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熹
林若熹,1963年生,祖籍惠來。先后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暨南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學士、文學博士學位。曾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臺灣藝術大學專任客座教授,兼任法國巴黎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沒骨畫創作研究。作品《春夏秋冬》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黃金時代》獲首屆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夕陽》獲第三屆中國畫展二等獎。曾主持國家課題項目“白描研究”“中國畫水論”。曾出版《水論中國畫》《中國畫·線意志》《解讀傳統》《行愿——林若熹作品集》《線意志·林若熹》《林若熹藝術故事》《蜘蛛之吻》等論著、畫集、小說和詩集,其中《中國畫·線意志》被翻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發行。
關鍵詞:科學;藝術;天眼;美育
進化是現有事物的推進與增加,退化是現有事物的退縮與滅亡。意識好比手心,無意識好比手背。對意識的面對就是對無意識的背離。意識進化,無意識就退化;科學發達,藝術就弱化;藝術深刻,科學就平庸。這是一面之詞的結果。
在達爾文進化論中,自然選擇、生存斗爭的結果是最適者生存。馬達加斯加南部黑暗洞穴的地下湖里有一種魚,它經過兩千多年的進化(退化),為了適應在黑暗洞穴里生存,眼睛及身體色彩已不復存在(純白色),而適應黑暗的感官特別發達。這個有趣味的事例倒是說明了達爾文“最適者生存”的理論,問題是魚的眼睛沒有了,這也許是特例。達爾文在談到人類進化時,論到“殘跡器官”(沒用器官的殘余)。達爾文的“殘跡器官”指的是在高等沒用,在低等還是有用的,即在高等用不著的器官。“智能和道德”官能是人類特有的,也是使某些器官用不著的關鍵所在。達爾文還認為人類因為有“智能和道德”官能,可以適應自然以及人類之間的變化,并用“心理”官能使一個不變身體保持和諧一致。至此,我們可得出結論:進化是有所指,在所指之外,其功能便不再有用,以致萎縮或消失,即退化。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自相矛盾的,其矛盾主要是該論除了科學所指外還有他指。他一方面看到人的“智能道德”的科學所指的關鍵,另一方面又認為在自然面前人力的渺小。“我們知道,利用人工選擇人類能獲得巨大效益,即通過累積‘自然’賦予的微小變異使生物適合于人類的需要。但是,我們將要論及的自然選擇,是永無止境的,其作用效果之大遠遠超出人力所及,兩者相比,猶如人工藝術與大自然的杰作之比,其間存在著天壤之別。”然而我們只要跳出科學所指,也許達爾文的矛盾就不復存在了。
現實是人類沿著科學所指的方向前進,以至于我們完全依賴于科學。隨著科學的高速發展,人類的智能(精神所指部分)也高度發達,人類身體的健康狀況卻沒能與智能發達相匹配,某些功能退化越來越嚴重。人類藝術的科學化,已使傳統意義的藝術不堪一擊。人類的宗教也因科學的說辭,善惡概念絕對化,為善作惡而爭斗不休??茖W給了人類好的一面,也帶來不好的一面。當然,任何選擇都包含好壞兩面,好壞只有度的差別而已,例如重高就輕寬,反之亦然。人性與文明,孰重孰輕?文明是人的常眼所能見識的,而人性則是人的天眼①才能明了的。無奈,人類的天眼就像馬達加斯加地下湖里那魚的眼,完全退化了。人類的選擇便有選擇的印記。上古時,人類選擇自然及神,其形象是“半神人”;現代人選擇科學技術,其形象是“機器人”。
拿破侖說:“世界上有兩種強大的力量,一為劍,一為思想。長遠看來,劍總是被思想打敗?!眲κ枪ぞ?,工具是功利性的,是特指或所指;而思想是精神,精神是無限或無所不指?,F代人對工具的依賴與崇拜便產生機器人的形象,上古人類對自然、神靈的依賴與崇拜便產生亦人亦獸的半神人形象。現代機器人是人對機器工具功利的產物,半神人是人對神力愿望的化身。半神人的出現喻示人向往神的神秘與超能,結果神存在于人腦內;機器人是人制造并控制的,機器人終將超越機器,有自我的意識,我們稱之為第三自然。
當巫術出現時,人(第二自然)與自然(第一自然)分離;當宗教產生時,人與神分離;當科學誕生時,人的精神與人的軀體分離;當機器人發明時,人工智能與人分離……這一切的矛盾與對立是哲學的意識。藝術用無意識調和、表達這一切。
藝術的表達一開始就走了一條與文字、語言不同的道路:無限中表現一。即無中生有,因此創造是藝術的本質??茖W用假定設計模式理解“道”,其假定設計的藝術性被科學所指制約著。藝術的語言很難被約定俗成的科學所指讀懂,只能用寄生移情的方式表現“道”。其表現過程便已滑向理性把控的科學所指,并慢慢地將過程誤作本質,把寄生形式誤為藝術語言本身。文字、語言的意識可以是自然的、歷史的、政治的、哲學的、具象的、抽象的、意象的,等等。這些都可以被藝術語言的無意識寄生??茖W所指越來越被人類接受并相融,使意識的大廈越蓋越高,以致人們把無意識的地基淡忘了。因此藝術的敏銳感覺及無窮創造力便退化,從而進化出理性的制作及意識的說辭。黑格爾從哲學角度預言說,由于精神的前行勢必超然物質,理性內容的膨脹必將沖破感性形式,藝術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并為哲學所取代。我們完全可以從進化的程度,看到退化的程度。藝術是這樣,科學所指與天眼感知同樣如此。這一切都與人類的美育直接聯系。教育是人類一切知識的傳授、培育過程。美育盡管跟教育有關,但更直接的是陽光雨露,即第一自然(自然界)與第二自然(文明)的自然滋養。
