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巧薇
跳花節歷史悠久,在古籍《廣輿勝覽》《貴陽府志》等中都有相關記載。其中對清代的苗族跳花描述為每年的孟春時節,苗族人民會選擇一塊平地作為月場,人們身穿艷麗的服飾,男人吹著蘆笙,女人搖著鈴鐺,繞著“花樹”跳舞。現如今又產生了“蘆笙節”“采花節”“對歌節”等別稱,其稱呼是由節目的內容主題決定的。跳花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民間傳說是蚩尤首領為了紀念苗族青年男女美麗曲折的愛情故事而召集族人踩跳出來的“花坡”“花場”。有的說法是為紀念保護家園而受難的英雄人物,有的是說為了本民族繁榮而祈求祖先保佑,還有的是為了紀念先祖而聚集表演。最廣為流傳的還是以下幾種版本。
在炎黃蚩尤時期,戰爭連綿。苗族支系小花苗的祖先帶領族人尋找新的住所,十二姓中有三姓在遷徙過程中不知所蹤。剩下的族人到達現在南開三口塘這個地方,這一天正好是農歷二月十五,隨后他們在水城、納雍、赫章三處建立了九姓大寨。以后,每到農歷二月十五這一天,曾經小花苗支系九姓的子孫都要趕到三口塘相聚。跳花節時,他們朝著祖先來時的方向眺望,為走散的三姓姊妹祈禱,期盼能夠早日相逢。
湘西苗族“四月八”源于對英雄先人的緬懷,苗族英雄亞魯組織帶領苗族青年反抗統治者,眾人喝酒立誓,為了保護家園以命相搏。由于在人數上處于劣勢,他向西撤退,在貴陽噴泉附近戰亡。為了紀念這個民族英雄,湘西苗族每年在農歷四月初八都會到鳳凰縣舉行隆重的“四八”紀念活動。
在通訊還不發達的時代,苗族各山寨之間相距甚遠。因此族人們不能經常見面,青年男女交往選擇余地也較少。另外,苗族是支系觀念非常強的民族,所以為了社交和鞏固族內關系成立了跳花節,通過這樣一個傳統節日將附近山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在跳花儀式中自由交往。此來歷的跳花節是根據節日時期山上滿是花樹而得名。
由于地域上的差異,各個地方的跳花儀式細節版本不同。南開縣位于黔西北地區,此地的跳花節是苗族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盛大的節日。
活動舉辦一般在農歷二月二十五日,節日當天清晨需要請花樹,三人選定一棵符合條件的木姜子樹作為“花樹”。下一步就是祭祀,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一些祝福的吉祥話。在祭祀完畢后就是砍花樹。迎花樹的儀式是整個跳花節中最隆重的一步。待到花樹進入花場后,接下來的一步便是栽花樹。栽花樹,顧名思義就是把花樹栽下,花樹放在花場中心后,苗族的長老和有威望的人都會被請到花樹下。人們圍著花樹坐下,下一步的儀式即拜花樹。拜花樹的人主要是由年輕“小花苗”擔任的蘆笙手,直到把花樹送回人群才開始散場。到了晚上, 人們會在花場上燃氣篝火,姑娘們會把自己繡的花背穿在身上,花背的數量根據姑娘自己繡的數量決定。天大亮后,就要撤花樹了。撤花樹由寨老來進行,將花樹撤下后,要抬著花樹順時針轉三圈才完畢。接著是送花樹,即把花樹送到不容易被人、牲畜碰觸到的地方,一般是附近的山洞里。花樹撤了,來花場集會的“小花苗”也就各自回家了,一年一度的水城南開三口塘花場結束。
湘西苗族的跳花節與貴州苗族跳花節有很大的不同,湘西的跳花節又稱為“苗族四月八”,既有時間的不同,也有儀式等其他方面的不同。
鳳凰縣的跳月場所曾經位于落潮井鄉的跳花溝,湘西苗族每年在農歷四月初八都會到鳳凰縣舉行隆重的“四八”紀念活動,具體有玩龍燈、玩獅子、吹蘆笙、唱苗族歌曲、男女戀愛等活動。與貴州跳花一樣,祭祀花樹仍然是節日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苗族人民的記憶中,湘西苗族跳花節的儀式大致是以下幾個流程,即“祭天地、祭祖、祭英雄、祭神、狂歡”,吹牛角以及朝天獻血等是祭祖的最高禮節。地上的篝火和天空五彩繽紛的煙花伴隨著喜歡唱歌的人們一直持續到深夜。
水城縣南開鄉三口塘的跳花節中最有名的是蘆笙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政府為了保護苗族的跳花習俗采取了劃分場地的措施,以這一民族特色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跳花節受到了更多地方游客的關注。跳花節的箐雞舞被評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政府的重視,被政府包裝、打造,對外宣傳。
隨著經濟文化的影響,南開地區小花苗打開了通往外界的大門。跳花節中箐雞舞的文化傳承出現了新的形式。以傳統的家族或血緣為紐帶,言傳身教不再是唯一的傳承模式,目前除了傳統的傳承方式外,主要的傳承方式還有校園傳承和節日傳承,因為傳承方式的改變,傳承地點也隨之發生了諸多變化。縣文化局鼓勵蘆笙舞進校園,除了提供專業的老師培訓,還增加了學生的演出機會。校園傳承除了以校園為主場地,還有隨處可見的蘆笙舞壁畫。蘆笙舞作為課間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具有長遠的教育和傳承意義。
