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幼兒園 王苗苗
在園所“STEM教育視閾下游學自然”系列項目工程開展中,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日月星辰都成了幼兒們探索的對象,他們在大自然中體驗、學習、思考、建構。春天,他們漫步在“百草園”中,看到“花開花滿天”,不僅三五一群,撿起地上片片花瓣研究著:“這么好看的花瓣掉在地上,好可惜呀”“可以用來布置教室”“可以把它做成花瓣標本”“沒有水分它會干枯的”……孩子們情不自禁將撿拾到的花草樹葉帶回教室,一場關于“花草紙”的STEM項目工程悄然而生。

1.撿拾的花草樹葉可以用來做什么?
米奇:可以黏貼在繪畫上。
佩奇:夾在書里面當書簽。
藍貓:把它壓碎,提取色素(有班級來分享過色素提取的工程)。
圖圖:可以做成項鏈,可惜它會破掉。
……
2.教師拋出問題:你們見過用花草做成的紙嗎?
米奇、柯南、藍貓都回答:沒有。
圖圖:花草怎么做成紙?我好想看看。
【評析】鑒于中班幼兒生活經驗的匱乏,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社會領域“向幼兒介紹反映中國人聰明才智的發明和創造,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建議,在幼兒討論陷入瓶頸時,引出“古法花草紙”,不僅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還以問題驅動工程項目有效開展。
1.欣賞古法花草紙制作。通過觀看視頻,孩子們了解到古法花草紙起源于苗族,是一種源于中國最古老的手工造紙法制造出的紙張,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
2.回顧古法花草紙的制作。通過自由交談,讓幼兒回顧制作古法紙所需的材料、步驟和注意事項。
(1)所需材料
花草樹葉、造紙框、水盆、攪拌機(榨汁機)、
勺子、鑷子、廢紙、水、海綿、吹風機、量杯。(2)明晰制作步驟
將紙撕碎放進攪拌機→加水→攪拌→把紙漿倒入水盆→用造紙框撈起一部分→用喜歡的花草裝飾→用另一個造紙框反壓在紙漿上→用海綿吸水→晾曬(吹干)。
(3)注意事項
①攪拌機的水不能放太多;
②放紙漿的盆子要大于造紙框;
③在未干的紙漿上直接鋪就花草;
④小心用電安全。
【評析】幼兒在對古法花草紙進一步了解的基礎上,不僅熟悉了制作流程,更激發了親手嘗試的欲望。
3.材料準備。通過親子合作和園所STEM項目專項資金的贊助,很快備齊材料(見圖1)。

圖1.收集材料
幼兒在平時合作游戲的基礎上,自主分工協作、撕紙、抬水、攪拌、造紙……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初次實驗結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出現了“紙漿沒有打開”“造紙框里的紙不平整”“只能造一種形狀的花草紙”“造紙框不夠用”等問題。
于是,孩子們通過小組商討、親子調查、民主投票的方式,初步給出了“所遇問題”的“合理”解決方案(見圖2):

圖2 解決問題
1.根據時鐘提示和多次實驗,孩子們發現“將紙撕碎了在水里泡大約半個小時”再放進攪拌機,紙漿很容易就打開、打碎了;
2.將造紙框平放再進行壓實,就能得到平整的花草紙;
3.設計不同形狀的造紙框就能得到各種形狀的花草紙。
孩子們經過經驗總結,又開啟了探索古法花草紙的旅程。之后通過改進、協同、合作、再次嘗試,終于完成了讓自己滿意的古法花草紙(見圖3)。

圖3 初稿作品
孩子們同時開啟了造紙框工程。基于長期木工坊生活游戲的經驗,孩子們根據先前設計好的造紙框“設計圖”,嫻熟有致地量、鋸、釘。很快,愛探索的他們發現:總是鋸不出帶有曲線結構的木條。
1.嘗試環節
由于幼兒手部肌肉力度的羸弱,雖然經過教師的多次指導,但是孩子們仍舊無法鋸出有曲線結構的造紙框。這時柯南提出:我們可以先做直線的造紙框,想要不一樣形狀的花草紙可以等紙做好了剪出來,要什么形狀就剪什么形狀。
在拼框環節,問題也是接踵而至:
樂樂:我的四根木條都不一樣長,拼出了不一樣的四邊形。
丁丁:我想拼出個正方形,可我找不到一樣長的木條。
……
長期STEM項目活動開展的經驗,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空間,他們總能給出“萬種”解決方案:
心心:我們可以用尺子量好了再鋸,這樣就能找到一樣長的木條了。
果果:我只要兩邊一樣長就能做出長方形,四邊一樣長就是正方形了。
樂樂:我用三根木條拼出了三角形。
丁丁:我可以用五根、六根、七根,好多好多木條拼呢。
……
于是,尺子、記號筆在孩子們的腦洞下進入了工作狀態,孩子們量的量、鋸的鋸……用簡單的直木條,不同長度的直木條不僅拼出了四邊形,還拼出了三角形、五邊形、六邊形,甚至更多,對多邊圖形的數學素養有了進一步提升(見圖4)。

