得遲滯落后。目前,肇慶市冷鏈設施設備數量少、落后,冷庫容量超過10000噸的冷凍廠還沒有,冷庫容量超過5000噸的冷凍廠只有1家。冷鏈技術應用范圍有限,從產地到消費終端的冷鏈流通鏈條尚未真正構建,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農產品物流主要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冷鏈物流還處于起步階段。(二)農產品流通體系標準化程度低,規劃布局亟需合理。農產品流通體系標準化程度的高低,關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的優劣。從農產品的生產采摘到農產品的包裝、儲運,都需要相關標準的規制。目前,肇慶市農產品在流通體系領域存在標準化水平較低、標準宣貫實施不連續等狀況。在農產品生產方面,標準缺乏。農產品由于個體大小、質量、色澤等差異,在儲運過程難以實施標準化包裝,造成物流費用偏高,包裝材料浪費。在物流設備、技術方面,標準不一。周轉筐、托盤、包裝箱等設備型號各異,標準不一,影響物流設備在不同環節的周轉進程,既增加了流通費用,又造成農產品損耗。在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效應規劃方面,缺乏整體統籌。當前,肇慶市具有較高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較少,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缺乏。在農產品產銷對接方面,由于對接渠道不通暢,很大一部分鮮活農產品只能在當地流通,具有較大規模和輻射帶動效應的農批市場規劃滯后,功能單一,設施簡陋,布局零散,難以達到農產品資源整合的標準。(三)產業化、規模化水平較低。肇慶市農業龍頭企業從整體上看,規模較小,競爭實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差,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產業鏈較短,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較弱。從入選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可知,入選第六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僅廣東華紅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家,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只有40家。農業龍頭企業在“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中還沒有真正發揮出引領與帶動作用,對農業生產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弱,產業效益不甚顯著。能夠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十分缺乏,加工增值的潛力亟待充分挖掘。目前,肇慶市土地種植以各家各戶家庭經營為主,連片規模種植面積較少,機械規模化作業水平較低,效率低下,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集約發展。(四)農村物流專業人才短缺。肇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農業大市,需要大量的農村物流人才。但是,受到工資待遇、工作條件、思想觀念、個人發展空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專業物流人才往往流向經濟發達、工作條件好、工資水平高的地區,這勢必造成肇慶農村地區物流人才奇缺。課題組通過實地調查和個體訪談等方式,了解到鄉鎮基層從業人員的學歷較低,初中及以下學歷占從業者總人數75%,高中(含職高、中職)學歷占從業者總人數20%,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物流專業從業人員占從業者總人數5%。大部分從業人員工作經驗只有1-2年,工資水平維持在3000-3500元,工作量較大,崗位入職率、離職率較高。物流管理專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因鄉鎮薪資福利較差,不愿意在基層從事物流工作。(五)農村物流網點布局不合理。當前,肇慶市農村地區物流網點布局以縣城、鄉鎮為節點,村級物流網點沒有設置,以縣、鄉鎮、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尚未建立。根據課題組的調研結果發現,村民領取包裹快件需要去鄉鎮物流網點或者去集市物流臨時寄存點,既費時費力又費錢,導致取件成本增加。農產品需要村民自己送到鄉鎮物流網點或縣城網點,無法享受上門攬件服務,勢必造成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直接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的高質量發展。
(一)加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加快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建設“四好農村路”,大力實施“三通一防”工程,加快農村公路硬底化建設,打通農村交通運輸“最后一公里”。優化肇慶市冷鏈物流網絡布局,興建高起點、高標準的冷庫,改善冷鏈運輸車輛裝備配置,加快農產品保鮮技術與蓄冷裝備的推廣普及,加大扶持培育力度,推動肇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借助5G網絡、無人機、RFID等信息技術搭建農村電商物流配送信息平臺,建立農村電商物流配送物流園,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有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資金的籌措渠道應該多元化,主要來自三個渠道:一是政府財政部門的撥款,二是企業自身資金,三是社會資金的注入。根據肇慶市冷鏈建設與供需狀況,統籌推進農產品冷鏈骨干網建設,建立基于碳優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3]。構建“1+N+2”模式,即在肇慶新區投資建立一個大規模高檔次的中心冷倉,在各縣(區、市)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建設若干個產地冷倉、田頭冷庫、移動冷庫等,并依托大數據技術構建智慧冷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和冷鏈運營平臺進行有效對接,形成全市范圍內的農產品冷鏈骨干網絡。構建一種基于大數據串接的“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高效率”的“城市大庫”與“個人微庫”全鏈條式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模式[4],發揮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溯源方面優勢[5]。(二)大力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標準化建設,合理規劃。打造肇慶市農產品流通體系標準化,加快冷鏈物流的全鏈條標準化建設[6],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制修訂農產品流通環節相關標準。