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慶林

讀了德國另類文學作家貝恩德·布倫納《躺平》一書,才察覺到我們對“躺平”一詞有著較為膚淺的誤讀。我們慣常認為“躺平”即是懶散、逃避或頹廢,尤其我們大多數的躺臥內容無非刷手機、網購、追劇、聽歌或看直播等等。而布倫納在書中語出驚人地說:“在注重行動和效率的現代社會中,學會躺平的藝術,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聯想一下2021年互聯網熱詞中,“躺平”和“內卷”占據了巨大比例。而我們對待“躺平”的態度不外乎:鄙視躺平、渴望躺平或無法躺平。但不可否認和不容忽視的,是如布倫納書中所言:“我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生命長度都在躺臥中度過,睡覺、做夢、思考、閱讀……躺平不等于消極或懶惰,可以是一次整合思緒或者改變看法的機會。”當下各種內卷、各種快節奏高效率下,我們每天緊繃大腦,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機器,生怕浪費光陰。這就需要讀一下《躺平》,適時放松,適當放空,躺臥一下,有張有弛,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誠如布倫納高呼一聲:“你要是正躺著,就應該理直氣壯。”
《躺平》由布倫納一系列風趣幽默又短小精悍的文字組合而成,從古埃及人的蘆席到現代人的躺椅,從地中海的超長午睡到日本社會的白日睡眠模式;又以宏大的視角,從前蘇格拉底時期講述和討論了中世紀基督教文明如何通過躺平發展科學技術,進而深入探討現代社會的人們應如何利用躺平來尋求自我。譬如他介紹了米開朗琪羅在躺臥中悟到繪制西斯廷教堂天頂的構思,極具震撼;普魯斯特躺在鋼絲床上完成了《追憶似水年華》;伊迪斯·華頓頗喜愛在床上工作的原因,是她覺得躺臥床榻可以很放松,從而思路更為自由飛揚。與此同時,布倫納更深層次挖掘人類平躺狀態的歷史和文化,旁征博引并介紹諸多世界范圍歷史上與躺臥有關的奇聞軼事。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佐以一幅幅有趣的插圖,妙趣橫生。
這是一本關于“躺”的百科全書,涵蓋歷史、藝術、文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知識,史料翔實,依據充足,趣味盎然,引人入勝。借用尼采的一句“睡覺可不是件小事,為了睡覺,人得整天保持清醒”,便可窺見此書多么有意思。
布倫納在一一解答“躺”的秘密,躺平這一姿勢能通向未知的潛意識深淵。譬如他文中所寫,十九世紀末,躺臥成為一種時尚的理療方式,用來治療神經衰弱、歇斯底里癥甚至抑郁癥。躺椅成為了心理分析和此類治療的工具,有躺椅商品被命名為“弗洛伊德”。他還有個全新的比喻,“躺臥對我們來說有如在濃霧中散步一般的效果,經過這番散步,我們的思維總是比之前更清晰。”躺臥這一姿勢就是身體在水平狀態下的松弛,似乎能使思維異常凝練。布倫納進一步道出:“處于水平狀態時,信念比在任何其他狀態下都更容易動搖。當人躺倒時,可能會產生一種被淹沒的感覺,因而肩上的重擔就會掉下來。”
讀到這,我們恍然大悟,從精神層面來講,躺平更需要動用大量的發散思維,的確不同于消極和懶惰。于是發現,布倫納以一篇篇小短文縫合出一個理論分析“躺”的體系,展現了一段有趣的躺臥文化歷史之旅。之于我們,有益有用,茅塞頓開。
“日耳曼人睡在地上,只用毛皮裹身。凱爾特人,根據羅馬史官留下的資料,他們睡在塞滿葉子的地洞里。公元一千年左右,拜占庭人使用高腳木床,床頭處做得很高……”我著迷于他的這些天南地北的史據,對“躺”字的體味更加深刻。他說:“躺臥不僅只是短暫休息的方式,更是一種重要的人類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