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偉
自然分娩是妊娠產婦自然終止妊娠的途徑,期間產婦由于對分娩知識認知不深,還會出現緊張等情緒,導致機體應激反應明顯。分娩引發的劇烈疼痛,還會導致產婦出現宮縮乏力風險,刺激產婦機體兒茶酚胺分泌,引發機體內環境紊亂[1]。硬膜外鎮痛是分娩鎮痛常用的麻醉方法,術中應用羅哌卡因及舒芬太尼是常規方案.目前,對于分娩鎮痛中舒芬太尼給藥濃度還存在一定的爭議[2,3]。手術中麻醉鎮痛的目的是保證產婦生命體征穩定,以較少的運動神經阻滯,維持產婦機體內環境,保證母嬰安全[4]。針對這一麻醉原則,本次研究為了提升分娩鎮痛的安全性,對不同濃度的舒芬太尼用量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1年2月于本院分娩的80例產婦,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30例)、B 組(25例)和C 組(25例)。A 組產婦年齡22~40 歲,平均年齡(28.0±4.1)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40.0±0.7 周);初產婦20例,經產婦10例。B 組產婦年齡20~38 歲,平均年齡(28.5±3.2)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40.5±1.2)周;初產婦13例,經產婦12例。C 組產婦年齡22~38 歲,平均年齡(29.0±3.1)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40.7±1.3)周;初產婦15例,經產婦10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產婦均為單胎妊娠;未見嚴重妊娠并發癥;產婦及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妊娠并發癥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肝腎、心臟功能異常者;合并麻醉禁忌癥者;精神病或不能順利完成研究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產婦入院后均完善檢查,確定符合自然分娩指征。均實施硬膜外麻醉輔助分娩鎮痛。入室后建立靜脈通路,并進行心電監護。實施鼻導管吸氧,氧流量維持在2 L/min,術中持續監測產婦心率、血壓及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定期監測胎心及宮腔壓力。于產婦宮口開至3~4 cm 時,協助其行左側臥位,以L2~3間隙為穿刺點,實施硬膜外穿刺,回抽穿刺針確定硬膜外導管位置合適后,以3 ml 的1%~1.5%的利多卡因(山東圣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986)注射,并觀察5 min,排除局部麻醉中毒反應或蛛網膜下腔阻滯后,確定麻醉平面。連接自控鎮痛泵,并以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256)及0.1%的羅哌卡因(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666)混合鎮痛。A 組舒芬太尼濃度為0.2 μg/ml,B 組為0.4 μg/ml,C 組為0.6 μg/ml。鎖定間隔時間為40~60 min。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產婦麻醉鎮痛指標(鎮痛起效時間、鎮痛維持時間及產后出血量)、麻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圍術期疼痛情況。產婦麻醉不良反應包括皮膚瘙癢、惡心嘔吐[5]。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產婦圍術期疼痛情況,主要對產婦麻醉前,宮口全開及分娩時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評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產婦麻醉鎮痛指標比較 B 組產婦鎮痛起效時間短于A 組,長于C 組,鎮痛維持時間短于A 組的,長于C 組,產后出血量均少于A 組和C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產婦麻醉鎮痛指標比較()

表1 三組產婦麻醉鎮痛指標比較()
注:與B 組比較,aP<0.05
2.2 三組產婦麻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 組有3例(10.0%)發生皮膚瘙癢,B 組有3例(12.0%),C 組有9例(36.0%),C組皮膚瘙癢發生率均高于A組和B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04、3.947,P=0.020、0.047<0.05);A 組有1例(3.3%)發生惡心嘔吐,B 組有1例(4.0%)惡心嘔吐,C 組有6例(24.0%),C 組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A 組和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244、4.153,P=0.022、0.042<0.05)。
2.3 三組產婦圍術期疼痛情況比較 麻醉前,三組產婦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宮口全開及分娩時,B 組VAS 評分均低于同期A 組,且高于C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產婦圍術期疼痛情況比較(,分)

表2 三組產婦圍術期疼痛情況比較(,分)
注:與B 組比較,aP<0.05
分娩鎮痛的麻醉需求,是對母嬰影響小,提升產婦的參與度,并不會對產婦的宮縮產生影響。如有必要,需要充分保證手術的需求及效果,保證分娩的安全性[7,8]。舒芬太尼是一種脂溶性較高的麻醉藥物,與羅哌卡因的親和力強,兩種藥物共同應用在分娩鎮痛當中,會發揮較強的鎮痛作用[8]。兩種藥物共同應用于分娩麻醉中,麻醉誘導起效快,且持續鎮痛時間長,臨床應用效果好[9,10]。羅哌卡因是一種常用的長效酰胺類鎮痛藥物,應用在手術麻醉鎮痛當中,可在低濃度維持下,發揮較好的神經阻滯作用,還不會對宮縮產生抑制作用,因此,非常適合應用在分娩鎮痛當中[11,12]。本次研究將羅哌卡因與不同濃度的舒芬太尼聯合應用在分娩鎮痛當中,研究結果顯示,B 組產婦鎮痛起效時間短于A 組,長于C 組,鎮痛維持時間短于A 組,長于C 組,產后出血量均少于A 組和C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麻醉鎮痛的效果上看,采用0.4 μg/ml 濃度的舒芬太尼與0.1%的羅哌卡因進行復合鎮痛可保證較好的麻醉誘導作用。而從鎮痛維持時間上看,也可充分滿足分娩鎮痛的需求,因而可保證產婦順利分娩,保證術中較好的鎮痛維持,避免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分娩順利進行,也能夠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風險。C 組皮膚瘙癢發生率均高于A 組和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 組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A 組和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舒芬太尼應用在分娩鎮痛中的安全性看,較低劑量的藥物維持,會導致術中鎮痛不完全,增加產婦術中應激反應發生率。而應用較高劑量的舒芬太尼,雖然鎮痛效果有所增加,但會引發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產婦舒適度及安全性下降。宮口全開及分娩時,B 組VAS 評分均低于同期A 組,且高于C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整體分娩鎮痛效果上看,0.4 μg/ml 的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進行術中鎮痛維持,能夠充分滿足分娩鎮痛需求,而加大劑量并不會增加鎮痛效果,降低劑量則會影響鎮痛作用,因此,該劑量的舒芬太尼鎮痛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分娩鎮痛中,羅哌卡因復合0.4 μg/ml的舒芬太尼為適宜,既可保證麻醉鎮痛效果,還可保證麻醉鎮痛時間、效果及安全性。引發的應激反應及不良事件較少,因而在分娩陣痛中的應用價值顯著,推廣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