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華
我們應當努力從構成中華文明生命線的核心價值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出發,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解讀,而不是按照西方某種流行的價值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來對我們評頭論足,方才可以讓世界更清晰地了解中國。
西方用以解讀中國最為流行的價值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是幾百年來一直占據支配地位的所謂東方社會理論。近代歐洲特別崇尚財產私有制度的眾多學者,經常將個人本位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視為文明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標志與不竭動力。在他們眼中,包括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以及俄羅斯在內的所謂東方社會或亞細亞社會,因為長期保存了土地公有制度和專制主義政治制度,所以一直處于不開化、不文明的停滯落后狀態。其后,亞當·斯密、約翰·穆勒、詹姆士·穆勒、孟德斯鳩、黑格爾等人,又陸續將所謂東方社會或亞細亞社會的范圍擴大到中國,認定中國具有以上同樣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早先關于東方社會或亞細亞社會的論述,明顯受到這些先行觀點的很大影響。1853年6月2日,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就《莫臥兒帝國游記》一書寫道:“貝爾尼埃完全正確地看到,東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這甚至是了解東方天國的一把真正的鑰匙?!?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56頁。恩格斯6月6日的回信表示完全同意這一看法:“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確是了解整個東方的一把鑰匙。這是東方全部政治史和宗教史的基礎?!?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上,第260頁。隨即,馬克思在6月10日撰寫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專門討論了印度的村社制度,稱“這些田園風味的農村公社”,由于文明程度太低,不能產生自愿的聯合,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來干預,因此,它們“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并“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3-854頁。。后來,馬克思仍然強調:“沒有土地私有制的存在,這的確是了解全東方情形的關鍵。”(4)《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頁。
眾所周知,馬克思晚年在其《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等著述中,重新研究了人類原始社會與東方社會的歷史,尤其是俄國農村公社制度的歷史,提出了俄國農村公社可以依靠發展它的基礎即土地公有制,不經歷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的構想。恩格斯在1884年所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結合馬克思對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所做的摘錄和批語,綜合考察了包括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在內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過程,研究了階級對立、階級壓迫形成的具體過程,考察了國家如何逐漸蛻變為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用以剝削和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工具,反映了他們對所謂東方社會歷史與現狀所做的最新思考。
我們知道,馬克思一個非常重大的理論貢獻就是極具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經濟形態學說。他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頁。盡管馬克思本人在這里仍將亞細亞的生產方式作為一種獨特的生產方式列出,其后他又一再明確反對將他主要依據歐洲歷史發展所做出的這一概括隨意套用到世界其他地區,可是第三國際建立后,蘇聯一些領導人和一批學者將上述社會經濟形態依次演進的學說絕對化為不可移易的教條和公式,并簡單化地套用以詮釋中華文明、中國歷史。清末以來,在西學東漸浪潮中,歐洲學人關于東方社會的上述論點傳入中國。在相當一段時間中,深深影響于中國學界。近一個世紀來,學界廣為流行的做法,就是努力將亞當·斯密、約翰·穆勒、詹姆士·穆勒、孟德斯鳩、黑格爾關于東方社會的觀點同上述這一套公式、教條糅合在一起,構建出“亞細亞社會”“東方普遍的奴隸制”“土地國有封建制”“土地地主所有封建制”“封建專制主義”“封建社會長期停滯”等形形色色的理論,用以改寫中國的歷史,銓敘中國現實。
通觀這些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今不古、亦今亦古的種種立論,它們都不難從浩如煙海的各種歷史資料中找到許多佐證,但都缺乏對中華文明、中國歷史全局的、整體的、貫通的以及融通的把握,對幾千年來一直推動著中華文明、中國歷史發展的核心動能缺乏準確的、全面的了解。
