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升
(福建省漳州市畜牧技術服務站 363000)
在現代集約化養豬生產中,飼養密度對豬的福利指標和生產性能的影響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飼養密度是指家畜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密集程度,通常以單位數量家畜占有空間面積或一定面積的載畜量來表示[1]。國內通常指每頭豬在飼養欄或限位欄里所占的平面面積,有時也用體重達100kg時占有平面面積來表示。規模養殖場建設規范中指出生長育肥豬標準飼養密度為0.8~1.2m2/頭,實際生產中一般控制在0.8~1.0m2/頭。
豬是社會性較強的動物,有研究表明,豬生長前期飼養密度小可以促進采食、增加豬的安全感[2],對豬是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3-4]。此外,在合理的飼養密度下,豬皮膚表面接觸可以讓豬相互傳遞熱量,穩定圈舍內小環境,尤其是在冬季溫度降低時,使得溫度不會劇烈下降,避免因低溫產生較大應激或傷寒等問題。但隨著豬年齡和體型的增加,豬圈飼養密度變小,個體間的競爭及爭斗行為也時常發生[5-6],甚至還會導致咬尾、空嚼、異食癖等行為的發生,嚴重影響豬的生長育肥能力[7-8]。當然,若豬欄飼養密度過低,會導致設施利用率降低,造成豬場資源的浪費。田智的試驗表明,在同等飼養條件下,高飼養密度的豬群采食量、日增重、飼料轉化率隨飼養頭數增加而下降。由此可見,養殖場在生產實踐中要按常規飼養密度飼養,不能盲目增加欄均飼養頭數,要意識到合理的控制飼養密度也是豬場增加收益的手段。
因此,在生產成本與健康養殖的雙重壓力下,探究不同飼養密度對大白豬達100kg體重校正日齡、體尺性狀及背膘厚的影響,對畜牧養殖業科學合理的分群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迫切需要平衡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尋找一個適用于我國的最佳的育肥豬飼養密度。
試驗動物由福建省某種豬養殖基地提供。選用體重相近,公、母比例相同的135日齡大白后備豬106頭。
試驗豬欄面積為19.38m2(5.1×3.8),試驗豬共106頭,分為4組,每組一個重復,飼養密度分別為0.6、0.7、0.8、0.9m2/頭,0.6m2/頭組欄內飼養32頭試驗豬,0.7m2/頭組欄內飼養28頭試驗豬,0.8m2/頭組欄內飼養24頭試驗豬,0.9m2/頭組欄內飼養22頭試驗豬)。試驗在自動環境控制的全封閉豬舍進行,所有試驗豬自由采食、飲水,按豬場常規程序進行飼養管理。試驗結束時測定其實際體重、背膘厚、體長、體高、胸圍數據,通過遺傳評估軟件計算其達100kg體重校正日齡。
用電子體重秤 (上海英展,AWH-75TC)稱取實測體重,獸用B超 (華畜,M10)測定儀測定背膘厚。用種豬遺傳評估軟件GPSPIG計算大白豬達100kg體重校正日齡。在豬姿勢正常條件下用卷尺測量兩耳根連線沿背線至尾根的長度 (體長)、用尺杖測量其肩部最高的位置到地面的垂直距離 (體高)、用皮尺測量肩胛骨后緣胸部的垂直周徑 (胸圍)。
利用Excel對試驗數據進行整理,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擬合回歸公式,分析所得數據均用 “均值±標準差”表示。
由表1可知,0.6、0.7、0.8、0.9m2/頭各組之間達100kg體重校正日齡差異極顯著 (<0.01)。

表1 大白豬不同飼養密度達100kg體重校正日齡參數
由表2可知,0.6m2/頭組與0.7m2/頭組、0.9m2/頭組差異顯著,0.7m2/頭組與 0.8m2/頭組體長差異極顯著 ( <0.01),0.8m2/頭組與0.9m2/頭組體長差異顯著 ( <0.05)。0.6m2/頭組與其他三組 (0.7、0.8、0.9m2/頭組) 體高差異極顯著 ( <0.01), 0.7m2/頭組與0.9m2/頭組差異顯著 ( <0.05)。 0.6m2/頭組與其他三組 (0.7、0.8、0.9m2/頭組)的胸圍差異極顯著 (<0.01)。

