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戲曲教育主要依托京劇科班和戲校,如北京的由葉春善掌理的“富連成社”、尚小云創辦的“榮春社”、歐陽予倩創辦的南通伶工學校、程硯秋和焦菊隱創建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等都為戲曲藝術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這個時期戲曲音樂的人才培養多以師傅帶徒弟和私人科班兩種形式來進行,藝術的傳承則是口傳心授。但是,舊日的科班和戲校在辦學思想、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還不夠規范和科學,由于當時社會局勢不穩定,大批科班、戲校于20世紀40年代先后停辦,使得戲曲藝術教育停滯不前。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培養戲曲藝術人才的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委員會、文化部舊劇處接管了原隸屬于國民黨青年軍二〇七師的四維劇校,[1]在黨的關懷和領導下,于1950年在北京創辦了第一所新型的戲曲專業學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后更名為中國戲曲學校),田漢先生任校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辦的第一所戲曲學校,標志著戲曲現代教育的開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創建一所完全不同于舊科班的全新戲曲學校,除了在黨的教育方針的正確領導下,與田漢先生的辦學理念是分不開的。田漢先生的辦學理念是開放的,他“將中國的京劇藝術牢牢植根于大文化的范疇,認識到中國的民族戲曲藝術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戲劇的前進發展是離不開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融會和相互學習借鑒的”[2]。
中國戲曲學校音樂科的京劇伴奏是建校初期開設的專業之一。就戲曲伴奏而言,最大的變化是將伴奏人才的培養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專業學科。從伴奏人才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出發,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培養新一代的戲曲音樂伴奏人才。自1950年建校初開始,音樂科在教學方面大膽吸收、借鑒古今中外的音樂教學模式,從1952年參加中國戲曲學校音樂科籌建并擔任教學工作的人員構成以及課程設置,均能體現出這種大膽改革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當時參加音樂科籌建并擔任教學工作成員的除本校京劇樂師外,還有來自戲曲改進局(中國戲曲研究院前身)音樂研究部門的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研究工作者和專家,其中有屠楚才、吳春禮、張宇慈、何為、李剛以及廣播樂團民樂琵琶演奏家王君瑾等人。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在以傳統京劇器樂課為主的前提下,開設了民族器樂(有琵琶、民二胡、民笛、笙、洋琴等)、西洋器樂(有鋼琴、大提琴、長笛、黑管等)以及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和聲、復調)等課程,并且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種樂器的演奏技能和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器樂伴奏人才的培養,除必備的傳統技藝外,又學習和引進了民族弓弦類樂器的演奏技術、訓練內容和方法,從而實現了伴奏人才培養的創新,開啟了戲曲音樂伴奏教育歷史的先河。文化課程設置涉及古今中外,內容非常廣泛,有中國古典文學、詩詞、古漢語、現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史、近現代史等課程,藝術理論課程涉及戲曲史論、表演理論等。此時的辦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了單一的“口傳心授”“以師帶徒”等傳統戲曲音樂人才培養的形式,應該說,這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音樂科先后聘請了眾多的京劇音樂界名師、名家前來講學或授課,如:徐蘭沅(梅蘭芳琴師)、楊寶忠、李慕良(楊寶森、馬連良琴師)、王瑞芝、黃天麟、韓恩華、白登云(程硯秋鼓師)、何順信、張似云(張君秋琴師)、遲天標、裴世長、唐再昕、沈玉才、賡金群、耿鳴賢、耿鳴遠、馬玉和等;音樂理論家有劉吉典、屠楚才、吳春禮(戲曲研究院音樂室);民族器樂、西洋器樂演奏家有王君瑾(琵琶)、劉森(笛子)、史耀東(揚琴)、趙春峰(嗩吶)、楊秀明、邱大成(古箏)、李中華(琵琶)、張益志(琵琶)、趙明山(嗩吶)、陸云興(嗩吶)、尚世成(嗩吶)、朱永寧(大提琴)、沙震中(黑管)、張震武(圓號)等。其中一些京劇樂師和聘請的京劇音樂名家大多親身經歷過京劇藝術鼎盛期的輝煌盛況,有的曾經與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和眾多京劇名家進行過藝術合作,為流派藝術的形成、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他們的演奏技藝精湛,戲路寬泛,使當年音樂科(系)的歷屆學生受益匪淺。
