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小學數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是一門至關重要的學科,它旨在培育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如今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又提出要培育學生的基本學科素養,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這就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性:認知能力不足、理解能力偏差、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障礙,立足于此,教師要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情境化教學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是簡單地把書本上的知識點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尋找一種易于他們接受知識,能夠激發他們求知欲和學習主動性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讓他們沉浸于數學文化的魅力。但是教師應該注意到,情境化教學一定要立足于教材,深挖教材中的知識點,看看它適合用什么樣的情境模式展現給學生。教師使用情境化教學的目的是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更好地研究情境化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的教學模式。雖然說新課改要求教師更新他們的教學方法,但是大部分教師仍然基于自己的教學觀念去開展教學,在課堂上以知識灌輸為主,自己在講臺上侃侃而談,不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這種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對一部分自制力強、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來說,能夠跟得上教師教學的節奏,但是對一些自制力差、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法會讓他們陷入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過大,這樣的教學效果不符合現代教育要求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另外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分本位的觀念,即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在布置作業方面,還是以大量的題海戰術為主,簡單粗暴地讓學生通過刷題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而忽略了數學學習中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是教師在教學觀念上的滯后,教師必須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才能徹底改變這一現狀。
“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已經滲透到了所有學科當中,小學數學作為一門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基礎性學科,教師必須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學生在教學課堂的參與度較低。教師還是用傳統的知識傳授的方式給學生灌輸數學概念和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告訴學生,這個知識點是什么,應該記住這個計算公式,至于這個知識點的來源,這個計算公式的意義,一點兒也沒有滲透。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記憶性的事物學習興趣不大,而且他們正處于發散思維性、創造性思維強的階段,教師一股腦地灌輸式的教學,只會抹殺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有些教師也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但是這種參與度是浮于表面的,比如涉及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只會簡單地提出一些問題,比如1+1等于幾這樣的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根本沒有難度,也沒有探究的必要性。所以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假性的無意義的互動,對學生來說參與的意義不大。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教師采取統一的授課模式,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雖然說學生的智商基本都處在一個水平階段,但是不可否認有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強,有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差。這一點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存在一些差異就可以看出來。現代教育觀提出的觀點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化,即教師的教學目標要培育所有的學生都要掌握基本的知識點,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但是實際上教師的授課過程統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導致班級學生存在學優生和學困生,這樣一種局面的形成實際上也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原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要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讓學優生可以吃得飽,讓學困生可以跟得上學習的節奏,掌握基本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對學困生,教師要做到公平公正的對待,不能因為他們暫時的落后而去區別對待,再導致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知識點的學習是教育部門根據學生的特性制定的一套符合他們接受度的教材,每個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和教師的正確引導都可以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創新的觀念一直被提出,部分教師順應這個教學觀念在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教學創新是流于表面的一種教學創新,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有的教學方法適得其反,讓學生聽了云里霧里。比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通過組織合作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對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但是教師的小組分配不合理,設置的問題太過淺薄或者深奧,教師沒有給予適當的引導,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交流。這樣看著挺熱鬧的一個課堂氛圍,實際上學生通過這個探討并沒有學到了什么知識,這樣的教學創新沒有什么意義。還有就是教師設置的故事情境,或者是問題情境,或者是游戲情境,都是流于表面的一種情境模式,還是讓學生停留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層面。所以教學創新流于表面,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真正地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觀,也沒有真正地把學生的學習訴求放在第一位,仍然是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教師應該認識到在新課改背景下,針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提出了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掌握基本的數學邏輯思維等。在這種形勢之下,對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更新要求,要求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以生為本”的課堂學習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情境化教學就是基于小學數學這樣的一個教學背景下提出來的一項能夠同時達到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正確實施和有效實施,要充分地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性和發展特性,針對他們在學習中的學習訴求,創設比如多媒體情境法、故事情境法、生活情境法、問題情境法、合作小組法等能夠引起學生廣泛參與的情境教學法。情境化教學法的基本含義就是在于它的情境化、多樣化和趣味化,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依據課本教材和學習目標創設的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過去單一的傳授式教學模式,讓數學學習變得輕松有趣,讓抽象的知識點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創設一些有趣的小情境,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產生了對數學學習的熱愛,引起他們對數學的關注和思索。總體來說,情境化教學就是一種適合學生需要的,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乃至最后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及培育學生擁有基本的數學學習思維的一種教學方式。