表2 不同飼養密度大白豬體尺性狀參數
由表3可知,4組 (0.6、0.7、0.8、0.9m2/頭)之間背膘厚差異不顯著 ( >0.05)。

表3 大白豬不同飼養密度背膘厚參數
大白豬產仔數較多,母豬泌乳性良好,繁殖性能優越,是我國生產利用的主要豬種之一。與此同時,由于土地資源緊張,環境保護壓力增大,國家政策的收緊等各種問題,如何高效健康養殖成為畜牧養殖業的一大難題。豬雖然是種社會性很強的群居動物,但個體間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的表示方法有3種:第一種用單位豬的占地面積表示,第二種:用單位面積豬的體重來表示,第三種用公式A=kxBW0.667表示,公式中A表示每頭豬所需地面空間大小 (m2),k表示地面空間系數,BW表示體重 (kg)。k是一個常數,用于合理計算單個豬所需地面面積大小,臨界k值是0.035。目前我國一般認為每頭肥育豬占0.8~1.0m2為宜。但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水泥地面、無運動場條件下,每頭占地面積應大于1.2m2。
李雪等[9]研究發現,增加飼養密度會導致ADFI降低,從而導致較差的ADG。同樣,在王鎖榮[10]等的研究中也發現,隨著飼養密度的增加,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會出現顯著性下降[11]。這些現象可能與飼養密度增加導致圈舍內競爭行為增加有關,隨著打斗行為的上升,強者獲得飼料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弱者獲取食物困難,最終導致群體差異較大,整體生產效果不佳,同時也說明環境效應中的飼養密度在生長育肥豬增重方面的決定性比較高,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飼養密度與增重的回歸關系。
沈秀平研究發現,大白豬的體長、體高、胸圍3個體尺性狀的均值分別為106.10、64.85、101.65cm,體長與體高兩個性狀的遺傳力分別為0.29~0.55與0.11~0.28,屬中等;胸圍的遺傳力在0.10左右浮動,為低遺傳力性狀[12]。和軍飛等研究發現,體尺性狀與體重之間的相關在0.7左右,屬于強相關,體重與背膘厚的相關系數在0.3左右,屬于弱相關[13]。
本試驗發現,大白公母豬,體重、體長、體高、胸圍兩兩性狀之間有極顯著正相關關系 (<0.01),而背膘厚與體長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 (<0.01),背膘厚與體高、體重、胸圍兩兩之間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0.05)。這可能是由于飼養管理與品系差異導致。體重與體高之間的回歸關系極顯著 (<0.01),對相關性高的性狀進行回歸分析,擬合回歸方程,有助于提高篩選效率,減少育種工作量。背膘厚各組均未達到差異顯著水平 (>0.05)。這與郭永清[14]等的研究結果相同,說明飼養密度對大白豬背膘厚影響不明顯,背膘厚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
目前,國內外對飼養密度與豬體尺性狀相關研究較少。本試驗結果表明,隨著飼養密度的減小,體長、體高數據有逐漸變小的趨勢,而胸圍則變化不明顯。這一結果與生產中的表現不符。試驗數據規律性不好,本次試驗不能說明降低飼養密度對豬體尺性狀的表現是有利的。后續應設置更多梯度研究飼養密度對大白豬體尺性狀的影響。同時也提示豬的體尺性狀受遺傳與個體差異影響較大,受環境效應影響較小,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飼養密度與各體尺性狀的決定系數。
本試驗結果表明,降低飼養密度會縮短大白豬達100kg體重校正日齡 (<0.01),隨著飼養密度的減小,體長、體高數據有逐漸變小趨勢,而胸圍則變化不明顯。飼養密度對大白豬背膘厚影響未達到顯著水平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