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施偉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年,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發展當地產業。只有夯實了產業根基,讓鄉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發農民自身的內在動力和蓬勃活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為區域特色農產品上行提供了政策依據,同時為各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升級指明了政策方向,為區域特色農產品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寶應種植荷藕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唐代詩人儲嗣宗就在寶應寫下了《宿范水》名篇,寶應特有的荷藕品種——白蓮在《本草綱目》也有記載,被稱贊為“荷藕第一佳品”。寶應縣荷藕產區內的土壤質地良好,疏松肥沃;酸堿適宜(PH值5.5~7),土層深30至40厘米,保水力強;有機質含量達2.5%至4%左右,適栽種植面積達25萬畝。寶應縣基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等,培育的荷藕具有顏色雪白、香氣十足、淀粉量十分充足的優良品質。1950年,寶應開始逐步推廣開展荷藕種植。1998年,寶應縣被命名為“中國荷藕之鄉”,寶應荷藕開始享譽全國,寶應荷藕的種植面積可達25萬畝左右,年交易量50萬多噸。2004年7月,“寶應荷藕”成功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2011年,該品牌位列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2017年“寶應荷藕”品牌價值為21.09億元;2018年荷藕產加銷休閑觀光全產業鏈營業收入45.6億元。2020年,寶應荷藕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第三批)。
寶應荷藕中,以“美人紅”、“大紫紅”、“小暗紅”(小雁紅)等最為出名,是寶應特有的三大品種。以寶應縣荷仙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品牌逐漸成長起來,荷仙、欣蓮欣、花仙子等一批品牌響譽全國。寶應荷藕成功在一眾農產品中脫穎而出,化身寶應標志性美食,為當地帶來不容小覷的經濟效益。寶應荷藕以其“藕香色白、個大孔寬、粉足生淀”的特色,深得大眾喜愛。種植荷藕已成為寶應當地廣大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寶應目前所轄的14個鄉鎮之中,有10個鄉鎮實現了萬畝以上荷藕種植規模,39個村達到了千畝以上。荷藕造福了寶應百姓,社會方面、經濟方面和生態方面都能體現優勢,加速了寶應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寶應荷藕產業加速發展,規模優勢開始凸現,荷藕也成為寶應縣的支柱產業,基本形成全年供應荷藕的產地。當地農民們收入穩定增長,寶應荷藕產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根基牢靠,激發了當地農民們的內在動力和蓬勃活力,已經讓寶應縣具有“造血”功能。寶應縣做強區域特色農產品,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建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當地研究員在荷藕進行調查研究后,從種子選擇、藕田選擇、整地與施基肥、定值、田間管理到采收對種植農戶進行了詳細的培訓,進一步促進寶應荷藕高產栽培產業發展。雖掌握種植技術,但由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市場價格波動劇烈等原因,荷藕收益并不穩定,為增加收入,套養技術應運而生,荷藕套養泥、荷藕套養龍蝦、魚藕混養、大棚池+魚+瓜菜等都能提高綜合效益,其中荷藕——小龍蝦高效種養模式在寶應縣中楊鎮示范推廣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經濟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提高,新型荷藕加工產品不斷涌現,荷葉茶、荷汁、荷藕面條、荷塘三寶、鮮切荷藕已經進入市場,“荷仙”牌藕汁飲料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荷藕產業整體經濟效益良好,加工產業在延長荷藕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寶應縣成功通過發展荷藕產業實現農民穩定增收,我們看到了做強特色農產品,帶動鄉村振興的巨大成效。但是,隨著寶應荷藕產業的發展,一些瓶頸問題開始凸顯,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必須要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另外,中青年勞動力和技術性人才短缺,也制約著寶應荷藕產業的升級發展。
(1)科學生產標準實施困難
目前,寶應荷藕當前在實際生產種植時不具備行業公認的的規范化操作技術規程。種植農戶僅憑自有種植經驗進行播種、施肥等操作,操作流程不精準規范會影響荷藕的采收數量和品質,進而降低荷藕種植的經濟效益。如在給荷藕施肥時,種植農戶沒有清晰認識到不同品種荷藕的施肥時間、施肥量和施肥種類的具體差異之處,只能依靠往年經驗結合當前實際情況進行施肥,一旦判斷失誤就會影響荷藕正常生長,造成荷藕產量降低、品質大打折扣,最終拉低農戶經濟收入。
此外,當前種植荷藕的生態環境和天氣變化,都會影響施肥時間和施肥量,因此農戶依據的施肥機制應該是動態的,應隨著影響因素的改變而調整施肥時間、施肥量、施肥種類,還要判斷荷藕的長勢及時追加肥料,整個種植過程的操作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種植流程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一定的調整,因此,科學的規范化生產具有更高的要求與挑戰。
(2)精深加工環節發展薄弱
目前,寶應荷藕產品以初級加工、鮮藕直銷為主,缺乏中高端生產加工產品研發,荷藕產業集聚效應尚未明顯體現。一是由于國內市場荷藕中高端加工產品培育程度不足,消費需求不明顯;二是寶應當地尚未培育具備先進保鮮技術、精深加工研發能力較強、產業結構布局合理的荷藕深加工龍頭企業,未能有效帶動中小加工企業、生產合作社、種植戶等可持續發展。
寶應全縣現有包裝企業62家,但其功能僅限于從事荷藕分選、包裝等初級處理,對荷藕規模化深加工企業僅有5家,無法滿足產品增值的需求。深加工企業數量不足,在荷藕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時,殘次產品進入市場,形成眾說紛紜的售后評價,影響了寶應荷藕市場聲譽;在荷藕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時,大量荷藕爛在田里,給農戶造成嚴重損失。
(3)種植管理成本持續攀升
