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 貞

近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第79屆世界科幻大會宣布,2023年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將在成都舉辦,這是繼2007年日本橫濱之后,世界科幻大會第二次落戶亞洲城市,該消息引發網友廣泛熱議。事實上,自2019年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以來,中國科幻就一直處于熱度不減的狀態。
《2021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為551.09億元,2021年上半年科幻產業產值達362.92億元。圖書、影視、游戲和周邊,是科幻產業主要分支。其中,科幻電影是最具魅力,也是最受世界公眾喜愛的產品形式之一。近年來,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使科幻發展迎來黃金機遇期。
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從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出臺10條加強扶持引導的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科幻十條”的落地,中國科幻電影甚至整個科幻產業都將迎來“春天”。
今年11 月,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將“扶持科幻電影創作生產,落實《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提高國產科幻電影創作水平”納入“新時代電影精品戰略”。可以說,一系列政策的指引支持使科幻發展的土壤更加肥沃。
面向未來,建設科技強國必須要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這就需要大量有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作為支撐,科幻是關于未來世界的想象,對于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推動科技創新具有獨特作用。通過打造科學文化素質的高原,托起敢為人先的創新高峰。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實施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劃”,包括“搭建高水平科幻創作交流平臺和產品開發共享平臺,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咨詢、技術支持等服務”等內容。這是在國家層面,首次將“科幻”納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體系,反映出國家對科幻發展的新期待。從某種角度說,科幻在新時代承載著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艱巨任務。
近期,一些省、市陸續推出相應規劃或實施方案,科幻成為落實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內容之一。11月23日,《江蘇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2021-2035年)》出臺,提出“繁榮科幻創作,在科普作品評選比賽中設立單獨科幻獎項,推動有條件的高校和中小學校成立科幻社團組織,舉辦青少年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等活動,推動科幻產業發展”。12月8日,《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出臺,方案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科幻產業發展基金,打造科普文化基地、科幻產業集聚區、科幻主題公園等,搭建高水平科普科幻創作交流平臺和產品開發共享平臺”。
科幻事業、產業的繁榮發展,需要融通科學、教育、人文、藝術等領域,從政策引導、人才培養、獎項激勵等多個方面發力,營造共融生態,激發更大動能。目前,科幻界、文學界、藝術界、教育界、產業界都已悄然行動,以開拓創新的生動實踐共筑科幻發展的美好未來。
在評獎方面,相關評選范圍開始不斷拓展。一方面,科幻作品被納入更多獎項評選范圍。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為例,該獎項是國內科普創作領域的最高榮譽獎。近日,在第七屆評獎工作中,首次將科幻作品納入該獎項評選范圍。另一方面,科幻獎項的類別有所擴展。日前,第十三屆華語科幻星云獎評選工作正式啟動,該獎項首次設置高校社團獎,用以表彰積極參與或組織地區性、全國性或國際科幻活動的高校科幻社團(協會)。
在人才培養方面,面向青少年的創作活動不斷涌現。除了“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等已經持續多年的品牌活動外,又新增了一系列新活動。今年5月,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首屆“鯤鵬”全國青少年科幻文學作品征集活動正式啟動,活動面向25歲以下青少年。12月,首屆全國青少年科幻文學作品征集活動在京啟動,該活動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等單位聯合主辦,旨在通過征文為廣大青少年播撒科學的種子,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