這種新型的伴奏人才培養模式是重視專業技能、重視專業理論基礎、重視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模式,是重視文化學習和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的培養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文化素養、理論基礎的優秀戲曲伴奏人才。如1952年至1965年培養的戲曲伴奏人才有:胡琴、板鼓類:關雅濃、任楓、唐繼榮、張舜華、萬瑞興、孫玄齡、蘇煥學、馬學義、李朝貴、楊柳青、史鎮鑫、張素英、林忠緹、魏寅初、遲延春、費玉明、杜鳳元等;京二胡:潘永玲、曹寶榮、耿慧敏、張耀鸞、白寶珠、王程、周娜娃等;月琴、三弦:孔祥昌、許俊德、楊凌云、黃偉明、王鏡海、洪偉、姚志華、張金生、楊恩全、馬忠昆等。1952年招收的第一屆京劇伴奏專業學生的成長,無疑證明了戲曲音樂伴奏人才培養方針的正確、教育理念的科學。應當強調的是,戲曲伴奏人才技術上的發展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從本質上來講不僅有利于劇目伴奏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戲曲事業的發展振興。回顧中國戲曲學校的伴奏人才培養歷史,目的在于總結,并使之發揚光大。
中國戲曲學校自1952年創建音樂科以來,通過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教育方針,采取了“因材施教”“一專多能”“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能教學并重”等一系列教學原則與教學模式。其后,全國各地陸續創建戲校,此時總體為中等戲曲教育格局。整體來看,早期戲曲音樂教育以培養演奏人才為主,教學方面大膽吸收、借鑒古今中外的音樂教學模式,開始了科學、正規的戲曲音樂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文化大革命”期間,音樂科曾并入“中央五七藝術大學”的戲曲學校。1978年10月中國戲曲學校經國務院批準改制升格為中國戲曲學院,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第一所培養高等戲曲藝術人才的學府,時任校長是著名戲曲教育家史若虛。史校長辦學思想主要集中在“‘見戲見人’‘成品教學’‘因材施教’”[3]等方面,在人才培養方面倡導“普遍培養、重點突出”[4]的原則。在史校長的帶領下,建立了新的戲曲藝術教育體制和教學體系,“推動了戲曲音樂創作全面走向系統化、音樂化的步伐,為中國戲曲學院創建戲曲作曲學科積累了經驗。”[5]史校長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在長期的戲曲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81年,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成立,開始招收京劇器樂演奏專業大專班,首任系主任為著名京胡演奏家、戲曲音樂教育家吳炳章先生。其后在1988年、1991年又分別招收了兩屆京劇器樂演奏專業的大專班。1984年,中國戲曲學院成立作曲系并開始招收作曲專業本科班,系主任為著名京劇作曲家關雅濃。在關雅濃的直接領導下,戲曲音樂教育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作曲系的成立在中國戲曲高等教育史上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它填補了中國戲曲藝術誕生以來戲曲作曲高等專門人才培養的空白,開拓性地創立了中國戲曲作曲專業,由此揭開了中國戲曲音樂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1987年,作曲系與音樂系合并,統稱音樂系,關雅濃任系主任。此時,音樂系開設有京劇、梆子兩個劇種。在這之后,音樂系一直致力于多劇種作曲人才的培養,于20世紀90年代又增設了評劇、黃梅戲、豫劇、呂劇、昆曲、晉劇等劇種,為國家培養了優秀的戲曲作曲骨干人才。事實證明,多劇種作曲教學的辦學思路是正確的,有效扭轉了當時戲曲音樂創作人才匱乏的局面。關雅濃先生從一開始的辦學定位即是沿著中國戲曲音樂的脈絡,走出一條有別于其他同類院校的特色辦學之路,并提出了“堅定方向、艱苦創業、振奮精神、開拓前進”[6]的辦學方針、“專家治學、民主治學、依法治學”[7]的辦學原則和“出人出戲,走正路”的辦學理念。關雅濃對音樂系辦學方針、原則和理念的提出,基本形成了戲曲音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對中國戲曲音樂的發展和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在戲曲音樂教育領域的建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雅濃先生于1946年至1949年先后在國樂傳習所、四維劇校、中國戲曲學校學習,之后1954年至1959年分別在中國戲曲學校實驗劇團、中國京劇院工作。1987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國家級專家”榮譽稱號。