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2022 年12 月8 日在北京開幕,民革第十三屆中央主席萬鄂湘同志在會上作了題為 “奮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貢獻民革力量” 的大會報告。報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實事求是和全面總結了民革過去5 年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績,全面客觀地總結了中共十八大以來民革全黨在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加強自身建設實踐中的基本經驗,明確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對做好民革今后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進一步推動全黨對報告的學習,全面貫徹落實民革十四大精神,本刊特以關鍵詞形式,摘登報告,方便大家理解。
大會全面總結過去五年來的主要工作和中共十八大以來民革自身建設、履職盡責的基本經驗,對未來五年工作提出建議,號召全黨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自覺用中共二十大精神統一思想和行動,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彰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蓬勃生機。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學習宣傳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關于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論述,確保各級組織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民革深入開展 “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 主題教育活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進新時代” 政治交接主題教育,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 70 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 周年、民革成立70 周年等重要主題,開展知識競賽、朗誦會、文藝匯演、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與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香凝如故” 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累計向中國美術館捐贈15 件作品,主辦“風雨同舟” “攜手共進” 等系列美術作品展,弘揚民革光榮政治傳統,謳歌偉大的新時代。
持續開展孫中山思想與民革黨史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工作,與有關單位共同舉辦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學術研討會,圍繞“孫中山實業思想與民族復興” “李濟深與人民政協” 等主題舉辦學術研討。大力開展 “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 活動。截至目前,民革中央共命名民革黨員教育基地20 處、黨史教育基地19 處,推動程潛公館等5 家民革前輩紀念場館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組織編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史》 和民革歷史大事記,出版《民革與新中國的建立》 《民革前輩與新中國》 《民革前輩與新中國續編》 等系列黨史圖書,印發《民革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資料選編》。《民革70 年》 和 《辛亥之光》 叢書入選“十四五” 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建設民革黨史展室,客觀、真實還原民革的發展變遷,生動、立體展現民革的歷史貢獻。
建成民革中央網站手機端,打造聯動微信矩陣,民革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增至12 萬人,訂閱數在同類公眾號中處于領先地位,“動動手指宣傳民革” 蔚然成風。開展 “記錄身邊美好生活——民革短視頻大賽”,用4K 高清視頻生動展示民革黨員的新擔當、新風采。《團結報》 年度發行數量突破10 萬份,入選 “全國百強報刊”,報紙及新媒體刊發民革新聞稿件30 余萬篇,網絡點擊量超過5 億人次,形成包括 “學習強國號” “今日頭條號” 等19 家載體的移動傳播矩陣,多媒體閱報屏覆蓋全國30 個省80 多個地市的民主黨派大樓和重要場館,傳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團結》 雜志立足黨刊定位,不斷提升學術研究質量,加強對民革重點工作、方針政策的宣傳解讀。團結出版社連續入選 “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出版100 強”,在全國建立 “民革書屋” 335 家。《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叢書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出版專題展”。
截至2022 年6 月底,全國共有民革黨員158185 人,比五年前增加30255 人。五年來,共發展高層次人才315 人,共有57 位民革黨員榮獲國家級表彰,40 位民革黨員獲評“民革榜樣人物”。建立和完善從中央到地方分層、分級、分類教育培訓體系,共培訓黨員19 萬余人次。
15 個省份實現了省轄市民革組織全覆蓋。民革現有省級組織30 個,地市級組織275 個,縣級組織51 個,基層組織6907 個。以黨員之家建設和示范支部創建活動為重要抓手,兩者相互促進,思想政治工作陣地作用日益凸顯,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全面加強,為自身建設打下了扎實基礎。92%的支部完成示范支部創建達標任務,400個民革示范支部和400 個優秀民革黨員之家獲民革中央表彰。全國已建成2436 個民革黨員之家,基本實現地市級組織全覆蓋。
民革中央積極調動民革內外研究力量,結合社會法制、祖統、“三農” 等參政議政重點領域,圍繞熱點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點調研,共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調研報告73篇,得到中共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240 次,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單位多次專程與民革中央溝通反饋辦理情況,部分建議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文件或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立法中得到吸納,有的建議進入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項目庫,有的建議被吸收進入相關規劃并得到具體落實。