譬如,制修訂農產品生產、采摘、包裝、儲運等方面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加強冷鏈物流人員作業標準化,通過標準對農產品流通領域活動進行規制。二是統一周轉筐、托盤、包裝箱等物流設備的技術標準,加強冷藏車、冷庫、托盤和周轉箱標準化。三是打造“肇供優品”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和合理規劃農業標準化基地。將符合標準的農產品統一采取“肇供優品”公用品牌外包裝,形成統一品牌。加快推進農產品種養殖標準化基地建設,提升農副產品標準化效應。農產品種養殖基地標準化建設要堅持政府適度引導、行業協會積極疏導、公司真正主導,科學合理規劃,標準化管理。可采取“公司+基地+標準化”、“公司+行業協會+基地+標準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標準化”等形式,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形成品牌、規范和標準效應的生產基地。(三)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水平。要提高肇慶市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水平,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發力:第一,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政府部門要出臺土地流轉政策措施,構建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允許村民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推動農業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利益聯結分享機制和投融資體制機制,完善農業科技體系和利益相關方利益聯結方式,培育多元投資主體,積極引導外資、工商企業、民間資本等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第二,構建現代農業經營流通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需要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民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種田能手和種養專業大戶發展家庭農場,激勵和引導返鄉農民工、鄉土人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及工商企業創辦農業企業。要建設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性的產地市場和農村田頭市場,構建布局科學、銜接合理、運轉高效順暢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要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全過程的機制靈活、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第三,培育壯大農業農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帶動作用,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加快與農戶對接。培育農業農頭企業,首先,要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約化、集群發展。要建立肇慶市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加強示范基地、示范區技術創新、質量檢測、標準化建設、物流信息、品牌推介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其次,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人才培養,提升農業農頭企業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企業標準化管理,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再次,要優化金融服務,拓寬資金渠道,著力解決農業龍頭企業融資難問題。(四)培養與引進農村物流人才。解決肇慶市農村物流人才短缺的路徑主要有四條,第一條路徑是校、政、行、企橫向融合,協同育人[7],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社會培訓并重[8],第二條路徑是從外地引進,第三條路徑是企業培訓,第四條路徑是人才回鄉。第一條路徑是地政府部門、物流行業協會、企業與大中專院校聯合定向培養,協同育人。通過橫向融合、定向培養、協同育人的方式進行,協同設置冷鏈物流、電商物流等專業,專門為肇慶農村地區定向培養服務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的專業人才。通過這種路徑培養出來的人才,留得住、靠得住,能夠扎根當地,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第二條路徑是從外地引進人才,當地政府部門通過出臺在當地購房、租房給予補貼、提高工資待遇、解決其子女入學及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吸引與激勵外地物流領域的精英和高校物流專業畢業生來肇慶農村地區工作或創業。第三條路徑是當地縣鄉(鎮)兩級政府部門牽頭,讓物流企業、快遞企業或冷鏈企業對當地村民進行培訓,講授電商物流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培訓結束進行考核,對合格者頒發農村電商物流從業資格證書,對持證人員從事農村電商物流工作的給予個人所得稅減免、購買五險一金、就業補貼及提高從業人員的薪資福利等,激發村民的參與農村電商物流工作的積極性和潛力,讓當地村民成為農村電商物流專業人才的中堅力量。第四條路徑是原籍人才回鄉工作或創業,當地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有效引導回流的物流人才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為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持續發展培養后備人才。(五)合理規劃農村物流網點。構建以縣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為支撐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布局,完善農村物流配送網絡,實現物流業務全覆蓋。要充分發揮農產品冷鏈物流中間層組織的作用[9]。在鄉鎮一級的物流網點,采取建立配送聯盟站點形式,優化資源配置。配送聯盟站點由在鄉鎮一級的所有物流公司共同出資建立,制定統一的物流服務標準,配備全職配送人員。在村一級物流網點,可采取眾包配送模式或建立包裹快件自助柜。對于人口相對集中的行政村設立自助柜,使得村民有序進行取件。對于人口相對分散、偏僻的行政村設立眾包配送模式,利用當地摩的司機或者招募村民成為眾包配送員,進行配送服務,有利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既提高農村電商物流配送效率,又幫助村民增加收入。構建政府、供銷合作社、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三位一體”聯動機制,推動農村冷鏈物流共同配送的發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