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實驗幼兒園 曹春云
美術活動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美術活動賦予了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創造能力的機會。
一次繪畫活動中,老師讓小朋友在“糖葫蘆架上”畫幾串糖葫蘆。朗朗抓著蠟筆,看看畫紙,又看看旁邊的伙伴,過了許久才開始動筆。他畫了個大大的“圓”,又扁又長,可能因為不好看,急忙用手擦了擦,最后索性用筆涂掉了。老師問:“你的糖葫蘆呢?為什么遮起來了?”朗朗說:“我不想畫糖葫蘆。”“為什么呀?是不是有點難?”朗朗回答:“我畫不圓。”這時老師拿來顏料和瓶蓋,說:“朗朗,你試試這個,蘸一蘸,按一按。”朗朗在老師的指導下畫好了一串糖葫蘆。一旁的小魚說:“哇!真好看!”旁邊的伙伴們都被朗朗的畫吸引了,這時朗朗開心地露出了笑容,繼續畫起來。
案例分析
小班幼兒想象力豐富,但是年齡小也易受表現技能的影響,如果教師提供的材料單一,就會使其慢慢對美術活動失去興趣。朗朗與同班孩子相比年齡要小,所以還不能很好地畫出一個圓。“我不想畫糖葫蘆”最直接的原因是有點偏難。小班幼兒有畏難心理,所以就導致了郎朗“不想畫”。后來老師找來了廢舊材料,圓圓的瓶蓋和顏料的完美結合讓朗朗邊蘸邊按,沉浸在繪畫的快樂中,此時的繪畫對他來說就是邊畫邊玩、邊畫邊想象的游戲。





材料是美術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的中介和橋梁。陶行知說過:“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廢舊材料的有效運用可以調動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和創作興趣,有效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從而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及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尋找和收集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指導幼兒對材料進行分類、整合、改造以及再創造。在一系列美術創意活動中,我們注重運用自然生態的、回歸生活的環保材料,和幼兒一起探究、一起游戲。


樹枝、石頭、蔬菜都是自然材料,是孩子認識和熟悉的,但實際上孩子們又很少有機會玩這些材料,因而孩子們有強烈的游戲欲望。我們和孩子把撿到的樹枝插在花瓶或紙管里,用彩泥搓一搓、捏一捏,粘在枝丫上,紅色的果子、綠色的葉子栩栩如生;用幾塊石頭在不同顏料里洗個澡,放進盒子里滾一滾,一幅色彩絢麗的抽象畫誕生了;青菜根、藕片、秋葵、青椒在顏料里蘸一蘸,往紙上一壓,一朵朵花美麗極了。
巧妙地把自然材料運用于美術活動中,能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需求,特別是造型能力弱的孩子更容易從這類游戲中獲得成功感。幼兒也許缺乏足夠的表現技能,但從來不缺乏想象力,老師提供的這些材料能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把他們心里對世界的感知和對美的感受釋放出來,同時積累使用多種材料的經驗和能力。
繪畫是有趣的,而玩玩具車也是有趣的事情,如果我們能把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就能創造出美妙的藝術品來。我們把孩子們不玩的舊玩具收集起來,比如廢舊玩具汽車、玻璃珠、刺猬球、溜溜球、乒乓球等融合到繪畫中,來強化孩子們對游戲的熱愛。
孩子們使用繪畫工具通常要經歷三個階段:擺弄玩耍——探索使用——創意表達。擺弄玩耍、探索使用是孩子們學會使用工具、把玩具變工具的過程,比如幼兒選擇不同的玩具車并搭配不同的顏料,讓玩具車“開”過顏料,在白紙上留下了五彩繽紛的車輪印;給刺猬球粘上彩泥,變身為小刺猬馱果子;給廢舊玩具涂上自己喜歡的顏料,煥然一新……
單一的材料投放和使用會限制孩子們的創造思維,只有投放多種材料才能彌補孩子們表現力的不足,讓孩子們在不斷玩耍和操作中體會、延續創造的快樂,強化孩子們對創造性游戲的熱愛。
廢舊家居物品(紙杯、肥皂頭、毛線、包裝泡沫、牙膏盒、皮筋等)有不同的形態特征,教師可以根據材料不同的“個性”,并結合小班創意美術活動的實際需要進行整合。例如:在煙花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幼兒收集來的紙杯,先用剪刀把紙杯剪成一朵“花”,再用自己喜歡的顏料蘸一蘸,印在黑色的卡紙上,一朵朵煙花綻放在夜空中。
班上洗手剩下的肥皂頭也派上了用場,泡一泡、攪一攪,然后再加些顏料,神奇的泡泡水就做好了,在紙上吹一吹、玩一玩,一朵朵漂亮的泡泡“花”就誕生了。
小班美術活動本身就屬于一種游戲活動,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創作活動,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借助于身邊的廢舊家居材料巧妙地玩一玩,感受創意美術帶來的樂趣。
創意美術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和活動模式,活動形式伴隨材料而千變萬化。在活動中我們借助廢舊材料,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創造,在不斷實踐中樹立良好的廢物利用的環保理念,讓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從而提高幼兒的創造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