圖4 量、再鋸、拼
接下來的程序孩子們就更加得心應手了:由于平時孩子們經常在班級看到老師用膠槍粘合物品的思維定式,孩子們一致認為膠槍是固定造紙框的最好工具;同伴合作明確,剪裁過濾 網;再次合作將過濾網和框子膠在一起(見圖5)。

圖5 剪裁、粘合
丁丁:我們怎么粘上去呢?
果果:我覺得膠槍好弄,我們就用膠槍吧。
心心:我們用筆先把框的大小畫出來,然后再剪!
可可:完成啦!
【評析】歷經親子和同伴兩次嘗試,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等方式體驗了STEM學習,對各種工具的使用技術更加嫻熟,“造紙框”的成功率也越來越高,同時幼兒對造紙框的認知也愈趨全面。
2.造紙框測試與優化
看著造好的造紙框,孩子們各個迫不及待地想要付諸造紙的實踐中。(見圖6)只見他們信心滿懷地用小杯子將紙漿舀到造紙框上,按照步驟拿工具撫平紙漿,這時可可發現了問題:老師,我只是輕輕一壓,造紙框就漏了。隨后關于造紙框的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孩子們暫停手上的造紙工程,紛紛加入問題討論中:

圖6 造紙框測試與優化
可可:用膠槍固定的造紙框在水里泡一會就張裂開了。
丁丁:網紗釘得太靠邊了,紙漿稍微一多就撐破了。
心心:網紗釘得不平整,做出來的紙都有褶皺了。
可可:網紗先量一量大小再劃線,畫網紗時需要將做好的木框按在上面不能移動。
丁丁:釘子不好釘,總釘不進,我們可以請老師幫忙。
心心:粘合網紗和邊框時我們可以兩個人扶著,一個人來釘。
……
【評析】“造紙框”工程將幼兒的學習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習”與“解決問題”產生最直接的聯結。在學習過程中,幼兒隨時要調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并融合了數學、科學及工程、技術等學科。
1.再造花草紙
經過孩子們的再次改造,造紙框終于進入“工作狀態”,一張張花草紙如愿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見圖7)。

圖7 再造花草紙
2.花草紙的番外
古法花草紙延伸活動:為了更好開展STEM項目花草葉飛主題,我們專門設置了一個和花有關的區角,孩子們可以在這塊區角里繼續他們的探索,制作花草紙書簽、掛飾、美化班級環境等。
在花草紙的制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的知識儲備沒有局限于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四門學科,而是包含了基本操作、保護環境、審美意識、美德情感、社交禮儀、合作互助、機電動力、自然常識……利用廢舊的紙、掉落的樹葉和花草,省料又環保,幼兒逐漸萌生了環保意識;從收集到演示,再到講述,尤其是在出現“造紙框形狀和個數無法滿足幼兒繼續探索”時,能夠生發出新的STEM項目工程,可見活動的無法預設性,所以教師只要緊隨幼兒的興趣點,就一定能捕捉到更多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可開發項目。
同樣在制作造紙框的快樂游戲中,幼兒不僅認識了制造工具,還學會了使用制造工具以及制作所需要的材料,了解了制造紙張的方法及制造過程,認識了不同形狀的造紙框可以制造不同形狀的紙。在制造木框的過程中,幼兒發現了用膠粘木條形成框比用釘子釘來的快捷方便;與同伴合作完成用釘子釘木框、量網紗、畫網紗、剪網紗、粘網紗等;懂得了制作過程中使用錘子、釘子的安全問題;制作完成了造紙框的偉大工程……孩子的科學素養、數學認知、技術操作、工程建構能力都在不斷提升!
可見,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如果我們要了解它們,尤其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就不能孤立學習其中任何一部分,只有在交互學習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實現深層次的學習、理解性學習,也才能真正培養幼兒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認識。在STEM教育過程中,我們也只有不去標榜所謂的理念,才能在這些豐富有趣的活動中,點燃孩子們心中那盞勇于創造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