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園,張儀華
(集美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由2016 年的69694 億元增至2020 年的80010 億元,除濱海旅游業以外,海洋產業快速穩健復蘇,規模持續擴大,產業增加值均實現逆勢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以及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2021 年3 月“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從戰略高度對海洋事業發展做出重要部署,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2015 年國家海洋局把“海峽西岸”作為中國五大海洋文化圈之一進行規劃。中國首部地方性海洋題材的紀錄片《海上福建》充分展現了“海上福建”的資源稟賦與特色鮮明的文化底蘊。《中國海洋文化福建卷》 把福建傳統造船與航海技術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稱福建人為“中國最具海洋個性的族群”,夸贊福建海商是“沒有帝國”的海洋商人[1]。福建海洋文化在中國海洋文化史上具有頂尖的地位。福建省“十三五”期間也提出福建省應加快推進海洋文化產業、濱海旅游業、海洋體育休閑業以及涉海金融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洋建設,不斷提升海洋經濟的競爭力。2021 年“海上福建”行動方案更是把海洋文化產業提升成為“朝陽產業”。在此背景下,文章試圖通過探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海洋經濟發展對海洋文化產業的影響、海洋文化產業對海洋經濟增長各有多大影響程度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這些問題的解答有助于為政府部門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美國經濟學家Gerald J.Mangon(1982)在《美國海洋政策》中首次提出“海洋經濟”這一概念。Charles S Colgan(2003)認為“海洋經濟是將海洋資源作為一種投入的經濟活動”[2]。美國學者Judith Kildow(2014)認為“海洋經濟是指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而這些產品和服務的部分價值是由海洋或其資源決定的”,并通過對美國海岸經濟、進出口貿易額、旅游業貿易額等海洋產業的研究,剖析了美國海洋經濟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的對策建議。Yety Rochwulaningsih(2019)通過列舉歷史上印度尼西亞通過海洋文化傳播以及海上貿易帶動海洋經濟飛速發展的實例,認為印度尼西亞政府應當重建海洋文化,并制定綜合性的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以體現突出海洋特色[3]。Winther(2020)等學者從生態系統角度,提出利用IOM方法以整合和平衡不同的海洋用途,整體優化海洋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4]。Lubchenco(2020)等學者從氣候變化、海洋捕撈及生物多樣性三個角度出發,提出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五大對策[5]。中國在20 世紀80 年代開始對海洋經濟進行研究,雖然與國外相比遲了很多,但是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國內學者對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方面也進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大量研究。葉冬娜、葉向東(2010)等對福建省自古以來的海洋文化與經濟建設進行分析,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與海洋文化傳統優勢相結合的優化組合模式[6]。劉堃(2011)剖析了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內在聯系,指出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是推動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共同發展最有效率的路徑,并對發展中國海洋文化產業提出了建議[7]。趙宗金(2013)對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分析,得出基于民族文化傳統構建的現代海洋意識是海洋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的結論[8]。殷航(2018)對北部灣城市群的旅游主題文化進行設計,并提出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的構建策略[9]。狄乾斌(2020)提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海洋經濟進入轉型和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目標與追求[10]。孫久文(2021)通過對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以及發展規模的國際化比較,對海洋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和區域發展分析,提出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11]。
綜合以上文獻研究可知,作為結合海洋經濟和文化的新型產業,海洋文化產業有著令人期待的發展前景。現有文獻都肯定了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能夠彼此影響,而且大多數學者都是以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作為維度進行分析,但鮮有文獻將視角聚焦在海洋文化產業,尤其缺乏對海洋文化產業和海洋經濟之間的內在關聯的實證分析。鑒于此,文章吸取前人的經驗,旨在深入分析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文化產業發展間的長期動態均衡關系,通過變量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以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檢驗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經濟發展之間的內生互動關系。
為了客觀和全面地衡量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充分考慮福建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從涉海行業發展水平、出口外貿發展水平、基礎建設發展水平三個維度來描述海洋經濟的發展狀況,選擇海洋生產總值GOP 代表涉海行業發展水平,進出口總額MEV 代表進出口外貿發展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總額FAI 代表基礎建設發展水平。從海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就業水平、人民精神文化水平三個維度來刻畫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 代表海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代表海洋地區人民就業水平,圖書出版總印數BP 代表海洋地區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綜上,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指標變量具體描述如表1 所示。