以影響甚大的黑格爾而論,他看到了中華文明、中國歷史所獨具的整體性、穩定性、一貫性,但是他理解不了這種整體性、穩定性、一貫性因何而來。他說:“歷史必須從中華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它的原則又具有那一種實體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時又是最新的帝國。中國很早就已經進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狀;但是因為它客觀的存在和主觀運動之間仍然缺少一種對峙,所以無從發生任何變化,一種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代替了一種真正的歷史的東西?!?6)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第160-161頁。因此,他又斷言,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幾千年來,中國的任何一次革命都沒能使這個國家取得尺寸的進步。
同樣,黑格爾看到了中華文明、中國歷史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是宗教從來沒有像其他許多文明、許多國家那樣成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由神靈們所主宰的神圣的彼岸世界從來沒有成為人們所宗奉、所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而一直以實體的現實的人和人們此岸世界的現實生活為本位,黑格爾斷言,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中國人內在精神的黑暗,中國成為一片還沒有被人類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這里遠離理性、自由、心靈內在的宗教信仰、真正的藝術和科學,這里的人因此不能擺脫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狀態。
黑格爾還注意到,代表了實體性精神和個體直接統一的家庭,以及與此緊密相連的祖先崇拜和家族譜系,在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黑格爾稱,中國是一個徹底的、奇特的、最具東方性的東方國家,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于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在家庭之內,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的,乃是血統關系和天然義務。在國家之內,皇帝猶如嚴父,是整個國家的大家長,治理國家的一切部門。他認為,中國政府完全建立在家庭的倫理關系上。在中國,家庭的義務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各種義務都是由下而上,卻沒有從上往下的。在這種家長制的國家里,臣民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中國屬于幼年文化,人的精神無法獨立,更談不上自由,他們像孩子那樣一味服從,依賴父母。而皇帝是他們的絕對家長?!爸袊思热皇且宦善降?,又沒有任何自由,所以政府的形式必然是專制主義?!?7)黑格爾:《歷史哲學》,第168-169頁。
應當說,黑格爾對中華文明、中國歷史許多特征的觀察還是相當敏銳的,但是,他的解讀則大多流于表象,而且含有太多偏見。黑格爾看到中國沒有以彼岸世界為終結價值的宗教的絕對統治,而一直以實體的現實的人和人們此岸世界的現實生活為本位,這確實非常有見地,但是他竟十分武斷地宣稱中國人內在精神因此而陷入黑暗,沒有被人類精神之光照亮,則暴露了和他學者身份完全不相符的極端傲慢與十足偏見。
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不以先驗的神靈為本位,而以現實的實體的人為本位,催生了以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自身知情意的關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知識體系和飽滿的精神生活。《周易·賁卦》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8)《周易》卷三《賁》,阮元??蹋骸妒涀⑹琛?,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75頁?!皠側峤诲e”,就是自然界的運動和變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就是通過觀察、分析自然界的各種矛盾運動,掌握它們的變化規律;“文明以止”,就是要努力提升人的文明水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通過對人類社會如何創造了自己所特有的文明深入的觀察與研究,選擇正確的路徑,讓文明由天下共同創造,文明的成果為天下所共享。
作為中華文明、中國歷史中本位的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人的本質固然離不開他們的自然性,更離不開他們的社會性,現實生活中人的存在,絕不局限于個體的自我,更表現為他們是家庭、鄉里、族群、國家、天下這些群體不可或缺的一員的大我。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不是滿足于在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中漫游,更不是像黑格爾所希望的那樣,將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以及各種形而上學的觀念都歸入宗教觀念或神學觀念領域,而是基于實踐的或純粹經驗的方法,直面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交往中的種種實際問題,能動地鍥而不舍地積極應對。它最為集中的表現,就是在基于自然人、個體的自我而形成的天下為私這一能極之外,早就形成了與之相異的天下為公、天下為家另外兩大能極。
