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榮 ,張云萍 ,侯繼丹 ,孫 兵 ,熊亞瓊 *
(1.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一院,江蘇 淮安 223300;2.江蘇護理職業學院護理與助產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5)
呼吸內科是臨床重要科室,收治患者數量多,病情復雜、危重,對臨床醫護人員的崗位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較高要求。實習生是臨床醫護工作者的后備軍,實習教學模式及效果一直是臨床教學研究的重點。工作坊最初指專題研討會、講習班,即一群人為了某一個主題,在一名導師指導下,通過討論、演講等方式共同研究和學習[1-3],最早出現在心理學、教育領域,后來逐漸形成一種教學模式被引入醫學教育領域[2-4]。案例教學是運用基于案例的方法使學生參與真實情景下的案例討論,通過分析案例、解決問題、尋求對策、得出結論等過程,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處理問題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5-6]。本研究在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引入綜合案例工作坊,探討其應用效果。
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江蘇省某三甲醫院呼吸內科90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5名)和觀察組(45名)。對照組男、女生分別為30、15人;年齡21~25歲,平均(22.78±1.17)歲;本科生及研究生分別為41、4人。觀察組男、女生分別27、18人;年齡20~26歲,平均(23.04±1.30)歲;本科生、研究生分別為42、3人。入科基礎能力水平測試結果:觀察組(76.73±8.27)分,對照組(79.49±9.69)分。兩組一般資料、基礎能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實習生均自愿參與本研究,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因身心疾患或各種原因導致的實習中止者。
兩組呼吸內科實習時長一致,且由相同教師帶教,帶教教師由高年資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醫師擔任,以醫院臨床專家編制的《實習醫生管理規范及標準》為帶教指南,執行統一的帶教計劃。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即學生跟隨帶教教師查房,參與病例分析、科室講座等,學習科室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理改變、臨床特征,掌握呼吸內科常見疾病的診治要點以及病史收集、體格檢查、呼吸內科臨床基本技能。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呼吸內科綜合案例,案例均來自課題組建立的案例庫。該案例庫采用臨床典型、真實案例,結合崗位能力需求、教學要求、教學條件開發,涵蓋呼吸內科常見疾病。實習生進入科室后,每3~4人為一組,組建工作坊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除完成常規實習任務外,還需參與每周兩次的綜合案例討論,具體實施過程分為3個階段。(1)前期:帶教教師提前1~3天在實習生管理平臺發布呼吸內科案例,結合臨床崗位能力要求設置任務,包含疾病評估、體格檢查、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等內容,涉及呼吸內科常用理論知識、臨床技能和崗位核心能力。實習生根據案例和任務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通過網絡查詢、文獻查閱、循證醫學等途徑獲取知識。(2)中期: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講授法、頭腦風暴法、問題式教學法等,引導實習生以工作坊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進行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和模擬練習,要求實習生自我評價,最后教師總結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之處。(3)后期:針對中期討論中涉及的相關內容,要求各組形成一份完整的病例分析報告。同時,將病因、診斷、治療等相關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出來,并上傳至實習生管理平臺,教師及時查看并予以反饋。
科室實習結束后,先評價實習生崗位能力,包括理論基礎知識、臨床技能、病例分析3部分,理論基礎知識涵蓋呼吸內科常見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臨床技能包括胸腔穿刺、動脈采血、肺功能檢查等;病例分析能力測試題則從呼吸內科綜合案例庫隨機抽取。之后自行設計問卷了解實習生學習感受,包括興趣、基礎知識、崗位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成就5個維度,各維度均有4個條目,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習感受越好。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以均數和標準差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崗位能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結果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核結果比較(±s,分)
n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基礎理論知識76.64±8.53 72.89±8.80 2.056 0.043 45 45臨床技能85.93±6.61 83.16±4.61 2.313 0.023病例分析87.36±5.80 83.60±6.15 2.983 0.004
觀察組學習感受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習感受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習感受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基礎知識n 學習興趣崗位能力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自主學習能力16.24±1.03 15.20±1.08 4.706 0.000 45 45 16.04±1.17 15.51±1.61 3.541 0.001 16.46±1.21 15.13±1.24 3.921 0.000 16.24±1.25 15.02±1.57 3.393 0.001學習成就16.02±1.12 15.47±1.04 2.446 0.016總分80.58±2.93 76.09±3.66 6.418 0.000
研究結果顯示,綜合案例工作坊能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臨床技能和病例分析能力,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模式。基于臨床病例建立的案例庫,能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高度匹配教學需求、學生需求和崗位需求,提升教學效果[7]。呼吸內科臨床教學時應用的案例均來自科室典型病例,內容涵蓋呼吸內科常見疾病,且多為混合型、復雜型、危重癥型病例,能涵蓋呼吸內科崗位工作涉及的基礎理論、實踐技能、職業素養,教學內容與臨床醫生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高度匹配。作為一種教師引導、學生協作的教學組織形式,工作坊能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工作坊的基礎是小組合作學習,倡導的是多元化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加靈活、開放,提升了教學效率。綜合案例工作坊以案例為基礎,學生在臨床真實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案例既包含病因探究、病理分析、臨床表現、疾病鑒別等基礎知識,又包含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緊急救治技術等臨床基本技能,學生在小組討論和模擬練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在與同伴交流、師生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行自我知識架構,促進了理論水平、技能的同步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綜合案例工作坊應用于呼吸內科臨床教學,能夠提高實習生學習興趣,激發主觀能動性,實習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滿意度更高。呼吸內科疾病具有遷延性、綜合性的特點,以綜合案例為基礎、小組工作坊為組織形式,通過視頻、動畫、信息化教學平臺等多種資源化抽象為具體,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師生研討,對相關知識有了系統、全面的認識,降低了自主探索和完成任務過程中的緊張感,增強了學習自信;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下,小組成員分析患者的病情及變化,回答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在提升理論和技能水平的同時,提高團結協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為順利走上臨床崗位奠定基礎。另外,學生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學習體驗和成就感也得以增強。
工作坊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適用于醫院臨床實踐教學及衛生類院校實訓教學[8-9]。綜合案例工作坊以臨床真實案例為基礎,對教學資源和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要求較高。已有研究多探討該模式對研究對象的有效性,今后可就該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其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