五年來,民革中央參加由中共中央領導同志或委托中共中央統戰部主持召開的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186 次。民革中央領導同志參加重要國事、外事活動111 次,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實踐成果。
在本屆全國政協歷次全體會議上均作了大會口頭發言,并提交了30 篇大會書面發言。向全國政協提交了163 件集體提案,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和認真辦理,其中23 篇入選全國政協重點督辦提案。5 篇集體提案和12 篇個人提案入選十三屆政協優秀提案。3 件集體提案、4件提案入選人民政協成立70 周年100 件有影響力重要提案。五年來,共收到社情民意信息11000 余篇,報送3700 余篇,900 余篇被全國政協采用,多篇信息得到中共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和有關部委的認真辦理。
與省級組織上下聯動調研碩果累累。與吉林聯合調研東北亞經濟合作發展、打造 “一帶一路” 北向新通道等課題。與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聯合調研冰雪產業,助推冰雪產業和冰雪經濟發展。與上海、江蘇、安徽聯合調研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化解 “斷鏈” 風險問題。與湖北共同聚焦優化長江黃金水道功能開展聯合調研。多次赴廣東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與青海、甘肅聯合開展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建設系列調研,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與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南、甘肅、青海、海南等地合作,圍繞黃土高原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內蒙古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草種與畜種高質量發展、檳榔產業替代發展等課題建言獻策。
按照中共中央統一部署,2016 年至2021 年,民革中央對口貴州省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提出 “寓監督于幫扶之中,寓幫扶于監督之中” 的工作方針,搭建 “領導小組+工作小組+6個調研組+2 個聯絡組” 的“1162” 工作架構,累計開展各類監督調研185 次,足跡遍布貴州省8個州市的所有貧困縣,召開各類座談會、院壩會220 余次,走訪農戶3000 余戶,訪談縣鄉村干部730 余人次,在24 個村開展了駐村調研,考察產業扶貧項目400 余個、易地搬遷項目150 個,向各級黨委政府提出意見建議340 余條。調研形成監督報告9 篇、專題報告3 篇。2021 年全面啟動對口湖北省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提出 “寓監督于保護之中,寓保護于監督之中” 的新 “雙寓” 方針,已組織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調研46 次,提出意見建議240 余條。
聯系黨內外企業家先后在廣西、貴州、內蒙古、吉林、湖南等地舉辦一系列助推地方產業發展的招商項目推介活動,累計簽約投資超過1 萬億元。分別與江蘇、廣東兩省政協共同主辦 “中國實體經濟論壇”,廣邀經濟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企業代表,共謀實體經濟振興良策。積極發揮 “三農” 研究領域優勢,連續五年與浙江省政協共同主辦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莫干山會議。與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省政協聯合主辦“2021 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 “2022 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與河北、山西、四川、重慶、江蘇、新疆共同主辦康養產業(健康中國)論壇或大會,與云南、貴州、四川三省政協共同主辦 “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各級組織積極開展法律服務工作,累計實施法律援助2.5 萬余例,開展法律咨詢和普法活動3.7 萬余次。
下大力氣做好納雍縣定點扶貧,共組織實施各類幫扶項目330 個,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2 億元,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8520 人次,幫助銷售農產品4950 萬元,有力幫助納雍縣2020 年如期脫貧摘帽。在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活動中,民革共有8 個先進集體、10 個先進個人、4個建言獻策優秀成果和6 個社會服務優秀成果受到表彰。
建立健全 “全黨參與,重點結對” 幫扶工作機制,組織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貴州8 個省級組織結對幫扶納雍縣8個鄉鎮,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對口納雍縣推進產業扶貧。連續五年舉辦中山博愛夏令營,組織納雍縣842 名留守兒童分批赴北京、上海等地參觀游學。中山博愛基金會籌集資金1.4 億元開展近200 個公益慈善項目。
為緩解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的巨大沖擊,民革中央提出采用適度寬松和靈活務實的司法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報告得到中共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部分建議內容在后續出臺的有關文件中得到體現。王玉英等9 位民革黨員獲評全國抗擊疫情先進個人,多位民革黨員所在團隊入選全國抗擊疫情先進集體。民革中央畫院舉辦12 期抗疫主題網絡書畫展。中山博愛基金會馳援武漢等地近4000 萬元資金和防疫物資,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通過各種渠道捐款捐物累計達6.5 億元,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通過中山博愛基金會,向新冠疫情嚴重國家的僑社和我駐外使館捐贈防疫物資,并致信慰問近百家海外僑社,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使命擔當。