表1 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指標變量的定義表
所有指標的數據均來自《福建統計年鑒》 《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和《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等,詳細的原始數據如表2 所示。

表2 原始數據表
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檢驗可用于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如果不平穩,需要用差分的方式消除單位根,使時間序列達到同階單整,進而繼續后面的各項檢驗。采用單位根檢驗ADF 法對海洋生產總值GOP、進出口總額MEV、固定投資總額FAI、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圖書出版總印數BP 進行單位根檢驗,具體檢驗結果如表3 所示。
由表3 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海洋生產總值GOP、進出口總額MEV、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圖書出版總印數BP 的原始時間序列均不平穩,進行一階差分后,海洋生產總值GOP 和固定投資總額FAI 仍不平穩,其他變量皆平穩。繼續對海洋生產總值GOP 和固定投資總額FAI 進行二階差分后,除進出口總額MEV、固定投資總額FAI 之外的其他變量均為平穩狀態。此處考慮剔除進出口總額MEV、固定投資總額FAI,簡化用海洋生產總值GOP 代表海洋經濟發展水平。

表3 ADF 單位根檢驗結果
將海洋生產總值GOP 作為解釋變量,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圖書出版總印數BP 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殘差序列方程及協整檢驗結果如表4 和表5 所示。

表4 殘差序列方程
由表5 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與圖書出版總印數BP 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海洋生產總值GOP 與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和圖書出版總印數BP 之間存在長期相關關系,可以繼續格蘭杰因果檢驗,進一步探究這些內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表5 協整檢驗表
格蘭杰因果檢驗前要先檢驗VAR 模型是否平穩,以避免出現虛假回歸。

從上述公式可以判斷x 與y 在格蘭杰因果檢驗中的關系。
在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前要先進行VAR 建模,VAR 模型的建模數據如表6 所示。

表6 VAR 模型建模數據表
由表7 可以確定VAR 選擇4 階滯后階數。將格蘭杰因果檢驗的顯著性水平設置為10%,當格蘭杰因果檢驗的P 值小于顯著性水平時,證明該解釋變量是該被解釋變量的格蘭杰因數,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如表8 和表9 所示。

表7 滯后階數表
由表8 和表9 可以發現,第一,當被解釋變量為海洋生產總值GOP 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 是海洋生產總值GOP 的格蘭杰原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和圖書出版總印數BP 不是海洋生產總值GOP 的格蘭杰原因。第二,當被解釋變量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 時,海洋生產總值GOP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 的格蘭杰原因。第三,當被解釋變量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時,海洋生產總值GOP 也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的格蘭杰原因。第四,當被解釋變量為圖書出版總印數BP 時,海洋生產總值GOP 是圖書出版總印數BP 的格蘭杰原因。綜上所述,海洋經濟發展水平是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但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不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

表8 格蘭杰因果檢驗表

表9 格蘭杰因果檢驗匯總說明表
只有平穩的VAR 模型,脈沖響應才是收斂的,分析才具有經濟意義,所以要對建立的VAR 模型進行平穩性檢測。特征多項式的值決定VAR 模型平穩性。
由于模型的滯后長度為2 且有4 個內生變量,所以,本模型的單位根有2×4 個單位根,如圖1 所示,8 個單位根的模型都小于1,因此,所建立的VAR 模型是穩定的。