通過政府一系列廣告以及新聞媒體的播報,跳花節為南開鄉吸引了大量游客,接著花場附近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跳花節“周邊”。“原生態”苗族文化藝術節為了吸引更多游客,保留跳花節中原有的儀式,另外生產制作了簡易版的帳篷代替苗族花房,舉行月下花坡、花房露營等活動。村民和游客共同參與表演搶花背、民歌對唱。在競技類娛樂活動中還增加了射弩、斗雞、斗鳥比賽等活動,并在跳花節當晚舉行“各民族共慶苗族跳花節聯歡晚會”,不僅對外宣傳了苗族文化,同時也增強了地方凝聚力。鎮里也開始把苗族傳統習俗當作先進的主流文化,帶動了南開地區整個族群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樹立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但是隨著商業化模式的發展,民族藝術在與經濟結合的狀態下,由于媒體與團隊的包裝,傳統文化中只存在于民間的、古樸野性未經雕琢的表演形態已經無處可尋。為了增強表演性與參與性,更多的苗族當地人被號召身著盛裝參與進來,為了增強觀賞性又添加了很多現代藝術加工的成分。臺上的不是長老,而是專業出身的主持人,臺下站著圍觀的群眾不再是“小花苗”,而是游客。然而,大部分當地年輕人由于經濟的原因還是選擇外出打工,只有少部分人選擇留下。長此以往,跳花節對當地苗族人失去了儀式與娛樂的意義,面對大大小小的鏡頭,變成了“逢場作戲”的商業行為。這一方面,蒙古族的“摔跤節”的模式值得我們學習,這得益于參與者是自愿參與并且樂在其中的。其中許多的傳統步驟很好地保存下來,是以節日娛樂為主題,而不是以游客觀賞為主題。避免過度的商業包裝,保持民族藝術文化的傳統味道是傳承保護的重要課題。
1.弘揚民族特色,加強文化認同
節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起點與基石,是神話的原型、民族英雄的不屈精神、團結一致的價值觀念等民族文化的中心地帶。它不僅是苗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文化源泉,更是民族精神充滿生命力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婚戀、歌舞、服飾、娛樂等民間習俗中發現人們對信仰深厚的心理崇拜,祈愿家園和平、家庭美滿、身體健康等意識。苗族跳花節的主要活動有祭祀祖先和歷史、祈禱人丁興旺、傳統娛樂比賽、婚戀社交、歌舞服飾展示等方面的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特別有價值的是苗族跳花節有一套特別的“跳花”儀式,形式和相關活動根據自己民族的習俗形成,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的智力和藝術創作特征,節日豐富的活動內容和獨特的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各區域苗族支系的傳統文化藝術精華。
傳統節日的傳統性體現在它經歷了古老的時代,人們雖然生活在現代,仍能記住自己民族的歷史,并紀念祖先,促進年輕一代的發展和成長。節日不僅是每個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也代表著中國的民族文化。縱觀不同民族的節日文化,我們可以感受歷史長河中文明的生命跳動,也可以深刻感受社會文化的變遷。跳花節是苗族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一,從文化、音樂、服飾等角度,都彰顯著祖先的智慧。置身于跳花節這種大型節日活動中,更能夠體會傳統節日特有的民族凝聚力。觀眾和參與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2.傳承民族審美
與日常相比,跳花節時人們穿的服裝更加正式,不論男女老少,“花背”是小花苗傳統刺繡工藝的精髓和替代品,花背的顏色和圖案都很講究。上面的圖案與色彩代表了苗族人獨特的審美。對于苗族人而言,參加“跳花”的苗族人應穿“花背”去“跳花”。“花背”具有觀賞的藝術價值,“跳花節”更是一種展示美麗工藝品的體驗。在苗族的節日慶祝活動中,人們的服裝是宗教美學的體現,一個民族的服飾已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除了服裝之外,節日儀式中還承載著苗族其他的藝術形式。其中,對山歌、蘆笙舞與板凳舞,鄉間戲劇與民間藝術手工藝品都在節日里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多才多藝。歌唱和舞蹈是狂歡節中的重要節目,例如箐雞舞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跳花節才會出現,也正是因為有了跳花節,苗族祭祀舞蹈的原真性與本初性才得以保存。歌舞的形式傳播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在一些關于遠古的戲劇內容中包含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它們是民族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媒介。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在社會變遷中,各個民族與支系逐漸形成了一些風格技巧固定的節目和劇目,這些少數民族文化內容包含了一個民族在那個時代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民族信仰。
跳花節是傳承祖先不屈意志與優秀智慧的重要儀式,對民族文化而言,跳花節展示著中國力量,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接棒”儀式。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傳統文化得益于藝術傳承者的堅持與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保護與傳承之路艱難且漫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應該在跟上時代腳步的同時,保留民族文化中的獨特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