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成, 唐 玲, 周紅悅
(1.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放射科, 北京, 100029;2.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護理部, 北京, 100078)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系統性骨病,功能減退、飲食不健康、內分泌變化、吸煙或長期服藥等均可導致鈣元素大量流失,進而引發疾?。?]。絕經后女性是骨質疏松癥高發人群,占骨質疏松癥患者的30%[2]。疼痛是骨質疏松癥常見癥狀,患者以腰背疼痛最為多見,疼痛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肌肉痙攣。骨質疏松癥可引起駝背,身長縮短,若負荷量大容易壓縮變形,呼吸功能和睡眠質量均會受到影響。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易引發骨折,從而導致期生活質量嚴重下降[3]。近年來,中醫護理的優勢被廣大患者及家屬所認可。本文從中醫角度分析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總結中醫食療、運動指導和情志護理等措施在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中的應用現狀,旨在為促進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緩解疾病癥狀提供參考。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中醫護理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被廣泛用于骨質疏松癥治療與預防。臨床常用的護理技術包括針灸、按摩、拔罐、中藥熏蒸以及保健操等[4]。中醫護理的優勢雖然顯著,但現階段臨床中,與西醫護理干預成熟體系相比,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5]。中醫護理開展過程中,規范化護理指導相對較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缺乏循證依據,無法保證中醫護理的有序開展。另外,部分臨床護理人員,對中醫護理知識了解不夠充分,缺乏患者的信任,從而導致臨床實踐中針對疾病治療或護理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中醫護理對于技術的要求相對較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水平層次不齊,使得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中醫護理質量得不到保障[7]。
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癥分為腎虛證、脾虛證、瘀滯阻絡證、肝腎陰虛證和脾腎陽虛證、風邪偏盛型和寒濕侵襲等幾種類型[8]。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中醫護理應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實際病癥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方能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9]。有關研究[10]顯示,給予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護理,能夠顯著改善病癥,在提高患者療效和滿意度方面發揮較強的輔助作用。中醫護理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治療周期,在促進患者康復進程方面發揮較大的意義[11]。總結臨床實踐發現,中醫護理在預防和改善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疾病癥狀中,效果顯著,且中醫護理具有費用低、使用范圍廣泛等優勢,備受廣大患者及其家屬所認可[12]。
高姍等[13]在研究中表示,適當的進行運動,能夠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運動能夠預防骨質疏松癥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運動過程中,肌肉處于活動的狀態,會刺激骨組織,使其變得更加強壯。另外,適量的運動,能夠提升機體的反應能力,同時還可改善機體的平衡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跌倒的發生風險[14]。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改善骨密度,降低骨質疏松癥發生風險,同時改善疾病癥狀。臨床常見運動方式有打太極拳、慢跑、散步等,均可達到鍛煉的目的[15]。老年患者的運動干預要遵循循序漸進,活動量應以由少至多,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過度運動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16]。長期臥床患者的骨質疏松癥風險較大,日常護理中,可給予四肢被動活動,如腿部關節、踝關節、肱四頭肌等[17],通過被動活動的方式,刺激骨細胞活動,增強骨質,預防骨質疏松癥及肌肉萎縮的發生。
中醫認為,五味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系,日常若膳食失衡,長此以往會損傷內在,從而引發疾病。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與腎虛、鈣流失有關,可以通過食補的方式來改善[18]。老年患者日常應保持膳食均衡,做到科學搭配[19]。日常多食用含鈣高的食物,如牛奶、大骨湯、堅果等。另外,日常飲食還需要做到粗細搭配均衡,預防便秘以及其他疾病的發生[20]。中醫食療是基于辨證和患者實際情況來調節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飲食,如指導其在飲食中增加鹿肉、動物肝腎、鱉甲、雞、鴨肉類等[21]。肝腎陰虛型患者飲食應以補養肝腎、滋陰清熱為主要原則[22],日常飲食中應多進食高營養物質,如牛奶、雞蛋、骨頭湯、等,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3]。脾腎陽虛型患者飲食應以溫補脾腎、強壯筋骨為主要原則,日常飲食中可指導患者可適當增加枸杞子、核桃仁、羊肉、鹿肉、海蝦等食物以及丹參、黃芪等補腎益氣類藥物[24],也可服用藥膳,如羊腳杜仲湯、地黃蟲草燉老鴨等。氣血虧虛型患者,飲食可以補益氣血為主,飲食中增加精瘦肉、山藥、紅棗、桂圓、阿膠等補氣血食物[25]。中醫認為曬太陽也是較好的補鈣方式,尤其是絕經后的婦女。研究[26]顯示,每日曬太陽2 h,相當于補鈣600 mg。因此,對于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可每日保證曬太陽2 h以上,以此補充骨骼中的鈣質[27]。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病癥,治療周期較長,遷延難愈,病程中患者因疼痛及其他病癥影響,易出現活動障礙[28],進而產生嚴重的焦慮、煩悶以及心理負擔過重等不良情緒。患者情志消沉,消極對待治療,嚴重影響預后。中醫情志護理是基于中醫基礎理論,應用科學的護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緒狀態,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護理人員針對患者消極情緒,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為其耐心講解治療相關知識,在溝通過程中多給予患者鼓勵與安慰[29]。與此同時,與患者家屬建立聯系,鼓勵其多給予老人關心與支持,使其在患病期間能夠感受到來自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從而樹立良好的治療信心。
現階段,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骨質疏松癥發病人數逐年遞增。疼痛是骨質疏松癥患者首要癥狀,且發生骨折的風險較高,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骨質疏松癥病程長,遷延難愈,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各種不良心理。骨質疏松癥患者的中醫護理應從癥狀、證型、飲食、情志等多方面綜合開展,除常規干預,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以及心理狀態,給予運動指導、飲食指導以及心理疏導等干預措施。目前,中醫護理在骨質疏松癥中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各種機制及護理流程尚不完善,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需要不斷完善護理管理制度,提升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從而保證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能夠接受到科學的、高質量的中醫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