圖1 VAR 模型進行穩定性分析
基于上文中建立的VAR 模型,將刻畫海洋生產總值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和圖書出版總印數之間的脈沖響應函數,以進一步分析四者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結果如圖2 至圖7 所示。
由圖2 可以看出,對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擾動,海洋生產總值沒有馬上做出響應,第1~4 期產生持續的負影響,直至第5 期時回到正值,并出現了第一次峰值,到第6 期GOP 脈沖響應轉變為負值,一直持續到第10 期,中途雖然有回升,但總體處于負值的范圍。以上說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 對海洋生產總值GOP的影響不穩定、變動大、正影響少。

圖2 海洋生產總值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脈沖響應圖
由圖3 可以看出,當給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一個標準差沖擊后,最初海洋生產總值GOP 對此響應并不明顯,第1~5期為微弱的正影響,并在第8 期下降到0 后,產生持續的負影響,直至第10 期有上升為微弱的正影響,說明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對海洋生產總值GOP 有長期較小的影響。

圖3 海洋生產總值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的脈沖響應圖
由圖4 可以看出,給圖書出版總印數BP 一個標準差沖擊后,脈沖響應值從0 開始緩慢向下,在第三期時達到負值,一直到第十期雖然有回升跡象,但是總體處于負值。說明在一個標準差沖擊的情況下,在十期的時間維度里,圖書出版總印數BP 對海洋生產總值促進作用不明顯。

圖4 海洋生產總值對圖書出版總印數的脈沖響應圖
由圖5 可以看出,給海洋生產總值GOP 一個標準差沖擊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 第1 期至第6 期在0 附近上下波動,第7 期之后下降到0 以下,產生負影響,第8 期之后在0 附近波動,保持波動狀態,說明海洋生產總值GOP 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UPDI 的影響不穩定、變動較大、正影響較少。

圖5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對海洋生產總值的脈沖響應圖
由圖6 可以看出,給海洋生產總值GOP 一個標準差沖擊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從第1 期開始做出反應,初始值為正值,在第3 期發生轉折下降至0,于第5 期上升至正值,之后呈波浪線走勢。說明海洋生產總值GOP 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TIE 既有促進作用又有制約作用。

