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媛
案例:廣西南寧的李奶奶已經80 歲了,因下肢骨折,行動不便,需要借助輪椅行動。家人為她買了一款市面上常見的輪椅。
沒想到,李奶奶身材嬌小,家人購置的這款輪椅雖然注意選了小尺寸,但高度過高,并不適合她。在一次練習中,因輪椅不合適,導致李奶奶意外跌倒,發生二次損傷。
李奶奶的家人帶她來到康復醫學科求助,這才知道:輪椅不能隨便選。在專業的康復機構,治療師會根據不同患者的功能情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輪椅處方。
在充分了解李奶奶的情況后,作業治療科的治療師根據李奶奶當前的身體狀況與體型,開具了適合她的輪椅處方。
按照治療師的處方,李奶奶的家人為她選購了新的輪椅。
作業治療師還幫李奶奶的新輪椅進行了評測,并將輪椅的角度做適當調整,終于讓李奶奶用上了合適的輪椅。
我們都知道,輪椅是帶有輪子的座椅,主要用于功能障礙者或其他行走困難者代步。通過輪椅訓練,可以極大地改善傷殘者及行走困難者的行動能力,改善他們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但是,這些都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上:配置合適的輪椅。
俗話說“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輪椅合不合適,患者的身體最有發言權。不合適的輪椅,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皮膚破損以及壓瘡、雙下肢水腫、脊柱畸形、跌倒風險、肌肉疼痛攣縮等傷害。
依據不同的標準,輪椅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按驅動方式可分為手動輪椅和電動輪椅;按結構可分為折疊式輪椅和固定式輪椅;按使用對象分為成人輪椅、兒童輪椅、幼兒輪椅;按用途分為普通輪椅、偏癱用輪椅、下肢截肢用輪椅、競技用輪椅等。
合適的輪椅能避免患者過多消耗體力,提高移動功能,減少對家人的依賴,有利于全面康復。輪椅服務于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個性化的輔助設備。輪椅處方由作業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功能情況制定。
1.各種原因引起的步行功能減退或喪失者。
2.禁止步行者并非運動系統疾病,但步行對全身狀態不利者。
3.中樞神經疾患者。
4.高齡老人。

輪椅各主要部件的尺寸是否合適,直接關系到乘坐者的坐姿和穩定、皮膚局部受壓以及轉移時的安全。一輛合適的輪椅不僅可以讓乘坐者在使用中更加節能,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預防其他不良事件的發生。
輪椅選擇主要參數如下:
●座位寬度
指輪椅兩側扶手側板之間的距離。
測量方法:被測者坐在輪椅上,兩側臀部最寬處的距離加上5 厘米,即臀部兩側距側板各有2.5 厘米的空隙,輪椅座寬一般為40 厘米~46 厘米。
座位過寬,乘坐者不僅不易保持身體平衡,而且驅動手輪也不方便,會增加乘坐者輪椅使用過程中的體力消耗。
座位過窄可導致乘坐者上下輪椅不方便,容易擦傷皮膚,嚴重者甚至會增加壓瘡的風險。
●座位長度
座位長度也稱為座位深度,指的是靠背到座位前緣之間的距離。
測量方法:被測者坐在輪椅上,膝關節屈曲90°,測量臀部后方最突出的部位至小腿腓腸肌之間的水平距離減5 厘米,一般為41 厘米~43 厘米。
座位過長會使座位前緣壓迫 窩,影響血液的循環。
座位過短會使坐骨結節承重過大,增加壓瘡的風險。
●座位高度
測量方法:被測者坐在輪椅上,膝關節屈曲90°,足底著地,測量 窩至地面的高度。
座位高度過高會導致輪椅使用不便,如進餐時輪椅不能進入餐桌下面。
座位過低會使臀部壓力增大。
●扶手高度
測量方法:乘坐者坐在輪椅上,上臂自然下垂,屈肘90°,測量肘下緣至椅面的距離加2.5 厘米,使用坐墊時還應加上坐墊的高度。
適宜的扶手可以舒適地承托肢體,幫助乘坐者保持良好的姿勢。
若扶手過高則會導致上臂上抬;扶手過低,則需要軀干前傾,從而影響坐姿。
●靠背的高度
靠背的高度根據軀干的功能而定。靠背越矮,軀干和上肢的活動范圍就越大,同時對軀干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低靠背的高度是測量輪椅面到腋窩的實際距離減去10 厘米,即靠背上緣高度應在乘坐者腋下約10 厘米。
高靠背的高度是測量從座椅面到肩部或后枕部的實際高度。
●腳托高度
與座位高度有關。
適宜高度為乘坐者膝關節屈曲90°,雙腳放在腳踏板上, 窩處大腿前端底部距坐墊約有4 厘米空隙。
坐墊與腳踏板距離過大,會導致雙腳不能放在腳踏板上,從而喪失穩定性。
坐墊與腳踏板距離過小,會增加臀部承重。
除此以外,腳踏板距地面應有5 厘米左右的高度,以便越過一些小的障礙物。
以上就是輪椅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大家可以根據輪椅處方和自己不同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輪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