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蘭 天,鄭 建,李 博,孫一欣,劉 釗,程 文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超聲醫學具有無創、無輻射、操作靈活、價格低廉等優點, 已被廣泛應用于疾病篩查及檢查。目前各級醫院及體檢中心均設有超聲科,但超聲科醫生嚴重短缺。每年雖有一定數量的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畢業,但學生畢業后不能獨立完成超聲檢查工作,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學生。超聲科醫生不僅要根據圖像診斷疾病,還需動手檢查患者,這對學生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醫學本科生學制五年,最后一年為實習,因此這一階段臨床實習對其今后步入工作崗位尤為重要。與理論教學相比,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更具直觀性、實踐性和靈活性,是培養醫學影像專業學生良好臨床素質、科學臨床思維方式和解決臨床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為其今后臨床工作奠定實踐基礎,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出合格的醫學人才成為眾多醫學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因此,急需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學人才。多學科協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指針對某一系統疾病,由多個學科的專家組成協作小組,包括影像科、病理科、內科、外科、放療科、介入科等,通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最終制訂出規范化、個體化、連續性的綜合方案,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及提高生活質量。此種團隊協作率先于20世紀90年代在腫瘤診療領域出現,目前多學科協作已經成為國內外臨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多學科協作在臨床工作中帶來的優勢啟發了醫學教育工作者,近年來已將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應用于多種學科教學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及經驗[2-3]。然而,如何將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應用于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在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的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中采用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旨在探討其在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及效果。
選取2018年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超聲科實習的100名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本研究采用實驗對照法。將100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50名(女生31人,男生19人),對照組50名(女生28人,男生22人)。兩組學生的性別組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P>0.05)。兩組學生的年齡、實習前超聲診斷學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基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學生基本情況比較(±s)
組別 年齡(歲)22.42±2.03 23.06±1.74-1.52 0.475 n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50 50理論考試成績(分)80.41±3.16 81.25±2.67 1.13 0.365
兩組學生的教學時長均為6周,培訓教師共8名,其中講師6名、副教授2名。8名教師中隨機抽取3名講師、1名副教授擔任實驗組教師。
1.3.1 授課前實驗組教師準備 帶教教師豐富自身醫學知識儲備,帶教教師在授課前對其他專業教師進行教學指導;使其掌握相關臨床知識,能準確全面地解讀影像圖片,并能將圖片內容清晰地講授給學生。搜集各臟器正常影像圖片,分類整理。根據臟器解剖結構設計問題,問題設計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可找出正確答案。影像圖片要求涵蓋所有臟器的動態掃查圖像;病灶圖像要求具有代表性,學生易于理解。
1.3.2 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實習共6周,前4周進行腹部、婦產、淺表器官、心血管專題訓練,剩余2周綜合指導。教學內容:在每日的超聲檢查前,先給學生講解該專題其他學科知識,如患者的臨床表現、醫生的臨床處理方法及臨床醫生對超聲檢查的要求。此外,增加其他影像知識的講解,其他影像知識僅作為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超聲圖像。學生超聲思維模式建立:在實際日常超聲檢查中,結合患者的CT或MRI圖像講解超聲圖像,使學生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形成超聲讀片思維,這一過程是學習超聲圖像的關鍵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超聲檢查的優勢為可多角度、多切面掃查臟器,某些器官由于受解剖位置、氣體和肋骨的影響,不能像CT或MRI一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水平面或矢狀面掃查。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授課時講解實際病例;患者檢查結束后,讓學生根據以往學習過的臨床知識提出問題,帶教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患者的其他影像信息及臨床表現,應用超聲診斷學知識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指導學生書寫報告,報告內容要體現疾病診斷要點、鑒別要點及臨床指導意見。