關雅濃先生在幾十年的戲劇音樂創作工作中,曾為80多出京劇新劇目作曲、創腔、配器,代表作品有《蝶戀花》、《東方茶花女——杜十娘》、《江姐》、《對花槍》、《紅色娘子軍》(1964年版)、《黨的女兒》、《彩虹》、《山村花正紅》、《于無聲處》、《楊柳青青》、《李清照》、《無限江山》、《趙王與無容》、《錦車使節》、《負子圖》、《契丹皇后》(舞臺劇)等。經過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學、實踐和創作,關雅濃先生于2006年出版了《關雅濃京劇音樂唱腔創作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整部選集分上、下兩冊,由新創現代劇(共九出)、古典歷史劇(共八出)、京劇器樂曲、評論文章集錦、自述五個部分組成,并且在每一出劇目后附有創作說明。此部著作記錄了關雅濃先生珍貴的創作思想以及對戲曲音樂創作的深刻感悟,凝聚了關先生五十年來戲曲音樂創作的精髓。這部著作不僅對于當代高級京劇作曲人才培養有著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對戲曲作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戲曲作曲專業肩負著培養戲曲作曲人才的歷史使命,通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戲曲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戲曲作曲人才,并在科研、創作、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歷屆畢業生在音樂創作、理論建樹、教書育人、圖書出版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以往的戲曲音樂創作歷史,編腔、配曲等均由琴師、演員等人員完成,而戲曲作曲專業培養的作曲人才,正朝著“創腔、配曲、配器”[8]一體化的目標前進。
20世紀80年代,戲曲音樂方面的教材和著作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劉吉典編著的《京劇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4月出版),此書介紹了京劇的樂隊、器樂及唱腔,并在附錄中介紹了京劇現代唱腔的新發展。隨后是由任楓編撰的中國戲曲學院院內教材《京劇唱腔概論》(1989年),此部教材從學科的高度論述了京劇各行當、流派、不同的唱腔板式特征和發展過程,填補了戲曲作曲專業教材建設之空白[9]。此書一出便作為戲曲作曲專業的主要教材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張正治編著的《京劇傳統戲皮黃唱腔結構分析》(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是作者1956至1985年在中國戲曲學校為不同班、系開設的“京劇曲調結構分析”“京劇編腔基礎”“京劇唱腔基本理論”課所編的教材基礎上重新改寫而成的。這部教材不僅詳盡分析了京劇傳統戲西皮、二黃聲腔各種板式的結構,而且系統地介紹了它們在旋律、節奏、調式與曲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種變化的一般規律,至今仍作為音樂系戲曲作曲專業的基礎理論課教材使用。這三部著作為當時京劇音樂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實現了京劇音樂教育在教材方面新的突破,為高等戲曲音樂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戲曲作曲專業自1984年建立以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戲曲作曲、音樂創作、業務管理、樂器演奏等人才,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趙景勃談道:“從 1984 年招收第一屆作曲專業學生, 至今已二十多年了, 歷屆畢業生如費玉平、謝振強、尹曉東、張輝、王亞勛、張紀恒、陳建忠、沈鵬飛等 ,都成為戲曲作曲的骨干”[10],更重要的是,為日后在戲曲和戲曲音樂領域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開辟了一條永無止境的探索之路。
中國戲曲學院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戲曲高等教育體系的創立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成為今天的學科最完備、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大的戲曲教育最高學府。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重要回信中指出:“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回顧早期,中國戲曲學院戲曲音樂教育經歷了吸收、借鑒、改革、創新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放眼當下,戲曲音樂教育應時代所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為總遵循,總結經驗,守正創新,努力研究和繼承豐厚的戲曲音樂教育成果,進一步提升高素質、復合型的戲曲音樂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當代戲曲音樂教育的傳承和發展,為弘揚和振興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