天下為公、天下為家的權威論述,見于《禮記·禮運》?!抖Y記》一書包含儒家最精辟的理論。《禮運》是一篇通論性作品,起始便引述孔子的一段表白:“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9)《禮記》卷二一《禮運》,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3062頁。天下為公,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狀態。可是,孔子認為,現實社會卻是天下為家。在《禮運》論“大同”社會之后,孔子接著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10)《禮記》卷二一《禮運》,第3063-3064頁。在孔子這段論述里,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是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事實上,它們一直與天下為私互相糾纏在一起。正是這三大能極長期互相糾纏,積極相克、相資,彼此互動,共同鑄就中華文明、中國歷史成長和發展源源不絕的核心動力。三大能極的創造與確立,就是中國人精神生產的一項極為杰出的成果,它完全無愧為激勵人類從黑暗走向文明的燦爛的精神之光。從這一點切入,就不難解開黑格爾為之迷茫的中華文明、中國歷史那些重要特征的秘密。
在漫長的歲月中,土地和資本是中華文明賴以存在的主要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中兩大決定性要素。《漢書·食貨志》劈頭就說:“《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11)《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117頁。土地和資本二者被定位為“生民之本”?!妒池浿尽肪o接著強調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亡貧,和亡寡,安亡傾?!且允ネ跤蛎?,筑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庠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12)《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第1117-1118頁。這就明確指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是決定土地和資本合理地開發與運行的根本法則,而這也正是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在地權和資本領域努力制約天下為私的具體表現。
以地權而論,《漢書·食貨志》已經指出:“理民之道,地著為本?!?13)《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第1119頁。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廣大小農,是小片土地和有限財產的所有者,是社會財富的主要生產者、勞動者,他們是社會的脊梁,是“天下為家”的堅實基礎。以家庭為單位平均分配土地,就是“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互相糾纏的結果。
“制廬井以均之”,指的是西周時代采用井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唐杜佑《通典》指出,陶唐以前及虞、夏、殷三代田制情況已不可得詳,而周文王在岐,已經認識到“治人之道,地著為本”,為此,周文王決定“用平土之法”,“均土地以稽其人民”,“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均土地,就是每家每戶都有權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民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14)《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第1119-1120頁?!吨芏Y·地官司徒·小司徒》鄭玄注:“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則授之以上地,所養者眾也;男女五人以下,則授之以下地,所養者寡也?!?15)《周禮》卷一一《小司徒》,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532頁。這是對井田制下小農狀況具的客觀描述。
中國古代小農社會一次全局性的轉折,如《漢書·食貨志》所說,發端于春秋時魯宣公“初稅畝”、李悝“盡地力之教”,而成于秦孝公重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他們所發動的這些改革,使廣大小農成為對于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具有更多自主權的自耕農。由于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從他們中以及原先貴族成員中衍生出一大批占有較多土地的地主。這些地主,一部分是雇傭長工或短工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耕耘,大部分是將土地租佃給無地缺地的農民,使佃農、半佃農成為中國小農社會自耕農之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小農首先是生產者、勞動者。列寧在《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中指出:“農民既然是勞動者,他就趨向于社會主義?!?16)《列寧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51-352頁?!安换脊讯疾痪?,不患貧而患不安”,表明均貧富、等貴賤是廣大小農的基本訴求?!抖Y記·禮運》論“大同”,就反映了小農社會這一根深蒂固的終極價值取向。天下為公,可以稱為中國小農社會的第一能極。先秦時代的墨子學派所崇尚的兼愛、尚同,可謂代表了這一能極。毛澤東1958年12月7日為印發《三國志·張魯傳》所寫的批語中指出:“極端貧苦農民廣大階層夢想平等、自由,擺脫貧困,豐衣足食”,“帶有原始社會主義性質”,“帶有不自覺的原始社會主義色彩”,“則是可以確定的”(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史古籍批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145-147頁。。漢、唐間實行的限田、占田、均田等制度,表明國家政權必須負擔起均配土田的責任,驅動他們這么做的最深層的能極便是這里所說的“天下為公”。中國歷代都有大小規模不同的眾多的農民革命運動,這些農民運動中提出的“均田、免賦”“均貧富、等貴賤”“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可以說,都是“天下為公”訴求的延續和再版。