萬鄂湘同志發表署名文章 《共濟大業促統一同心圓夢謀復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民革中央作大會口頭發言 《堅持 “九二共識” 堅決反對“臺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紀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告臺灣同胞書》 發表40 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在會見臺灣同胞、與海外僑界座談等重要場合,多次重申民革政治立場,呼吁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弘揚孫中山精神,共同完成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向中共中央報送 “進一步做好當前形勢下對臺工作” 等5 篇建議,向全國政協提交涉臺書面大會發言和集體提案27 篇、社情民意信息300 余篇。民革中央和民革福建省委會長期呼吁、共同參與推動的大陸向金門供水工程于2018 年8 月5 日正式通水,“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 從愿景變為現實。
舉辦 “中山·黃埔·兩岸情” 論壇、紀念昆侖關大捷80 周年系列活動、編撰完成 “兩岸共修抗戰史” 系列叢書。舉辦 “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 研討會、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等活動。充分發揮 “杰青團” “勵志團”、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論壇、臺灣青年暑期實習活動等品牌項目的示范作用,創新開展新青年工作坊、臺灣杰出青年大陸產業知識技能講座、臺青新媒體實訓創作大賽等新品牌項目。通過海峽論壇·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海峽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寧波)論壇、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關公文化旅游節、臺商大陸行等活動,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增進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組團出訪19 個國家和地區,對埃及、墨西哥等5 國達成首訪,出席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等重要活動,與海外華文學校共建 “團結書屋”,舉辦兒童劇 《團仔圓妞》 海內外巡演;在團結報團結網微信公眾號開辟 “臺胞眼中的 《中國的民主》”、“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專欄。
堅持問題導向狠抓作風建設。堅持把思想作風擺在首位,各級領導班子成員以身作則,引領廣大黨員從嚴從實錘煉作風,在全黨掀起 “加入民革為什么” “民革歷史貢獻擔當是什么” “我能為民革做什么” 為主題的討論熱潮,進一步激發廣大黨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推進參政議政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持續優化以民革中央“一號文件” 指導全年參政議政工作的制度,通過多年履職實踐形成《民革中央關于加強履職能力建設的意見》;修訂完善專委會工作條例,建立專委會申領中央年度重點調研課題制度,成立民革中央經濟研究中心、臺灣問題研究中心和涉臺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完善對外聯絡機制,強化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農業農村部、全國政協社法委的長效合作機制,深化與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等單位合作,開展課題攻關,提升建言資政質量。制定《民革中央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方案》 《民革中央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方案》,規范民主監督流程,增強民主監督實效。
矢志不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同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矢志不渝繼承和發揚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激勵全黨為振興中華而繼續奮斗;矢志不渝堅持新型政黨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自身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矢志不渝堅持“講政治、重團結、干實事”,增強民革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矢志不渝堅持新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履職盡責工作實效;矢志不渝堅持貫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共襄祖國統一大業。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圍繞中共二十大繪制的宏偉藍圖、確立的奮斗目標和做出的戰略部署,深化政治交接,突出政治性、傳承性、針對性、實效性,傳承與黨同心、愛國為民、精誠合作、敬業奉獻的多黨合作優良傳統,繼承和發揚孫中山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精神,共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以中共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加強思想政治引領。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不斷提升民革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提高民革全媒體宣傳工作質量和水平。
夯筑堅實組織基礎,為民革事業提供組織保證。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統籌推進黨員發展和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切實加強地方和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內部監督工作。
堅持舉全黨之力抓參政議政,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緊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任務建言資政;多措并舉強化履職實效;注重突出民革特色優勢。
統籌資源匯聚合力,強化社會服務工作影響力。深入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定點幫扶工作;持續做強社會服務工作品牌。
堅持 “九二共識”、堅決反對 “臺獨”,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貢獻力量。著力提升涉臺參政議政能力;持續匯聚反“獨” 促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