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南閘中心幼兒園 王蕙嵐
秋天到了,秋姑娘吹跑了烈日、吹黃了樹葉、吹熟了果子、吹來了開心農場新景象。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走進秋天的開心農場,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快樂。
又到了觀察果樹的時間,孩子們拿著果樹檔案來到自己的果樹旁認真觀察、詳細記錄起來。就在這時,東東突然大聲喊一聲:“我的柿子樹上有個大洞!”東東的話很快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紛紛圍了過來,“真有個洞呀!”“樹上怎么會有洞?”“洞是從哪里來的?”……
“我的柿子樹上也有洞!”睿睿的話引起了孩子們更大的動靜。孩子們從一開始的驚訝變成現在的好奇——有些孩子圍著自己的果樹轉著圈,看一看是否也有洞;有些孩子則對著別人的樹洞仔細觀察。
“奇怪,這些樹洞是從哪里來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踏上了樹洞的探秘之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的機會,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币淮纹胀ǖ挠^察果樹的活動卻讓孩子們發現了神奇的樹洞,這說明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及觀察方法,并能在觀察活動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孩子們發現樹洞后引發了關于樹洞的一系列問題,這也正是因為大班幼兒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欲并且渴望得到科學的答案。
當我們發現孩子對樹洞很感興趣時就及時抓住這個時機: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營造寬松、自由的討論氛圍,讓幼兒大膽猜測;生成活動,讓幼兒互相協作、自主探索,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注重幼兒體驗與探索的過程,從而培養其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和團隊合作的學習精神。
新課改的提出,要求教師必須以更為先進的思想看待教學活動,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也要以更具大局觀的角度培養能夠有利于其長遠發展的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對于網絡的利用,一方面能夠使物理教學活動實現創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接觸網絡技術。因此,如何在當前的環境下,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改革就成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樹洞的由來引發了孩子們的猜想,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很是激烈。
可是,樹洞到底是怎么來的?孩子們還是沒有確定的答案。這時悅悅突然說:“我們可以問一問何爺爺,他可能知道答案,因為他一直在照顧我們的果樹!”
于是,孩子們請來了在農場工作的何爺爺,何爺爺很快解答了孩子們的疑惑——原來這些樹洞是修剪樹枝時留下來的。果樹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定期修剪一些多余的或者不健康的樹枝,這樣果樹才能長得更加健康。
彤彤帶來的繪本《樹洞里的家》引發了孩子們新的問題:原來不同的樹洞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這些樹洞又是怎么來的呢?都是修剪樹枝留下來的嗎?
孩子們運用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種辦法去尋求答案,比如樹洞大猜想、找何爺爺問一問、向爸爸媽媽請教、和老師一起查閱資料……
最后,孩子們用自己設計的記錄表記錄下了探究結果:有的樹洞是動物挖的;有的樹洞是大樹老去后形成的;有的樹洞是腐蝕形成的……
在此次活動中,孩子們大膽猜測、積極解決問題、詳細記錄結果,提高了解決問題以及總結問題的能力。孩子們的這些行為符合《指南》科學領域提出的“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相關指導。
作為老師,我們要真誠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認真對待幼兒的問題,支持他們尋求科學的答案;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與學習。只有這樣,孩子們的探究興趣才能被激發,并充分體驗探究過程,進一步發展探究能力。
第二天,孩子們拿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物品來到果樹旁開始裝飾,他們有的互相合作,有的單獨行動。經過孩子們的巧手裝扮,小小的樹洞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分外地開心。
可就在第三天,意外發生了——當再次來到樹洞旁時,孩子們驚訝地發現用超輕黏土捏的小花不見了,給樹洞戴的項鏈也不翼而飛,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楠楠第一個說道:“會不會被小偷偷走了?!?/p>
熙熙也著急地說:“可是幼兒園不會有小偷呀!”
我們班的大哥哥君君說:“我覺得肯定是被風吹走了,昨天夜里不是刮了大風、下了大雨嗎?”
君君的話似乎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球球在地上發現的“小帽子”更加證實了君君的說法。
孩子們一下子沉默了,本來開開心心為樹洞裝扮,結果樹洞還是變成了原來的樣子。
開心果娜娜的一句話打破了僵局:“沒關系,我們可以重新裝扮樹洞,這次一定不會被大風破壞。”娜娜的話頓時讓大家重拾信心。
回到教室后,孩子們便討論開了:“我們要怎樣給大樹裝扮才能不被破壞呢?”