1.3.3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帶教教師檢查患者時,學生觀摩學習;檢查結束后,教師對患者所患疾病進行超聲診斷講解。實習最后兩周,每天讓學生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超聲檢查并書寫報告,帶教教師審核后簽發檢查報告。
對兩組學生進行出科考試和教學模式評價問卷調查,評分教師為兩名未參與教學的教師。一名教師負責技能考試,另一名教師負責理論考試、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理論考試滿分100分;技能考試滿分100分,包括上機操作70分(問診10分、儀器調節10分、檢查規范20分、鑒別診斷20分、人文關懷10分),報告書寫30分。問卷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模式評價問卷,共5個項目,選項包括同意和不同意。該問卷克朗巴赫系數為0.956,為高信度;K M O值為0.854,這說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和Fisher精確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技能考試成績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出科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生出科考試成績比較(±s,分)
項目實驗組理論考試技能考試上機操作報告書寫85.16±2.51 86.72±2.77 63.12±3.05 20.38±3.36 82.07±2.87 80.64±3.14 60.31±2.58 17.49±4.25對照組 P<0.01<0.01<0.01<0.01 t值-3.57-6.42-3.49-3.12
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0%。兩組學生在認可教學模式項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在問卷中其他項目的認可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教學模式評價問卷結果比較[n(%)]
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超聲科醫生。一名合格的超聲科醫生與患者交流時,能快速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目前,針對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方面的研究多是針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如翻轉課堂、微課、慕課及案例教學法等[4],然而,日常工作中超聲診斷能力并非僅依靠理論知識就能形成。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工作中逐漸強調多學科協作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5]。這就要求超聲科醫生具備多學科知識,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增加其他影像知識及其他臨床知識,結合其他影像圖像充分理解超聲圖像,彌補超聲圖像臟器單一、涵蓋影像信息局限、缺乏毗鄰臟器的缺點。本研究中實驗組的出科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通過反復的實際操作加深了學生對超聲圖像的理解,而非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點??荚嚂r學生能通過對臨床工作中超聲圖像及超聲報告的回顧再現書本知識點,包括疾病的直接征象、間接征象及鑒別要點。相比以往枯燥乏味的記憶,此種教學模式使記憶更加準確牢固。學生通過患者的其他臨床資料協助做出正確診斷,診斷困難時能給予病例下一步檢查意見,給臨床醫師提供更加有價值的信息。
本研究中實驗組上機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主要原因是實驗組建立了正確的超聲思維模式。基礎課斷層解剖及局部解剖均是講解人體水平斷面或矢狀斷面的解剖結構,此種結構與C T和M R I的成像模式一致。然而,超聲檢查受氣體及骨骼的影響,實際掃查切面并非解剖學上的水平面和矢狀面,這給學生學習帶來了極大挑戰。實驗組帶教教師在教學中使用C T或M R I圖像指導學生學習超聲圖像,逐層分析超聲各結構的成像方式,從具體到抽象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超聲讀片思維,這一過程是超聲讀片及掃查的關鍵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此外,解剖學已是兩年前學習的知識,學生記憶不深刻,不能充分理解臟器的解剖結構,這都給學生帶來了困擾。此時,影像解剖圖譜可隨時查閱,減少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由于難于理解所致的抵觸情緒。
授課時,教師應用病例進行講解,課堂上再現實際工作場景,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所在,提高了學習興趣。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突出[6],使學生上機操作機會有限。通過反復指導訓練,增強了學生勝任此項工作的信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工作的樂趣和治病救人的自豪感,從思想上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上機操作時,基于以前的訓練增加了自信心,學生可更加從容地面對患者。超聲科醫生通過嫻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讀片能力及認真負責的態度,能使患者放下戒備之心,真誠地與醫生溝通并配合醫生檢查,最終得到滿意的診斷結果。
《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以優勢特色學科為主體,以相關學科為支撐,整合相關傳統學科資源,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多學科協作教學模式正是將該指導思想運用于教學中的具體體現。課堂上通過多學科知識的融入,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醫學知識,提高臨床操作技能,從而為畢業后順利進入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隨著社會高速發展,醫學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大數據下計算機在不斷發展試圖替代人工檢查,在此種危機下,如何發揮人腦綜合分析能力提高疾病診斷能力勢必成為臨床醫生尋找生存的突破口。因此在本科生教育階段應豐富學生所學知識,教會學生如何整合各學科知識,最終提高其診斷和治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