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

溪山清遠圖(局部) 南宋 夏圭
夏圭,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繪畫大家,生卒不詳。南宋寧宗朝任畫院待詔,作品受趙宋皇族青睞,得到過皇帝御賜金帶的榮譽。早年工人物(今無存世),后轉畫山水,有大成。夏圭山水初學李唐,基礎堅實;取范寬、米芾、米友仁之特色為己用,漸自形成個人畫風。因比馬遠稍晚,又同在皇家畫院供職,受其影響,在藝術風格和筆墨技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馬、夏畫風極大地影響著明代山水畫的發展,并對日本“狩野派”繪畫產生過影響。
夏圭山水畫突出的特點在于他充分的發揮了水與墨以及筆法的融合。夏圭喜用禿筆,筆力蒼雄;善于用水,畫面浸潤;趁水墨之濕潤,禿筆濃墨大斧劈皴,水、墨借筆法而融匯貫通,人稱“拖泥帶水皴”,成“淋漓蒼勁,墨氣襲人”之效果。筆、墨、水均精煉之極。夏圭山水畫作構圖簡潔明快,多取局部之景入畫,突出主體又空間留白,重染近景而淡化遠景,清曠高遠風格獨具,有“夏半邊”之稱(也有隱喻南宋偏安一隅之說)。
元初,趙孟頫等畫家提倡復古,抑制南宋畫院畫風,但仍舊有不少畫家繼承和追隨馬遠、夏圭;及至明代,馬、夏畫風復盛,明前期,院派、浙派等皆以馬、夏為宗師,尊崇水墨蒼雄的畫風,如戴進、王諤等諸多名家,為馬、夏一派最盛時期。
明代董其昌創山水畫“南北宗”論,認為“南宗”以韻勝,以柔稱,是倡導重筆墨情趣的文人畫;“北宗”以氣勝,以剛稱,是重視技法的工筆畫。選馬、夏為“北宗”之代表,多有偏見,貶之為“畫工”。馬、夏作為畫壇一派之中流砥柱,共同將北宋以來繁復的構圖和皴法筆法簡化到了一個極致。簡以至簡,剛為至剛,很難在此基礎上推進發展,不僅南宋畫壇無出其右,以致明清兩代山水畫以馬、夏為宗師者也少有超出兩位的藝術水平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