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軍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直徑數公里的彗星,計算表明,6個月后它將撞擊地球!
以這種構思開頭的科幻片已經出現過很多部,接下來該是各路英雄施展技術手段,挽救人類于絕境。不過,網飛公司剛推出的《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卻完全不是這個路數。它仿佛一場沙盤演習,告訴觀眾如果真發生這種事,美國社會各界會作出什么反應。
影片中,明迪博士和他的研究生凱特發現了這顆彗星。人類要面臨這么大的災難,他們第一時間當然是想匯報給總統。一般這種災難片都會安排“總統科學顧問”之類的角色,他能聽懂他們的專業術語,還能讓總統馬上明白其中的要點。
本劇沒落入這個俗套。女總統推舉的大法官陷入丑聞,她的心思都放在黨爭上。師生二人等了幾個小時才獲得20分鐘談話時間。對于這個聳人聽聞的發現,女總統作出了這樣的反應:每天都有人向我描述各種末日場景,我怎么知道你們講的是不是真的?
發現政府完全不當回事,師生二人只好求助電視臺。通過內部人安排,他們被邀請參加一檔訪談節目。然而,“彗星撞地球”這種事在媒體眼里遠不如明星八卦重要,他們被放在最后出場。主持人雖然完全不懂科學,卻知道怎么保持節目調性,一定要插科打諢內容輕松愉快。于是,生物滅絕級的災難信息就被娛樂至死的媒體風格淹沒掉。
還好,為贏得中期選舉,女總統承認彗星能夠撞地球,宣布要用核武器將它推離軌道。一名科技大亨讓女總統終止這個計劃。原來是他發現這顆彗星擁有稀土元素,不如把它炸成碎片,墜入大洋,再撈起來進行開發。
雖然科學家不容易見總統,但作為主要的競選資助人,總統在科技大亨面前宛如跟班。明迪與凱特認為這個方案不靠譜,他們開始用各種方式宣傳,讓公眾抬頭看看來自宇宙的危險。而女總統則堅持開發彗星,還發表演說,要公眾“千萬別抬頭”,這句口號就成為本片的片名。
電影完全從兩名科學家的視角展開,這讓本片集中體現了美國社會各界對科學的態度。兩人不出身于名校,沒得過科學大獎,甚至好多年都沒發過論文。他們代表著成千上萬普通科學工作者。明迪博士還有科學工作者的通病,他們的知識已經組成體系,要講一個知識點就得從頭說起,引經據典,長篇大論,觀眾看著就替他著急。
還好,博士的性格在影片中有成長。到了后半段,他會參加網絡節目,與卡通角色對話,還能把知識點寫成歌詞,由歌星唱給大眾。
彗尾是被太陽風激發的,如果彗星遠離太陽,還沒有形成彗尾,人類用肉眼完全看不到它們。當兩名天文專家把事實捅出來時,那顆彗星的尾巴還沒“長”出來。于是,很多美國人完全不承認這顆彗星存在,他們用陰謀論思維去解讀這件事。
這個情節凸顯出科學家和普通人的距離。他們守著各種科學儀器,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自然現象,所以才會對結論堅信不疑。但是,沒長尾巴的彗星就和新冠病毒一樣肉眼不可見,它是否能撞擊地球,更是來源于一系列復雜計算。這些都在公眾直觀范圍之外。公眾是否愿意接受,取決于他們對科學界的態度,有很多美國人并不相信科學家。
站在科學家對面,政客與媒體人都把作秀當成要務。總統要在戰列艦上宣布災難消息,還要用煙花來渲染氣氛。核彈轟擊彗星本可以由無人飛船執行,為宣傳英雄主義,特意派出沒有專業特長的退役老兵。媒體人則會計算節目每個時點上公眾有什么反應,完全不關注內容本身是否真實。
本片拍攝于疫情期間,所以觀眾們都知道,“彗星撞擊地球”就是用來比喻“疫情感染美國”。在現實中的美國,科學家聲音逐漸微弱。
看完本片不勝唏噓,美國曾經有輝煌的科技時代,但隨著“去工業化”和基建停滯,美國不再大力培養科技人才,每年理工科畢業生數量遠低于中國和印度。科技人口比例下降,陰謀論和“娛樂至死”也在媒體上擠掉科技新聞。
這些事情還沒有在中國發生,但我們是否作好準備,保證不陷入同樣的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