情境化教學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更好地開展。第一個原則就是因材施教,實現教學的獨特化。教師要認識到,情境化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必須有其獨特性和針對性。尤其是教師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點,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結合教材來實施有效性的教學方法。在講述不同的知識點時,教師要看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然后再選擇去用什么樣的教學情境。而不能為了圖省事,圖方便,將所有的知識點照葫蘆畫瓢地設置成一樣的或者相似的情境。這樣不合主題的情境化教學,不但達不到教學中應有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錯亂或者處于對知識的一知半解中。情境化教學的獨特性體現在知識點的差異化、教學方式的獨特性,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找尋一種合適的情境化方法,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正處于對事物認知的高速發展階段,還處在一種貪玩好動的年紀,處于這個年齡段的他們,容易被新鮮有趣的事物吸引。針對這樣的學生特性,教師在設置情境化教學時,要注重實現教學的趣味性。寓教于樂是一種非常適合小學生學習知識的模式,他們喜歡在一種快樂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教師則要把握住這個特點,打破過去那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尤其是要打破以分數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僅僅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忽略學生本身的學習需求以及對數學的學習體驗。小學時期是建立情感體驗最重要的時期,對任何知識的獲取也是他們增長情感的一種體驗。針對數學這門學科,教師也要注重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采取一種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打開他們數學學習的大門,讓他們進入數學這片神秘的地帶開始學習或者探索。
情境化教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趣味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和技能;二是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索。基于這兩個教學目的,在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設置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數學的思維拓展,從而實現教學過程中的探究性。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現代教育提倡培育創新型人才,創造型人才,而作為一門具有探究意義的數學學科,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探究性的實現。探究是創造的基礎,有了探究力,有了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力,學生才能化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知識的來源,分析知識發展的可能性。所以教師在情境化教學的設置中,一定要注重探究性這個原則。教師設置的情境化不能是簡單的問答式,這就要求教師要立足于教材,依托于網絡,對所學知識點有統籌的能力,有思維辯證的能力,從而在教學設置上更加富有活力,而且設置的情境更加具有啟發性,一步步引導學生實現對數學問題的探討。
數學這門學科同語文學科一樣,是一門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學科。比如數學的數字學習、基本的運算能力,可以說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用到。尤其是數學還是一門基礎性工具學科,是其他學科基礎知識的來源。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一定要注重聯系實際,實現教學的生活化原則。隨著教材的進一步改版,教材中的知識學習、案例學習也越來越聯系生活實際,這也為教師的生活化教學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學習一些抽象的、需要空間想象能力的知識點時,教師更要注重將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模式滲透進來。當學生的形象能力不足時,將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案例或者場景運用進來,會啟發學生的思維,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更要把生活化教學融入進來,設置一個情境化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課后通過對實際生活的觀察,來完成這項作業。這樣的一項任務設計,會讓知識點真正地融入生活當中,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也給予了學生生活化的數學學習體驗,讓他們明白數學的重要性,這對他們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培育數學核心素養有很大的益處。
對小學生而言,吸引他們的莫過于有趣的游戲。所以在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針對教材設置合適的小游戲,讓學生在這種互動的游戲中去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但是教師要注意游戲化教學情境的設置中,一定要合理、合情,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情感需求。如果這個游戲設置得太過簡單,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對游戲了然于心,沒有什么興趣點。如果這個游戲設置得太過復雜,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理解不了游戲的規則,自然也在游戲中學不到知識。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小游戲的設置一定要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如果這個游戲很好玩,很有趣,卻沒有與知識聯系起來,那就本末倒置,喪失了游戲化情境教學法的本來意義。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年、月、日”的時候,可以通過創設一種小游戲情境,來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基本的關于年、月、日的知識點,讓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同學了解了以后,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競賽小游戲,讓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每個小組作為一個集體來進行“你來提問我來回答”的游戲。游戲規則是:哪個小組有關于“年、月、日”的問題,就可以直接站起來提出問題,讓其他小組回答,哪個小組知道答案,直接站起來回答。提出有效問題的小組得一分,站起來回答正確的小組得一分,通過“你來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小游戲,看看哪個小組得的分數最高。這個游戲充分拓展了學生們的思維,發揮了學生們的主動性,教師給出了“年、月、日”的主題,只要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圍繞它來展開就行,這發散了學生們的思維,其他小組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點、知識面來回答問題。這個過程也充分激發了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們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
