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受遺傳因素、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多因素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逐年遞增。該疾病起病急、病情兇險,為了保障預后心功能恢復,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尤為重要[1]。其中,PCI 術即為目前臨床應用率較高的治療方式。該治療方式能夠使抗栓治療效果增強,使缺血情況緩解,并預防支架內急性血栓的生成。但經臨床研究發現[2,3],如抗栓治療不當會導致出血風險增加。故為了降低出血風險,現通過抗血小板用藥起到防治作用。而替羅非班是目前臨床首選的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對血小板的聚集有較強的抑制效果,并已為臨床在治療該疾病中的配合應用藥物之一[4]。但目前,對該藥物的給藥量尚存在一定爭議。本文旨在分析何種用藥量能在保障治療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治療效果。特對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PCI 術治療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5~80 歲,平均年齡(62.01±6.00)歲;非前壁梗死10例,前壁梗死32例;合并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高血壓分別為20、10、15例;平均血管再通時間(4.19±0.34)h。試驗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45~81 歲,平均年齡(62.10±6.30)歲;非前壁梗死11例,前壁梗死31例;合并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高血壓分別為21、11、14例;平均血管再通時間(4.18±0.3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5]:①患病至入院時間≤12 h,并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綜合診斷符合該疾病的診斷標準;②冠狀動脈造影提示符合PCI 術治療標準。排除標準[6]:①對本研究涉及用藥過敏者;②伴有意識或精神障礙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④合并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其他疾病者;⑤合并腫瘤、出血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⑥合并其他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者。醫院倫理委員會以及患者均對本研究涉及內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PCI 術治療,并配合硫酸氫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常規用藥,接受血壓、心率等檢查。對照組在術中給予10 μg/kg 濃度、0.075 μg/(kg·min)劑量的替羅非班(沈陽新馬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204)持續靜脈泵注,給藥時間為 1 d。試驗組在術中給予10 μg/kg 濃度、0.15 μg/(kg·min)劑量的替羅非班持續靜脈泵注,給藥時間為 1 d。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血管狀態進行密切監測,觀察是否有出血傾向,一旦有,則及時停止給藥,并給予抗凝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LVEDD、LVEF)改善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心血管不良事件(急性心力衰竭、心絞痛發作、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發生率。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TIMI 血流分級[7],3 級為灌注效果最佳,遠端血管能夠被造影劑完全、快速的充盈;2 級為部分灌注,遠端血管能夠被造影劑完全充盈,但耗時較長;1 級為無灌注但有滲透,遠端血管未能被造影劑充盈,血管部分閉塞;0 級為遠端無血流,無灌注。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LVEDD及LVEF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LVEDD 短于對照組,LVEF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對比()

表1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2.3 兩組TIMI 血流分級對比 對照組中TIMI 血流分級3 級21例(50.00%)、2 級13例(30.95%)、1 級5例(11.90%)、0 級3例(7.14%);試驗組中TIMI 血流分級3 級30例(71.43%)、2 級9例(21.43%)、1 級3例(7.14%)、0 級0例。試驗組TIMI 血流分級3 級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流分級2 級、1 級、0 級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為PCI 術,效果顯著。但如患者的冠狀動脈內含有豐富的血栓,則接受該治療方式后會導致遠端微循環栓塞以及血栓脫落發生的風險增加[8]。故對接受該治療方式治療的患者需配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療,以期對治療后亞急性、急性血栓以及無復流現象發生風險降低,使主要病灶部位的血管再灌注情況得以改善,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幾率減少。但經臨床研究發現[9,10],如果在給予過量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后,圍術期患者會發生較多的血小板降低、出血等不良事件。故為了提高抗栓效果,使出血等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得以降低,是目前臨床重點研究的方向。
替羅非班是目前臨床上首選的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其屬于非肽類小分子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具有較高的特異性以及選擇性,具備使內皮細胞功能提高、對斑塊穩定、對炎癥反應進行抑制的效果[11]。該藥物能夠通過甘氨酸、門冬氨酸、精氨酸序列將血小板GPⅡb/Ⅲa的交聯位點占據,對血漿因子或纖維蛋白原介導的血小板聚集起到競爭性抑制。該藥物半衰期僅為2 h,顯著短于其他藥物,故經注射給藥后能夠在短時間內發揮藥效。經研究得出,藥物注射至體內的5 min 后,抑制血小板率可高達96%,停止給藥3 h 后,血小板聚集率會很快恢復,最高可恢復至正常值的89%,且出血時間能夠完全恢復[12]。但由于該藥物具有會導致血小板減少以及出血等不良事件,故部分學者認為,增大給藥量會導致治療風險增加[13]。本研究表明,治療后,試驗組的LVEDD(50.98±4.23)mm 短于對照組的(58.01±4.88)mm,LVEF(58.41±3.28)%高于對照組的(53.00±3.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TIMI 血流分級3 級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流分級2 級、1 級、0 級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本研究結果可得出,全劑量替羅非班的應用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 術治療時配合應用全劑量替羅非班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