小農又是以家為單位的小片土地和有限財產的所有者,是“天下為家”的堅實基礎?!案饔H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這是“天下為家”最主要的特征。先秦時代的道家、儒家兩大學派,可以說就是這一能極所持價值取向的代表。漢孝文帝時,晁錯《論貴粟疏》曾專門敘述一家一戶農民生產與生活之艱難:“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18)《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第1132頁。這段論述非常有名,對廣大小農現實狀況描述非常到位。歷代小農,具有特別頑強的生命力,當社會比較穩定時,他們能夠憑借自己特別勤奮刻苦的勞動和特別節儉的生活,創造豐盈的社會財富。兩三千年來中國歷史的演進表明,小農經濟尤其是廣大自耕農經濟的興盛和困頓,直接關聯著王朝的興衰更迭,小農經濟的命運尤其是廣大自耕農經濟經常直接決定著經濟、政治、社會是“天下大治”還是“天下大亂”的周期性運動。
小農經濟另一個不容小覷的能極,就是由小農經濟尤其是它衍生出來的地主經濟所代表的“天下為私”。先秦時代楊朱學派的思想可稱之為“天下為私”的代表?!睹献印る墓氛f:“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盡心》又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薄疤幽貧w于楊,逃楊必歸于儒。歸,斯受之而已矣?!?19)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5903、6025、6045頁。在土地可以買賣、可以自由擴張之后,一部分小農可以演化為地主,成為“天下為私”的得益者;而另外不少小農,由于力量比較單薄,不容易有效抗擊各種天災人禍以及強加于他們的各種非經濟強暴掠奪,很容易失去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從自耕農蛻變為佃農或雇農,成為“天下為私”的受害者。漢武帝時,董仲舒說:“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20)《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第1137頁?!锻ǖ洹ぬ镏啤犯鼮榫唧w地指出:“自秦孝公用商鞅計,乃隳經界,立阡陌。雖獲一時之利,而兼并逾僭興矣。降秦以后,阡陌既弊,又為隱核,隱核在乎權宜,權宜憑乎簿書。簿書既廣,必藉眾功,藉眾功則政由群吏,政由群吏則人無所信矣。夫行不信之法,委政于眾多之胥,欲紀人事之眾寡,明地利之多少,雖申商督刑,撓首總算,亦不可得而詳矣。不變斯道而求理者,未之有也。夫《春秋》之義,諸侯不得專封,大夫不得專地。若使豪人占田過制,富等公侯,是專封也;賣買由己,是專地也。欲無流冗,不亦難乎!”(21)杜佑:《通典》卷一《食貨·田制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3頁。為抑制“天下為私”的惡性膨脹,歷代國家政權都注意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豪強地主、限制兼并,維護自耕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唐代法律還規定,土地買賣中直系親屬與鄰居享有優先購買權,家庭應分田宅及財物應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則諸子均分,地主由此可以逐步淪落為自耕農。如果國家政權拒絕抑制地主豪強,肆意縱容和保護地主豪強,已經破產或瀕臨破產的自耕農便會通過流亡、暴動、起義等各種暴力方式,重建“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相結合的社會秩序。
這就是中華文明主要經濟基礎地權上三個能極互相糾纏、互相博弈又互相補充的基本態勢。認為中國素來沒有土地私有制而只有土地公有、土地國有制,或反過來,堅持中國是封建領主以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不承認自耕農、半自耕農的土地權利,可能都將中國土地權利體系復雜的結構過分簡單化了。
源于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而產生的資本,在中國古代叫作“貨殖”。資本從它產生開始,就代表了一種打破地域隔閡和行業界限的一種新型的社會聯系,一種使人們突破原先血緣聯系與地域聯系的新型社會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4頁。“在埃及、厄特魯里亞、印度等地,人們用暴力手段把人民集合起來去從事強制的建筑和強制的公共工程。資本則用另一種辦法,通過它同自由勞動相交換的方法,來達到這種聯合?!?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頁。中國很早就已經創建了發達的工場手工業和規模可觀的商業、運輸業乃至金融業。伴隨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而早就很活躍的資本,和地權一樣,一直未能超越天下為公、天下為家、天下為私這三大能極互相糾纏、互相博弈又互相補充的基本態勢。