部分教師認為,語文才有故事性,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它的知識點是一板一眼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其實這是一種比較片面的認知,他們沒有認識到數學這門學科的本質,也看不到數學其實和語文一樣,都是有其表達的美感存在的。所以數學教師要想打破傳統的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就必須讀懂數學知識的魅力,看到它每一個數字或者每一個字符上所含有的其獨特的美麗。教師在創設情境化的教學方法時,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把數學知識體現出來。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是最愛聽故事的,尤其是有懸念的故事、有互動的故事、能夠引起他們探索的故事。所以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這個特性,結合所要講述的知識,串聯成一個豐富有趣的小故事,讓故事成為學生學習的開端,或者貫穿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在充滿想象力的數學故事中去感知數學的獨特文化。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加與減”的內容時,就可以設置一個輕松有趣的數學小故事,在這個數學小故事中融入數字的加減法,既讓學生完成了對知識目標的掌握,又讓整個學習過程充滿吸引力,增添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小故事:“森林里正在召開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闖關游戲,游戲一共有5個關卡,每闖過一關,就能得到相應的獎勵,最后要評比出闖過關數最多的小動物,它就是今年的闖關王,會有一份豐厚的大禮等著它。第一關:小兔子買了一顆胡蘿卜23元,又買了一顆大白菜47元,總共花了多少錢?第二關:老虎爸爸給了小老虎148元,可是它不小心丟了幾張錢,一數自己的錢,只剩下50元了,請問小老虎丟了多少錢?第三關:猴子想買五根香蕉,每根香蕉是46元,但是它只有168元,小猴子想向媽媽要一些錢,請問它需要多少錢才能買到五根香蕉?第四關:小獅子在路上撿到了357元錢,它看到這么多錢,想到自己只有78元,一直想買一個游戲機,還差123元錢,它想留下123元錢,把剩余的錢交給大象警長,那么小獅子打算把多少錢交給大象警長呢,小獅子的游戲機多少錢呢?第五關:小貓去趕集,集會上有好多東西小貓都好想要,但是小貓只有548元,一本書的價格是59元,一條褲子的價格是300元,一袋玉米的價格是48元,一個玩具的價格是200元,一箱蘋果的價格是150元,一箱梨子的價格是120元,一袋火龍果的價格是30元,請問小貓用它的錢可以買到什么?”通過這樣的五個關卡設計,讓每個同學把自己當作闖關的小動物,一關一關地去闖,看看自己能闖幾關,得幾分,增強學生們的競賽心理和求勝心理。在這個有趣的小故事中,讓學生學習到了加減法的知識,又吸引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學以致用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語,它道出了學習知識的目的。知識學習和理解了以后,不應該被束之高閣,應該回歸它本來的生活屬性。我們學習知識和文化就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它。數學也不例外,它作為一門實用性極高的學科,要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后,把它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為了讓數學學科的實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感知知識是怎么轉化為生活的,知識是怎樣在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的。另外教師在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時,要注意情境設置的有效性,既不能過易,也不能過難,要把握好一個尺度,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能動性。另外就是對一些抽象性的知識點,學生通過教師的知識講授難以獲得正確的理解,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尋找生活中與這個知識點緊密相關的案例,通過對這個案例的抽絲剝繭,讓學生一點一點懂得其中的道理。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就是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教學情境,它極大地提高了數學學習的運用性,讓學生得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運用。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中“千克、克、噸”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知識點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千克、克、噸”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計量單位。教師首先可以將基本的計量單位通過電子課件給學生講解清楚,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運用什么樣的單位是正確的。在講解完基本知識點以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聯系生活實際,給出幾個數字,比如50、100、27等,讓學生們根據數字,發散思維,想象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用這些數字加上相應的計量單位來表達,比如說一個蘋果重50克,這樣的表述是符合生活實際的。學生們也要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來舉出這樣的計量單位使用場景,來達到讓學生們掌握知識的目的。
互聯網信息時代,互聯網幾乎覆蓋各個角落。有了網絡的滲透,就等于信息的透明化、便捷化,互聯網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于各行各業當中,在教育行業中同樣不例外。一些有效的互聯網多媒體工具的運用,一些優質的直播課、社交軟件、辦公軟件的運用,讓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創設多媒體的教學情境,一方面降低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難度,一方面豐富數學學習的內容,增添數學學習的探究性。而且社交軟件的運用,能夠讓學校和家長及時地聯動起來,教師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及時地布置作業或者與家長溝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實現家校的有機聯動,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學習效果。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具體運用,就是依托于互聯網,利用多媒體工具,比如白板技術、微課設置、電子課件、視頻音像、空間立體等,將數學課本上冰冷冷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有形有聲有畫的樣式,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數學知識。另外教師可以豐富一些數學知識點,讓學生更好地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探討,體現情境化教學的探究性原則。
例如,教師在教學“觀察物體”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創設多媒體情境,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本節課的數學知識。“觀察物體”對一些空間想象能力和方位感比較差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較難的知識點。因為“觀察物體”涉及空間和位置兩個概念,如果學生沒有這兩個基本能力,是很難理解物體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的。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講解這一節的知識點,讓學生更好地觀察物體。教師可以提前設置電子教案,利用辦公軟件將課本上出現的一些例題,通過立體化的圖形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動態的圖形動畫效果來觀察物體呈現的實際狀態。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知識點碎片化,一點點地通過辦公軟件讓其呈現出來,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通過多媒體設備或者電子課件,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從立體化的觀感上獲得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在學生理解了知識點以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提前準備好的作業,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習,來檢測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教師進行查漏補缺,再次加強對重難點知識的講解,直至學生完全掌握為止。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在小學階段是一門基礎的且十分重要的學科,成功地掌握這門學科技能,擁有一定的學習思維能力,對他們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很有幫助。教師一定要看到其重要性,在教學設計中科學地設置情境化教學法,讓學生在情境化教學中提高數學思維的能力和掌握數學知識。但是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為了創新而創新,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性,結合教材的學習要求,結合學生的培育目標,創設出適合學生的、能夠引起學生學習共鳴的情境化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本身來說,要了解情境化教學的基本含義,了解它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再針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一對癥下藥,探尋合適的情境化教學方法。從而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能動性,調動他們對數學學科的探索欲,提高學習成績和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