圖6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對海洋生產總值的脈沖響應圖

圖7 圖書出版總印數對海洋生產總值的脈沖響應圖
由圖7 可以看出,給海洋生產總值GOP 一個標準差沖擊時,圖書出版總印數BP 從第1 期開始做出反應,逐漸平緩地上升,到第4 期達到最大值,緩慢下降至第7 期出現負值,但很快又回升到正值,第8 期之后幾乎沒有波動。說明海洋生產總值GOP 對圖書出版總印數BP 有著長期穩定的促進作用。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可知,脈沖響應函數檢驗了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就業水平、精神文化水平之間出現標準差大小沖擊時互相影響的正負性以及產生影響時間持續情況,總體來看,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對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
構建基于“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當前重大戰略部署。福建省具備豐富、深厚的海洋文化資源和底蘊,如何提升海洋文化在海洋經濟增長中的拉動力量,既是福建省響應和融入國家戰略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人民高質文化訴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以福建省為研究對象,構建以反映海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就業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海洋文化發展指標體系,將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產業產生的外在影響作為衡量其融合發展的指標變量,將其產生的內在變化視為測評兩者融合層次的指標,以此構建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產業動態演化水平的測評理論模型,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等對海洋經濟增長與文化產業發展的互動關聯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表現為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海洋經濟發展水平與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有著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作用關系。
與“海上福建”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相比,當前福建海洋文化的發展還不夠充分,潛力也還未得到充分挖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導向下,根據福建省省情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演進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政府部門要切實執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構建一個以綠色環保、低碳循環為特色且競爭優勢強、產業特征鮮明的科學的海洋產業體系。積極響應“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的精神,以發展海洋漁業、海洋新型產業、海洋現代服務業為主,注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在發展漁業時注重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新型方式如推動深水網箱生態養殖基地的建設。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相對較大且易與其他產業科學結合拓展創新領域的產業發展,比如可以將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捕撈業進行結合形成海洋牧場、海釣等旅游文化,這種多產業融合的方式有利于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引領海洋文化建設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尤其是對福建省軟實力建設的海洋文化重點領域進行評估,引導開辟海洋文化創新領域,從而找出助推福建省海洋經濟軟實力建設的有效途徑。
海洋文化既是福建省建設海絲核心區實踐之源,也是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合作共贏的根基和保障。福建省海洋文化產業具有悠久的積淀和獨具特色的元素,如造船文化、船政文化、濱海建筑文化和科技文化等,尤其是在海峽兩岸之間的海洋民俗、海神信仰及同祖同宗等文化歷史內涵。利用福建省的對臺優勢對兩地的海洋產業進行合理化規劃,避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重復性建設以及兩地的惡性競爭,既要促進兩地的經濟發展又要推動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對海洋文化和陸域文化進行合理規劃布局,以促進陸域與海域的和諧發展互相支撐,對二者進行合理的協調和融合。進一步探索福建海洋文化所隱藏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強海洋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促進福建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
為防止生態環境被破壞,必須樹立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理念,避免過度開發。為實現海洋經濟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從源頭杜絕污染,保持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是第一要務。首先,加強海洋知識以及海洋保護的宣傳,引導企業、公民和環保機構積極參與海洋環保互動,而且相關機構必須恪守職責,加大執法力度,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絕不姑息,從根源處杜絕污染。其次,應加快構筑藍色生態屏障,優先對稀缺資源進行保護。政府應系統地制定海洋保護政策,加強海洋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成立海洋文化考古研究隊伍,嚴格規范海洋紀念館、海洋文化公園、海洋文化雕塑、海洋文化旅游節等各種項目的運行和活動。為了進一步保護海洋文化遺產和加快海洋文化項目科研,還必須加強福建海洋文化的人才隊伍建設[12]。借助福建省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推動高校構建產學研政一體化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批具“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研究領域的專門人才,定期開展福建海洋文化教育培訓,加快建立海洋文化職業教育體系以適應海洋經濟發展需求。支持涉海大專院校與海洋高技術企業共建海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實習見習基地,并制定有針對性的,科學完整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從而保障海洋文化宣傳、開發、創新與傳承。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實時信息傳輸、大數據、云計算、知識挖掘等高新技術,積極培育海洋文化創意產業,拓展提升海洋服務業,不斷優化海洋經濟發展布局,挖掘極具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構建海洋文化體驗與海洋文化創意產品,如游戲、影視、旅游源數據庫等;互聯網營銷時代,游戲化思維大熱,應大力進行旅游目的地營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VR 虛擬實境等高新技術,結合傳統文化,歷史古跡、文化名城等,加大宣傳、營銷力度;福建省的海洋文化公共服務體系還相對不太成熟,應改變原有的單一海洋服務行業結構,吸引具有引領性示范等服務行業進入海洋產業區域,不斷完善海洋旅游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形成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咨詢、物流配送、數據共享、員工培訓等服務型企業為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海洋服務平臺對集群內產業的有效支持。搭建福建與海絲沿線國家海洋文化交流平臺,逐步提升福建省海洋文化在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全世界的影響[13]。
文章通過對福建省近年來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梳理,明確了不斷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政策方針,尤其是海洋文化的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以福建省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的相關指標,構建模型加以實證,探索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文化建設的內在聯系,呈現了在福建海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海洋文化建設的不足,但也由于指標數據選取或模型選擇的不足,并未對海洋文化建設中具體的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和論證,也未能針對各個區域性的海洋文化建設提出具體的建設方案,這也是文章研究的不足之處,未來希望繼續深入剖析福建省各地區海洋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如海洋公園,海洋休閑牧場,海上娛樂體驗項目、海洋文化宣傳等,從而提出有針對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