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東
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起點是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通過利用彈性的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掌握課本呈現的相關知識內容,與此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成為主動思考的獨立的個體。在完成了既定的教學內容時,也要加強對在課堂中生成新元素的關注,幫助學生形成發散思維。而生成性資源作為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收獲的一種教學反應,可以充分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來進一步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更好的掌握度,讓學生可以進行主動探索,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師生交流。
在小學數教學中,生成性資源十分重要,其對數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并且同時,其也是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但是從目前來看,小學數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整體情況依舊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在展開教學時,多半習慣性采用自身舊有單一的授課手段對學生展開指導教學,對數學課上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意識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并未及時給予學生有效指導,且將其轉化為課堂當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這樣并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部分教師雖然在課堂上積極開發生成性資源,但是由于其認識不足,未能合理進行應用。比如,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出現思路錯誤、解題方式錯誤的情況,教師僅僅只是提醒其出現了錯誤,并未結合其出錯的原因給予其有針對性地深入的指導,這就導致生成性資源無法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學價值。
錯誤是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教師應該允許錯誤的存在,更應該鼓勵學生正確地面對錯誤,只有積累了足夠的錯誤經驗,才能夠尋找到成功的途徑。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正確地處理好“錯誤”資源,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才能真正地提高生成性資源的利用價值。例如,對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對學生出錯的原因進行分析,判斷學生是因為讀題不認真出現錯誤,還是馬虎大意出現的錯誤,只有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層次挖掘,才能夠形成良性循環的動力,幫助學生有效地改正錯誤,增強學生對錯誤的正確認知,使學生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最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教學的時候,如何進行28×12的計算,學生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能夠對每一步計算過程很好地理解,明白其中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計算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時候,其實就是對其進行分解,將其分解為兩位數乘以一位數、整十數來分別計算,最后再進行兩個得數的相加。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所得到的結果進行驗算,就是對12×28進行筆算。結果:有的學生在進行計算的時候便僅僅將28×12換成12×28,然后再按照以前的計算方式進行計算,這樣一來也就造成每一步的計算步驟和結果都是和以前一樣。針對這一問題,筆者便將錯就錯,但是學生卻及時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然后筆者對學生展開引導,讓他們從中領悟到其中的算法和算理,從而實現學生們計算能力的提升。
思維斷點就是在認知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出現明顯的思維障礙,但卻無法有效排除,造成思維模式僵化。教師一定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斷點思維,并且進行適當地分析,促使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在動態生成資源應用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存在的思維斷點情況進行分析,也能夠對學生無法掌握的內容進行正確處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對思維認知的水平更加深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對思維斷點進行啟發,能夠起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效果,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在斷點啟發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真正地分析學生思維困惑的地方,帶給學生全新的思維體驗,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確保學生的思維斷點得到有效銜接,讓所學知識更加的連貫。
分數應用題中的“斷點”問題其實非常好理解,就是數量關系中邏輯關系的轉折點。當學生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教師便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還能夠讓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從而實現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抓住標準量(單位“1”)進行思維發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元化,養成學生舉一反三的思考模式,開發學生的思維活躍點,讓學生從多個方面去進行聯想,創造性地讓學生進行多元化思維。例如這樣一道題:“甲乙兩個糧倉,原來乙倉存糧比甲倉少1/5,現在把甲倉存糧的1/4放入乙倉后,再從乙倉取出30噸,這時兩個倉的存糧相同,求甲倉原來存糧多少噸?”此題中,應把甲倉當作單位“1”,始終抓住甲倉作為標準量來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思維向不同方面發展,讓學生自行說明“乙倉比甲倉少1/5”的論證過程。又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時、分、秒》第二課時“認識幾時幾分”時,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8∶50至9∶30播放“金色的童年”,“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長時間?學生們獨立思考后組織了交流,給出了以下計算方法:①從8點50分到9點,還有10分鐘,9點到9點30分是30分鐘,共播放10分鐘+30分鐘=40分鐘。②從8點50分到9點50分,是1個小時,9點50分實際上比9點30分長20分的,1小時-20分=40分。③結束時間減去開始時間也可以算出播放時間,即9∶30-8∶50,9-8=1小時,30分鐘減去50分鐘是不夠的,1小時+30分鐘=90分鐘,90分鐘-50分鐘=40分鐘。在整個過程中,筆者沒有提前公開自己的看法,而是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找出不同的解法。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也是參與整個學習活動和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第四個方法——這種獨特的洞察力,在主題持之以恒、完全自由的時候也會萌發。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很多學生會產生奇思妙想,如果教師生硬打斷學生這些想法,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巧妙應用這些“想法”資源,讓學生對自己所提出的想法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時,教師也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解題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用常規的解題思路,有的學生通過奇思妙想也能夠得出問題的答案。只要問題答案正確,教師就應該進行鼓勵。如果學生出錯,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出錯的原因,并糾正錯誤。