我們首先要知道美是什么,才能進行美育。審美終將觸及人類認知之外的知識(天眼識),因而審美是無止境的。但是,審美活動能創造一個愉悅(叔本華的觀點)。一個創造的愉悅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卻可以通過形象、聲音、動作等形式表現,即通過藝術表現(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以此觀之,創造美是藝術的功能。我們通常所說的愉悅是創造的愉悅的運用,作為應用的愉悅,美的就是創造的。那么科學創造有美嗎?居里夫人認為:“科學的探索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北R瑟福也言及:“沒有比在幾乎是未經勘探的原子核世界里漫游更令人神往了?!眱晌粋ゴ罂茖W家都說出科學創造過程本身就是美。至此,我們還是無從回答審美的結局,就連康德都只能這么回答:用現象界知識去解答現象界之外的東西,將得出自相矛盾的二律背反。但從“創造一個愉悅”可得出美是什么的關鍵詞—創造。
創造是科學與藝術之母,科學創造的成品是原理、公式等,藝術創造的成品是藝術品,成為原理、公式與作品便屬于應用的范疇。這里所論的是應用之前的創造。創造產生美是科學的,追求美的創造是藝術的。美是人與自然一體的無限可能,其溢出無意識與意識,而又被無意識與意識。意識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無意識是人類文明前或文明外的東西,是人性所固有的。意識在無意識中產生,意識又反過來認識無意識。藝術是無意識中的意識,科學活動是在意識基礎上探索無意識,宗教活動是排除現有意識進入無意識。無論什么創造都包含著人性的作為。人性成長與萬物成長一樣都離不開自然環境,人的成長還需要人類的文化知識。美育指的是人性的培育,即培養創造的原動力。創造的原動力來源于自然的養分。一個有作為的人的成長,既熏陶于自然界的自然,又在人文自然中游弋。當你在自然中,又不被自然左右時,你的創造才開始。教育所能做的是給予你自然的環境(人文的與自然的)。人在自然的環境里才能形成自由的創造力。科學與藝術,所創造的都是非現實的,是理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科學理論創造,在當時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都不存在。他晚年專注于統一場研究,在他1955年逝世時并沒有顯示其研究的功用,而統一場論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已是無處不在了。統一場論最著名的質能公式:E=mc,有著簡而宏大的美,被玻爾稱為“一個被人遠遠觀賞的藝術品”。理想盡管是非現實的,但理想是你所要成為現實的目標或引子。就教育而論,理想是現實唯一可實操的,因為理想本身就是現實的,只是理想的東西是非現實的。藝術創造追求美,對美的表現自然是理想的,那么藝術創造就能培養創造力。
至少是當今,我們的藝術教育所培養的是造型能力。造型能力屬于技術,是有的東西,與無中生有的創造能力是兩回事兒。藝術學院培養藝術應用人才,造型能力是必然的教育內容。但就培養藝術家而言,這就缺少了創造力的培養。藝術教育尚且如此,科學教育創造力培養的欠缺就不用多言了。
“愛因斯坦后來就再也沒有科學創造了?!贝搜噪m過,但愛因斯坦之后沒有什么原創性的創造是事實,倒是應用科學的創造無比繁榮。這著實讓人反思,人類美育出問題了。美育在人類社會中的任何形態都是重中之重,且美育得從小抓起?,F時的幼兒園、小學的教育開始重視藝術,然而藝術教育只能作為美育的工具,因為藝術教育重創造結果,美育重創造本身。美育除提供自然環境及創造人文自然環境外,就是給予人藝術的熏陶了。作為一種哲學關系,重無輕有,這是哲學理論;作為藝術創作,有表無,有不在于重或輕,這是藝術理論。之所以重有,是因為有無一體。若有無非一體,重有也是為了無。
有人類學者發現,人類早期歷史有一段是空白的。理由及跡象自有其說,這里無須復述。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人類在少年時期有一段同步的經歷,中國的老子、古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瑣羅亞斯德,以及古希臘的先知都基本在同一時間軸上。若現代人的返祖現象成立的話,同一時間軸上的先哲就存在有這些功能,即我們所說的“天眼”。若人類文明空白是人類“天眼”的退化期,那么所有先哲的天眼事態,對于只有凡眼的人類而言就成了超人(神)的事態。假設把人類眼睛的色盲與不色盲的關系置換一下,色盲是絕大多數,不色盲是極少數,那么能看到色彩的不色盲者,要把看到的色彩表達給色盲者,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反之,色盲者要感悟色彩也同樣近乎不可能。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天眼的閉合是必然的。所謂有用是指文明所產生的東西,無用是相對于有用而言的。再者,文明的科學所指是與人性相背離的,文明程度越高人性就越退化,人終將進化成機器人。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