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靜 劉延錦通訊作者) 蔡立柏
(1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骨科 河北石家莊 050011;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 河南鄭州 450000)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20 世紀外科領域最為成功的手術之一,主要適用于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疾病,可以明顯改善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1]。體力活動是指任何一種運用肌肉產生能量消耗的人體運動,包括職業相關體力活動、交通中的體力活動、閑暇時間體力活動以及家庭相關體力活動[2]。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6 個月患者體力活動水平,為制訂該人群術后中期體力活動策略及干預措施,增強肌肉力量,預防跌倒及降低假體松動風險提供依據[3]。
以我院2021 年1 月~12 月收治的212 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均具備正常的肌力,可以正常與護理人員交流,首次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知情下自愿參與,并簽署同意書。排除卒中后遺癥、肌力障礙、認知障礙及膝關節炎、骨折外傷疾病的患者。212 例患者按電腦抽簽分組的方式,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調查,如下表所示。

項目觀察組(n=106) 對照組(n=106)tP男性5358性別0.472 0.491女性5348年齡(歲)66.68±10.2565.87±10.320.385 0.700住院時間(d)17.12±4.3816.55±4.490.629 0.530
對照組常規護理,指導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在患者出院時提供健康宣教、出院指導、飲食和活動禁忌,避免發生并發癥。觀察組給予持續性護理,措施如下。
(1)組建持續護理小組。醫師、護士和康復師組成,經過專業培訓,掌握上門隨訪方法、流程,小組成員都要掌握手術前后康復程序和健康知識內容,可以熟練使用各項功能恢復評價量表對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指導患者合理生活活動,為患者術后康復提供指導。
(2)制訂持續護理隨訪方案。術后在患者出院時為患者制訂康復計劃,記錄患者詳細信息和聯系方式,同時記錄患者各項功能評分,為患者提供出院指導。在術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不同時間段對患者進行上門隨訪配合電話隨訪,每次上門隨訪至少有1 名醫生、1 名康復師、1 名護士組成,每例患者隨訪時間30~60min。
(3)持續性護理實施內容。上門隨訪前1 日以電話方式和患者溝通,有家屬在場共同參與,使用Harris 量表、Barthel 量表、IPAQ-L 量表、自我效能量表等對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護士掌握患者生活情況、活動情況、心理反應和康復鍛煉知識掌握情況,通過護理指導,滿足患者的情感,對于患者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指導作用。通過各量表評分情況,指導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糾正患者的活動內容。康復師對患者髖關節活動度進行測量,與護士共同完成測量和記錄工作,糾正患者不規范做法,演示規范方法,對患者重點講解訓練的行走、肌力、上下樓等鍛煉注意事項,康復訓練過程中要由家屬參與其中。醫生對患者傷口進行檢查,是否有紅腫、發熱或疼痛,以告知患者及早開展肢體功能鍛煉,避免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現有不良癥狀要及時回院復診。護士指導家屬改進家居環境,保證環境安全,物品放置方便患者取用,室內活動空間充足,利于患者下床行走、活動。情況允許狀態下,指導家屬要改造居家設施,對于患者功能康復具有積極影響,也能保證患者康復期間的安全。
采用Harris 髖關節評分對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評價,得分高表示髖關節功能恢復好;采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長卷(IPAQ-L)對患者高、中、低不同分級達標情況進行評價;采用自我效能量表對兩組患者評價,得分高表示患者運動能力恢復好[4]。

出院時,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Harris 評分比較,觀察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Harri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Harris 評分比較(,分)
組別出院時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觀察組(n=106)32.58±6.5546.24±9.1161.25±7.7282.16±9.91對照組(n=106)31.87±6.8440.16±8.4752.09±9.5670.14±9.25 t 0.7715.0327.6749.128 P 0.441<0.001<0.001<0.001
觀察組IPAQ-L 高、中、低各級達標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IPAQ-L 達標情況比較[n(%)]
觀察組自我效能量表評價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效能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自我效能量表評分比較(,分)
組別人際關系身體健康休養娛樂運動適能情緒壓力生活技能觀察組(n=106)85.12±9.1686.25±9.2085.29±10.1186.26±9.9787.26±9.8587.36±9.52對照組(n=106)70.25±10.2271.16±10.1871.65±10.3970.54±10.4871.46±10.4871.19±10.27 t 11.15511.3229.68611.18911.31011.888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國外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體力活動的研究主要有:德國學者Rottkay 等研究顯示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改善患者術后6 個月至術后1 年的身體功能和健康相關生活質量,但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體力活動在6 個月至12 個月改善不顯著,且存在一定爭議[5]。Yuriko 等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體力活動、身體功能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隨訪顯示:1 年后只有約20%的參與者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體力活動指南的150 分鐘/周體力活動強度,研究顯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體力活動水平與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職業、心理狀態、共病等因素相關。
選取到我科門診復查的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6 個月且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體力活動水平有差異的老年患者,且對全髖關節置換術體力活動有深入感悟和豐富體驗的受訪者為研究對象,依據訪談提綱進行訪談。在訪談結束后24h 內完成資料的整理及分析。采取方便抽樣,選取到我科門診復查的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且術后6 個月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選擇以下4 個量表:一般資料調查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表、鍛煉自我效能量表。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6 個月對其進行問卷調查。資料收集完成后,進行統計學分析。
持續性護理是患者出院后醫院護理人員繼續介入到患者功能康復護理,使患者可以持續得到科學護理指導,堅持完成各項康復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達到預期臨床效果。尤其出院后1~3 個月內為患者康復關鍵時間點,由康復小組上門隨訪,通過與患者面對面的交流,可以直接為患者提供專業功能評估和護理指導,糾正患者不良行為和習慣,提供個性化指導,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功能鍛煉,有效掌握鍛煉的動作、要領,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提升患者鍛煉自我效能感,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同時也降低并發癥發生。與此同時患者參與其中,對于患者肢體康復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醫護技協作配合的模式,能實現有效的溝通合作,為患者制定符合實際的、個性化的肢體功能鍛煉,利于患者及早康復,激發患者主動配合鍛煉積極性,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本項研究為制訂該人群針對性干預措施及中期體力活動策略提供參考,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促進健康老齡化,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