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的消息甫一傳出,引起各方廣泛關注。我國為什么要建立國家植物園?與一般植物園相比,具有哪些功能?公眾是否能夠參與其中?
針對上述熱點問題,1月11日,科普時報記者在采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和行業專家時了解到,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將分區域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
“亭亭如華蓋”。說的就是我國云南局部地區特有植物華蓋木,其樹干通直挺拔,樹冠形狀奇特,從最初野外僅發現6株,到如今回歸自然1.5萬余株,華蓋木的新生,堪稱我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例證。
“保護植物多樣性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重大使命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主任文香英強調,植物園作為專門從事野生植物資源收集保存、科學研究、栽培馴化、發掘利用和種質創新的研究機構,既是國家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相關產業發展的植物源頭保存庫,也是國家植物資源本底和生物戰略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世界各地的瀕危植物綜合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次批復在北京設立的國家植物園,規劃總面積575.59公頃,在現有北京植物園的基礎上,通過擴容提升,統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國家植物園。依托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建設的南園以科研實驗為主,側重于植物基礎科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植物資源利用核心技術研發;依托北京市建設的北園以遷地收集、科普、展示為主,側重植物應用研究、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園藝植物收集展示、園林園藝技術研究及培訓等。
與一般植物園相比,中國植物園聯盟副理事長陳進認為,國家植物園在布局上突出體系完整性、在功能上體現綜合性、在管理上體現其專業性和高水準,進而為全國植物園發展樹立標桿;同時,其物種收集規模、科研能力和綜合影響力,也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葉片外形酷似梧桐葉、背面分布有白色小絨毛的漾濞槭,是我國云南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昆明植物園突破了種子育苗關鍵技術,先后繁育出5萬余株,徹底改變了漾濞槭瀕臨高度滅絕風險的命運。目前,遷地保護于昆明植物園和大理云龍志本山漕澗林場的漾濞槭種群已經開花結實。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作為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有高等植物3.6萬余種。但是日益增加的生境喪失、非法采伐和火災、保護區的不完全覆蓋,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許多野生植物野外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甚至瀕臨滅絕。
“野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保護主要采取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措施。”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介紹說,相對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指把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植物一部分(種子、花粉、營養繁殖體等),或通過人工繁殖的植株或培養物,在其自然環境以外的人工管護條件下進行保存。其主要是針對珍稀瀕危植物而采取的重要方法,特別是那些分布于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范圍外的受威脅種類、種群或散生單株。
孫衛邦解釋說,在我國,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而建設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植物園體系是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的主要舉措。尤其是開展包括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內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不只是保護某個或某幾個物種,而是帶動整個植物物種多樣性保護體系的整體提升。
“可以說,拯救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是保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生物資源。”孫衛邦表示,許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還在生物演化史上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種類的基因資源猶如潛在的“綠色金礦”,將會被人類不斷發掘利用。
陳進強調,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二者缺一不可、有機互補,構建我國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是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生物多樣性大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創新性實踐,必將對全人類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國植物園共遷地保護了18443種植物,其中11616種為本土植物。
目前,我國有160多個植物園,隸屬于林業、科技、教育、住建、農業、醫學等多個部門,建立以國家植物園體系為引領的植物遷地保護網絡,可與就地保護體系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
針對公眾關心的國家植物園建設,孫衛邦表示,國家植物園并非只建一個,按照北京國家植物園建設標準,今后或將根據我國植物區系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在我國不同地理區域建立國家植物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蓋面廣的中國國家植物園體系。
另外,國家植物園會對外開放,讓公眾參與其中。科學傳播也是建設植物園的使命之一,尤其是作為“自然課堂”,不僅針對社會大眾開展專業科普教育培訓,也是科學傳播和人才培養的“搖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將綜合考慮我國氣候帶與典型植被區劃特點、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現有植物園綜合實力等因素,采取整合與新建相結合的方式,穩步構建以代表國家形象的國家植物園為核心,以代表典型氣候帶和典型植被特征的區域國家植物園為主體的國家植物園體系,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
該負責人透露,國家林草局已牽頭啟動國家植物園體系規劃,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分區域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