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登峰幼兒園 曾 嵐
所謂的過渡環節,是指幼兒從上一個活動向下一個活動轉換的中間環節。過渡環節存在于兩個活動中間,貫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過渡環節看似時間零碎卻蘊含著大量的教育契機。
當前大多數幼兒園都提倡讓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游戲、自主評價,但“自主”沒有一個絕對的概念,不同教師對“自主”的概念存在不同認識,部分教師在過渡環節存在認識誤區——錯把“自主”當成是“放任”。
案例1:戶外游戲結束后,幼兒回到班級,教師忙于準備下一個活動,并沒有對幼兒提出相應的規則。有些幼兒去上廁所,有些幼兒在喝水,動作快的幼兒則在課室里跑來跑去、大喊大叫。
案例1中的教師錯把“自主”當成是放任幼兒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幼兒自由散漫,不利于下一個活動的順利開展。
朱莉·布拉德認為:過渡環節能夠對兩個活動產生連接作用,使得一個活動順利地轉到下一個活動,以實現不同活動之間的過渡。當前部分教師會把過渡環節高控起來,任務式地去安排幼兒完成一個接一個的動作,出現了“管則限,放則亂”的兩個極端局面。
案例2:美術活動后,有幾位動作慢的幼兒還沒有完成作品。“請還沒有把作品交到我這里的小朋友快一點,我要收材料啦。”幼兒一臉不情愿。“交完作品的小朋友,快點去上廁所、洗手。”“上完廁所洗完手的小朋友快點回到座位上坐好。”“靜息音樂響啦……”
我們可以看到在案例2中,充斥著教師指令性的語言,控制著幼兒去做事。盡管幼兒是不情愿的,但是教師為了能夠按時準點地進入到下一個環節,高度控制著整個局面。
教師的專業素養會影響他們對“過渡環節”的認識。有些教師認為過渡環節就是生活環節,就是用來盥洗、如廁的。“生活”真的即“過渡”嗎?
案例3:大班集體活動后,孩子們在座位上等待著老師的安排,老師從容地安排著“男孩子先去上廁所、洗手,女孩子先去喝水,然后交換”。等所有幼兒都完成了盥洗、如廁、喝水后,老師才開始下一個活動……
在案例3中教師用盥洗、如廁、喝水等單一的生活環節代替了活動間的過渡環節。兩個環節間的轉換生硬、時間不緊湊,導致幼兒出現消極等待的現象,不利于幼兒良好常規的建立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影響了幼兒良好個性的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童謠通俗易懂,其韻調自然活潑、句式簡短生動、修辭俏皮有趣,同時又有豐富的文學特色。教師將收集到的童謠資源適當地運用到幼兒園大班過渡環節中,不僅能有效緩解問題,提升幼兒一日生活的保教質量,同時也使童謠這一文化瑰寶得到傳承。
1.有助于減少幼兒消極等待的時間
當前幼兒園大班過渡環節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幼兒消極等待時間過長;幼兒自由散漫、規則意識淡薄;教師高控活動占據主體等。將童謠運用到幼兒園大班的過渡環節中能夠明顯減少幼兒消極等待的時間、豐富過渡環節內容,為幼兒平穩地轉換到下一環節提供較好的保障。
2.有助于優化過渡環節的組織形式
童謠在幼兒園大班幼兒過渡環節中的運用有助于優化過渡環節的組織形式,減少教師高控活動的局面,將教師主體變為幼兒主體,真正把自主權交還幼兒。同時,將童謠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中能夠創造寬松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幼兒能更加放松、積極地融入到活動中去,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3.有助于童謠文化的傳承
童謠作為散落于民間一項獨有的語言文化瑰寶,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師通過不同的形式將童謠穿插在幼兒園大班過渡環節中,可以讓幼兒感受童謠獨特的文化魅力,并使童謠文化得到傳承。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對于如何巧用童謠資源,優化幼兒園大班過渡環節,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隱形教育,過渡無痕
當前,部分教師認為過渡環節就是兩個環節之間的休息環節,是用于給幼兒進行盥洗、如廁的,硬生生地把過渡環節拆分變成了一個活動過程,發出指令性的語言“你該做什么”“他該做什么”等安排幼兒,進而產生“管則限”的高控局面。
將童謠巧用于幼兒園大班過渡環節,不是要求教師在每一過渡環節中都強行加入童謠——這樣不僅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教師可以在過渡環節中播放音樂活動中未學習完的童謠,讓幼兒通過“磨耳朵”來進行學習;亦或將童謠收錄在音樂區域“童聲童氣”中,讓幼兒在過渡環節中自主探索從而習得音樂。
2.科學安排,動靜結合
童謠除了音調美感之外,還包含著地區所蘊含的文化情結,童謠在發展過程中順應了讓兒童樂于接受而易于傳唱的要求,形成了語言簡單、稚嫩等特點。將童謠巧用于幼兒園大班過渡環節,并不是一味地讓幼兒說、唱童謠,而是要動靜結合、科學安排。戶外游戲結束后回到教室,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欣賞童謠來靜下心。
幼兒不僅僅在集體教育時能學到知識,過渡環節更為他們自由的探索與發現提供了條件。這段時間內,教師并不是旁觀者,而是幼兒良好行為的引導者和思維的開拓者。大班幼兒相比起小、中班幼兒而言,自主性更強,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反應和表現及時做出適當調整、科學安排。
3.提前預告,暗示規則
有研究表示,當幼兒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可提前5分鐘左右提醒幼兒活動即將結束。這實際上是讓幼兒對活動有一定的把握,提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在過渡環節中,教師可以先與幼兒明確過渡環節中需要完成的事情,隨著小、中班常規的滲透,大班幼兒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需要教師詳細地指導便能自覺完成過渡。
在這一策略中需注意巧提示、輕暗示。大班幼兒隨著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心理年齡趨于成熟,部分幼兒會出現逆反心理的現象,教師若強硬地要求幼兒必須完成某些事項,則幼兒可能會“對著干”。除了提前告知上一活動結束時間和過渡內容,教師也可以讓幼兒預知后續活動內容,讓幼兒明白過渡環節中所作所為背后的原因,讓幼兒更好地將行為內化,促進其由他律轉向自律。相較于教師不停地催促和“威脅”,預告和暗示能更加切實地提高幼兒過渡環節的效率。

巧妙、適度地將童謠運用到幼兒園大班過渡環節中,不僅能增強幼兒園一日生活的趣味性,提高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也能有效地緩解當前大班幼兒過渡環節存在的一些認識誤區。教師要把握好過渡環節中的教育契機,巧用童謠,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