荷藕產業作為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荷藕產業成本高、利潤低,非常辛苦,年輕人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意種植荷藕,以致荷藕的采挖面臨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的問題。當前荷藕種植采摘等環節機械化程度不高,且難以適用于實際生產過程中,因此,絕大多數仍采用人工栽種、管理和采摘,生產效益較低。
荷藕產業要實現科學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市場化經營,需要大量的技術性人才。相較于城市環境,鄉村提供的物質生活條件及薪酬水平都難以招募到高技術人才,引發鄉村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的現象,也制約寶應荷藕產業進一步發展。
農產品品質是荷藕產業集群競爭與發展的優勢所在,是荷藕加工產品綜合價值體現,可為寶應荷藕產業拓寬提供品質保證。寶應荷藕品質優良,地區大面積果園全部采用科學、綠色生態的種養循環模式,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式,逐步開展荷藕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在改良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優化無公害栽培、生物防控、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和留樹保鮮等先進適用技術,避免栽培管理引起的水源污染。寶應荷藕種植分散,可以跟農戶簽訂種植協議,實行訂單式管理。把各鄉鎮統一起來,可以根據各地土壤培育出不同的荷藕產品,按照相應的荷藕產品質量要求進行種植,包括澆水灌溉、殺蟲等統一標準,逐步推行精細化經營模式,提升農產品品質。
要發揮區域農業資源優勢和良好加工基礎,以特色農業區域種植、大量關聯農業加工企業及相關支持企業與服務機構等在一定空間上集聚,實現將區域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業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區域的分工與合作,優化荷藕的品類布局和上中下游產業布局。從育種、生產、分揀、包裝、儲存、運輸、加工到銷售,農產品產業鏈條要在技術上進行工序分解,促使垂直方向的勞動分工更加精細化,要形成一條專業化的完整荷藕產業鏈條。在發展荷藕產業集群過程中,要充分將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科學種植、規模生產、精深加工、營銷推廣等各環節納入一體化體系中,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的生產水平和工作效率,確保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的利益最大化。
推動荷藕產業外、內部上、中、下游各企業之間協同合作,使產業鏈能得以不斷拓寬延伸,進一步完善寶應荷藕全產業鏈建設。大力發展建設區域社區電商平臺,推行“種植基地+電商企業+城市終端配送”模式,真正實現“今天在水里,明天在路上,后天到餐桌上”鮮銷途徑。以振興寶應荷藕特色產業發展為共同利益將中小企業集聚成群,使其形成相對穩定的專業化分工、優勢資源互補和基礎設施共享的生態發展模式,從而吸引更多的荷藕相關企業開展合作,促進荷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寶應荷藕產業要延伸到相關行業的制造商(如機械設備企業),相關服務商(如包裝設計、物流運輸、電子商務等、技術培訓、行業中介等相關聯的企業,以及相應支撐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基礎設施提供部門,為寶應荷藕的發展提供外部支持。
加快培養專業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荷藕產業集群的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道路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技術積累和創新程度,政府應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加大推進荷仙食品集團等龍頭加工企業的產品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逐步提升寶應荷藕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通過構建產學研項目轉化平臺,吸引更多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與當地生產企業展開合作,共同研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鼓勵和支持科研技術人員深入荷藕產業培育、種植、管理、加工各個環節,與上、中、下游產業鏈的企業、合作社進行深度合作,政府和高校共同發起成立高校服務荷藕產業振興聯盟,充分發揮聯盟中各類高校的專業、人才優勢,在培育種苗、種植管理、精深加工、供應鏈管理、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等方面,為荷藕產業振興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高校及科研單位技術人員以新工藝、新產品等發明專利形式作為生產要素作價入股相關企業,讓更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通過技術驅動寶應荷藕產業升級改造,形成明顯的人才集聚效應。
培養新型高素質農民是實現荷藕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專業化經營的關鍵任務,這不僅要求農民深度了解荷藕科學化種植技術,還要求其具備一定的市場營銷和經營管理知識。因此,荷藕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關鍵還是依靠人才。高校組織師生成立鄉村振興服務團隊,入駐平臺為三農服務,是新時代青年在新形勢下運用新技術的“上山下鄉”。廣大青年學子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于鄉村產業振興。政府應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將已有的企業及機構的培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全市范圍內逐步建立新型農民培訓機構,倡導荷藕種植戶、合作社經營業者學習更多的市場營銷、生產種植等專業化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與此同時,政府機關的社會服務水平與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化發展應呈正相關,乘數效應也越突出。
本文以研究揚州市寶應縣“中國荷藕之鄉”——荷藕產業發展為典型案例,在實地調研和文本材料分析的基礎上,從產業集群發展理論的視角出發,對寶應荷藕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與不足之處進行細致、動態的分析探究,并從政府和高校兩個方面提供了對策建議,從而為其他地區立足地方特色資源,發展特色農業發現和提煉出鄉村振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充滿智慧、具有創新意義和時代精神的產業振興路徑,為推進鄉村的產業振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