在運用生成性課程資源時,教師最重要的是做到對癥下藥,與學生平等溝通,以促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在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時,要注重以商量的口吻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吸引其他學生的參與,進而對全班同學進行創新教育。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這節課為案例,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要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等對軸對稱圖形進行深刻認知,讓學生明確軸對稱圖形的具體特點。通過軸對稱圖形來激活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蝴蝶的照片,然后讓學生判斷蝴蝶有什么樣的特點。很多學生會說蝴蝶有兩個觸角、四個翅膀,教師可以引導,那么兩個觸角和四個翅膀又是怎么分布的呢?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然后在左右兩側各畫上兩個圓形,模擬蝴蝶的翅膀,讓學生指出中間的軸是對稱軸,通過這樣的課堂導入環節,能夠有效引出軸對稱的概念,接著,教師讓學生利用剪刀、彩紙親自動手制作一只色彩鮮艷的蝴蝶,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便會被激發,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當教學完成后,教師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幫助他們理清思路,通過開拓式訓練,讓學生給正三角形、正五邊形等不同的圖形繪出對稱軸,來幫助學生發現規律,讓學生真正地掌握軸對稱的知識。
考問是學生對知識提出的質疑,在傳統課堂教學時,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位置很難向教師提出相關的問題,而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增強學習的整體效果。在課堂“考問”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深入分析。運用“考問”資源不僅是角色的轉變,更是觀念的轉變和模式的轉變。教師只有真正根據學生的疑惑進行分析,才能夠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有效調整教學策略,合理利用“考問”資源,開展高效教學,教師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及時捕捉課堂出現的各種意外想法,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進行適當地引導,如此才能夠為學生打開思維,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講解《圖形的平移》這一課時,該課需要學生經歷對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和動手操作的過程,并掌握有關于畫圖的技能。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簡單地畫一個正方形,然后沿著水平或豎直的方向將正方形位移,以讓學生初步體驗平移的運動過程,通過學生一步一步的積累,能夠認真掌握平移的相關概念,認識平移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從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同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魚游動的畫面,讓學生分析魚在水中游動的方向,然后組織學生自己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嘗試使魚快速游動到終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準確把握魚游動的技巧,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提高訓練的整體水平。同時,借助信息多媒體等技術來展開更加直觀性的引導和實踐,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幫助其更加充分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以此有效實現深度教學。或者,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開簡單的動手操作,準備道具三角尺、直尺、紙和筆,然后將三角尺沿著直尺平移,再沿著三角尺同一直角邊畫直線,確保兩條直線平行,在實際動手操作中,引導學生能夠觀察自己畫的兩條直線是否平行,通過這一方式,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平行位移的相關特點。
在一個班級內,不同學生受到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其學習習慣和思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在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時候,其也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和意見。比如,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想法,會產生爭論與分歧。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分歧,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在充分給予其自主思考和探究時間的前提下,有效促進其掌握新概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使其能大膽地打開思維,展開聯想與驗證,能通過多方面的積極思考,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從而有效強化發展其數學抽象思維,為其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其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面對問題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學會從多種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提高其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以蘇教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準備一個長方形的框架,并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提前畫好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同時,預設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聯系和知識轉化,如:(1)平行四邊形與哪幾個圖形比較像?(2)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中,你發現了什么?怎樣才能更加便捷地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3)可不可以嘗試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圖形進行裁剪,將其裁剪出來一個正方形,或者裁剪出兩個三角形去計算面積?(4)除了需要應用面積分割的方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以應用的方式去計算其面積呢?在出示完問題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進行學習,讓學生嘗試結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內容,與其他小組成員展開互相討論與探析,并讓各個小組進行答案統一。在探析和統一答案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針對以上問題發表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但是難免會出現一個組內有學生出現答案不統一的情況。對此,教師可將其分歧的意見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明確所學的知識概念。教師通過結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促使學生展開分組合作,不但能保證學生進行新舊知識之間的聯想與轉化,還能提升大家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其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能夠學會從多種角度分析和猜想,從而總結出更多的知識概念原理,并在腦海當中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框架。
生成性課程資源是動態的資源,具有多樣性、潛在性和多質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真正利用好生成性資源,才能夠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與引導,開拓課堂教學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數學教師面對各種意外生成的材料,必須要從數學教學的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適當改變教學案例,學會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夠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從而實現整個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