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蘭|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在家庭教育備受關注的新時代,怎么做父母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一個新課題。我從孩子成長的客觀環境和心理困境著手分析,提出一些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有效策略。
客觀環境分析。孩子的成長環境和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我們的社會處在高速發展之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價值觀念多元并存,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信息來源海量無限。大多數孩子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長大,在物質層面沒有太多的匱乏感。他們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數字原住民,從小就接觸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接受新事物快,學習能力強。在互聯網自由開放的文化熏陶下,他們有了更多平等意識,不迷信權威,更強調個人的興趣。但與其父輩相比,他們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和抗挫力有待提高。
其二,競爭激烈的學校環境。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充足和分配的不均衡、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模式仍然存在、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各種考核及評審等制度不盡科學、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非理性觀念,使得孩子一進入學校便進入激烈的競爭環境,從小學一直“卷”到大學。過于激烈的競爭環境不僅會破壞孩子學習的內驅力,還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
其三,普遍焦慮的家庭環境。焦慮是對未來的不確定事情的擔憂,社會快速發展極大地增加了整個社會的不確定性,也使很多父母陷入焦慮狀態。同時,有些父母沒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實際情況確立適當的目標和期望,用成人的標準或者心目中的“完美小孩”來要求孩子。孩子拼盡全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和孩子都陷入焦慮情緒。
心理困境分析。心理困境是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與其內在需求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這種矛盾使有些孩子困在其中不能自拔。我想,以下三個矛盾需要特別關注:高焦慮的環境與追求安全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高控制的環境與自我控制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高虛擬的環境與追求真實的生命體驗之間的矛盾。
首先,人都有獲得安全感的需要,孩子一生下來就會通過各種方式建構屬于自己的安全感。好的環境,能讓孩子建構出內在的安全感。這種環境包括父母、教師和學校恰當的教育方式,以及整個社會積極的價值導向。適度的焦慮是必要的,但是現在的孩子往往處于高焦慮的環境之中,很多父母通過過度關注、過高期望等不同方式給孩子制造了高焦慮的環境。高焦慮的環境“困住”了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不那么容易感到安全和快樂。
其次,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特別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獨立意識會變得非常強烈。但是,一些孩子卻往往處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環境中。成人的高控制源于高焦慮。焦慮源于不可控,增強控制感可以減少焦慮。但是高控制往往會遭到孩子的反抗,會讓成人覺得更加失控,從而更焦慮,陷入一個“焦慮—控制—反抗—更焦慮—更控制—更反抗”的惡性循環之中。一方面,成人希望牢牢控制孩子,讓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符合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成人又希望孩子自控,經常抱怨孩子自控力差。試想,一個高控制的環境如何能發展出孩子真正的自控力?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最后,當代孩子的生活環境虛擬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多數時間他們沉浸在書本、手機、電腦、電視之中,不是看書就是看屏幕。他們習慣用手機溝通代替面對面交流,用網上游戲代替現實中的奔跑。他們從虛擬世界中得到的快樂越來越大于從現實世界中得到的快樂。但是,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他們有追求真實生命體驗的內在需求,渴望在現實世界中有深刻的生命體驗。一味沉溺于高虛擬的環境,可能讓孩子缺乏深刻的、真實的生命體驗,容易形成對生命的疏離。
科學陪伴,助力成長。教育要回答一個根本問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家庭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態,毫無疑問也要思考這個問題。父母要意識到,我們不僅是為家庭培養,也是為國家培養。要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獨立自主、感恩家庭、報效社會的孩子,培養熱愛生活、能不斷追求生命意義和創造幸福生活的孩子。父母需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掌握科學的養育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充當什么樣的角色?家長是孩子人生的引導者、學業的協助者、心理的支持者、成長的陪伴者,不是孩子人生的控制者、學習的監視者、心理的疏遠者、成長的代替者。我們應該科學陪伴孩子,協助孩子成長,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度過的,哪怕父母給孩子設計出完美的人生,如果不是孩子自己的興趣和選擇,孩子也很難感受到人生的意義感和幸福感。家長應采用科學有效的養育方法,比如共同參與,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尊重差異,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個性特點科學引導。
走出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父母養育孩子,先不要關注孩子能達到什么樣的高度、今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先要明了底線是什么。這個重要的底線就是心理健康。如今,孩子的心理問題呈現增多的趨勢,并且表現更加復雜化。從現實中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心理問題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的問題。為了讓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家長要轉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從焦慮轉向接納,從控制轉向支持和陪伴,從重視書本學習轉向重視體驗學習,從“雞娃”轉向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和生命力。不要讓孩子一味沉溺于高虛擬的環境,要增強跟現實世界的連接。當孩子越來越“宅”的時候,家長要重視。首先,家長應盡可能多地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讓孩子體驗到跟自然相處的快樂。其次,鼓勵孩子多跟同伴游戲和交往,多跟現實中的人接觸,多給孩子創造與人當面溝通和直接溝通的機會。再次,多帶孩子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孩子的社會興趣。只有當孩子對自然、他人和社會保持興趣并建立起連接的時候,他們才能充分地體驗到人生的意義感。
良好的關系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影響力。一切以破壞親子關系為結果的教育,都要引起父母的警惕。那么,如何更好地雙向奔赴,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呢?
有愛的家庭環境。愛是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基礎。家庭成員之間要付出愛、感受愛、表達愛,營造有愛的家庭環境。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關系,要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首先需要營造和諧友愛的夫妻關系。家人之間要經常運用愛的“五種語言”進行愛的表達:服務、言語、陪伴、禮物和身體接觸。父母為孩子做飯、接送孩子、照顧孩子是一種服務,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是言語,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參加孩子的各種活動是陪伴,送給孩子一些喜歡的東西是禮物,擁抱、牽手、摸頭等是身體接觸。同時,要引導孩子向父母表達愛的五種語言。
有效的親子溝通。有效的家庭溝通要求家長掌握跟不同時期、不同個性的孩子溝通的技巧。以下“四忌”“四宜”父母可以參考。第一,忌居高臨下,宜換位思考。少跟孩子說“你應該/一定/必須這么做”,多說“我理解你的感受”。第二,忌指責攻擊,宜欣賞鼓勵。不要說“一看你就沒多大出息”,多說“看著你為目標而努力,覺得你長大了,我很欣慰”。第三,忌沒有信心,宜積極期待。不要說“做得好不好、學得好不好都無所謂”,多說“爸爸媽媽相信你可以完成”。第四,忌與人比較,宜自我比較。不要說“那個同學好厲害,你像他一樣就好了”,要說“你比上次有進步,努力有了收獲”。
有邊界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有邊界的,沒有邊界的親子關系,父母可能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控制和傷害。一旦有人越過自己的邊界,侵入自己的“領地”,就很容易喪失安全感和信任感,激起抵觸和反擊。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獨立的心理空間,以完成自我成長的任務。如果沒有邊界,孩子自我的發展會受到干擾或限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對邊界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時期,其邊界意識非常強,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會以激烈的行為表達出來,如鎖門、嚴禁父母動自己的東西、逆反等。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給孩子充分的自主選擇機會,逐步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事情。我們需要構建一種有愛又有邊界的雙向親子關系:“我愛你,但是我是我,你是你”。
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養育方法,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以身作則,不斷學習,成為學習型、成長型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