小宇說:“我要用繩子綁住,這樣肯定不會被風吹跑!”
小宇的提議一下子打開了孩子們的話匣子,“我要放一個鉤子,然后把項鏈掛上去,就和美工區一樣?!薄拔乙跇涠纯诜派夏緱l,就和教室窗戶上的鐵柵欄一樣,這樣樹洞里的東西就不會掉了。”“我要用科學區的吸鐵石?!薄拔乙么堂?/p>
第四天,孩子們拿著準備好的工具和裝飾品來到樹洞旁一陣忙碌……看到重新變漂亮的樹洞,孩子們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又過了一天,孩子們如約來到果樹旁,今天的景象可以說是喜憂參半,有的裝扮方法成功了,有的裝扮方法又一次失敗了。
最后,孩子們通過實踐操作總結出:繩子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紙質類的材料是最不適合的;要用防水類的材料來裝飾樹洞。有了這些發現,接下來的裝飾便非常順利了。
“我們給樹洞換個顏色是不是會更棒?”在一次觀察活動時,晨晨一邊盯著樹洞一邊說道。晨晨的話引發了孩子們新一輪的操作。
說干說干,因為有了之前裝飾井蓋的經驗,孩子們很快就進行了分組分工,選擇了活動對象,畫下一張張設計圖紙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動工啦!
經過孩子們的努力,一個個煥然一新的樹洞出現在了我們眼前:有的樹洞變成了彩虹的顏色,有的樹洞變成了青蛙的大嘴巴,有的樹洞里藏著一座城堡……就這樣,樹洞變得更美、更有魅力了。
一次次嘗試、一點點失敗并沒有“打垮”孩子們,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用眼睛看到的、腦袋想到的方法裝飾了樹洞。作為教師,我們要如《指南》在科學領域目標2中提到的“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法”的要求去做;同時還要“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追隨幼兒的興趣,做好幼兒的“后勤保障”,鼓勵并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
通過此次活動,孩子們不僅知道了哪些材料適合戶外使用以及固定物品的多種方法,而且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并在探究的過程中更深層次地認識了周圍的事物和現象。


我們的活動因為《樹洞講故事》這本繪本走向了另一段心靈旅程!這個繪本故事講述了一只小老鼠因為膽小而不敢在小伙伴們面前講故事,自己偷偷躲在樹洞里練習,最后小老鼠獲得了自信,在小伙伴們面前大膽講述了故事。
于是樹洞變成了孩子們訴說心事的對象——當孩子們有了高興或者難過的事情,都愿意對著樹洞說一說。樹洞似乎也有著它的魔力,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成為了孩子們最忠實的的伙伴。
《指南》指出:“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倍鴺涠凑秊楹⒆觽儎撛O了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讓孩子想說、敢說、喜歡說,并清楚地進行表達。同時,樹洞成了孩子們秘密的守護者和最好的傾聽者,對著樹洞,孩子們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秘密、表達自己的情緒——作為教師,我們要利用一切資源去守護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有的時候,我們認為的終點可能是孩子的另一個起點。當我們認為孩子和樹洞的活動將要告一段落時,他們和樹洞的心靈之旅又開始了。作為教師,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活動,讓孩子勇于嘗試新鮮的事物,并提供寬松自由的氛圍讓孩子大膽體驗。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提高了觀察、探究、操作等能力,還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樹洞的秘密不僅是大樹的秘密,更是孩子們最珍貴的童年回憶。在小小的樹洞里,孩子們有了科學的探究、有了藝術的創作、有了情緒的宣泄、有了語言的表達,這不正符合《指南》所提出的“關注幼兒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嗎?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來源于生活。本次活動原本是一次常規的觀察活動,而因為樹洞這一意外發現,孩子們展開了猜測、討論、探究、實施等一系列的實踐操作。這樣隨機生成的活動更生動、更有趣、更貼近幼兒、更具有教育價值——沒有刻意的預設,沒有奪目的過程,孩子們在這樣樸實、自然、真實的活動中更能體現《指南》精神,詮釋游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