貨殖,根植于人的私欲?!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故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其在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鑄幣,任俠并兼,借交報仇,篡逐幽隱,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騖者,其實皆為財用耳?!薄稗r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24)《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271頁。然而,私欲終究不能違背人是社會性的存在這一本質?!墩撜Z·里仁》中孔子因此特別強調:“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5)《論語》卷四《里仁》,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366頁。這里所說的“道”,就是在“為私”之時,不可忘卻“為公”和“為家”這兩個更為重要的方面。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歷述上古“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的過程,便突現了“為公”“為家”同“為私”這三個能極如何在積極互動:“《書》道唐虞之際,《詩》述殷周之世,安寧則長庠序,先本絀末,以禮義防于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湯武承弊易變,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為治,而稍陵遲衰微?!贝呵飸饑鴷r期,“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自是以后,天下爭于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后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秦統一后,“各隨時而輕重無常。于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26)《史記》卷三○《平準書》,第1442頁。?!妒酚洝肥龉ど探洕绱税l展歷程,名為《平準書》,平準之意就是:“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27)《史記》卷三○《平準書》,第1441頁。以此可知,平準的本義就是有效地抑制富商大賈為一己私利而過度膨脹,保障國家與民眾的利益。
“天下為公”“天下為家”與“天下為私”三能極的互動,還突出地表現于工商、運輸、金融業的發展,一直受到“重農抑商”觀念與決策強有力的制約。先秦時代,由李悝、商鞅發端,到韓非時,已經將鼓勵耕戰轉變為以農為本、工商為末的系統觀念和系統制度化,并長期成為國家決策。不過,中國家庭手工業、工場手工業和商業、運輸業及金融業在相當一段時間中,還是達到了很高發展水準。明末黃宗羲主張以迷信、倡優、奇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的行業為末,加以禁絕,而明確反對不分是否切于民用一概壓制工商業的發展,指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末,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因此,他嚴厲地批評“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28)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1頁。。
其實,“重農抑商”也好,“重本抑末”也好,在更為深沉的層次上,是工商業資本的積累集聚同廣大小農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當資本的積累集聚能夠有效地推進農業的發展,給廣大小農帶來更多的利益和更多的機會時,它會受到廣泛的歡迎,贏得巨大的活動空間;一旦資本的積累集聚,尤其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嚴重損害農業的發展,嚴重侵犯農民的實際利益,甚至無情地剝奪農民時,它就會走到自己的反面,激起廣大農民的抗拒,常常成為農民暴動、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導火線。資本的原始積累在中國一直無法完成,中國一直無法徑直走到資本主義,根本原因也正在這里。
1876年日本學者何禮之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的英譯本譯成日文,題名《萬法精理》,用“支那ハ専制ノ國”一語定義歷史上的中國。1888年,田口卯吉出版《支那開化小史》,進一步張揚孟德斯鳩這一論點寫道:“中國人民??嘤趯V普沃缀Α?,“從秦以后,二千余年,沉淪于專制政治之腐敗時代也。”中國之人,“及專制政治之弊害不可耐,乃一掃之,而歸于叛亂,分裂反復,中國人民歷史,不過此數事而已”(29)李孝遷:《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4頁。。這些觀點得到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熱烈的呼應。辛亥革命時期,許多革命黨人也借用這些言論,為反對清王朝統治、反對帝制與王權提供合法性的理論依據。
但是,一些有識者很快就發現“專制政治”這頂帽子套在中國歷代國家治理上并不貼切。梁啟超在1902年發表的《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中就說,人類最原始的“族制政體”,歐人早已不存,“中國則數千年與君主專制政體并行也”。他認為,歐洲曾經盛行的神權政治、封建政治在中國也都早已結束,自秦始皇“夷六國”“掃封建”而設郡縣,“有郡縣,然后土地人民直隸于中央政府,而專制之實乃克舉。亦惟以如此廣漠遼闊之土地,而悉為郡縣以隸于中央政府,則非大行專制不能為功”(30)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75頁。。但專制權也并非一以貫之,“統覽數千年歷史,其號稱小康時代者,必其在中央集權最盛大最鞏固之時代也。如周初漢初唐初清初是已,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至本朝乾隆時代而極矣”(31)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第777頁。。在此同時,因為中國不像歐洲那樣有長期的“貴族政治”傳統,社會不同等級間有很強的流動性,“今歲華門一酸儒,來歲可以金馬玉堂矣”,所以,中國專制政治與專制政體者,“實數千年來破家亡國之總根源也”。與歐洲專制政治相較,“彼有形之專制,而此無形之專制”,“彼直接之專制,而此間接之專制”,兩者有著明顯的差異(32)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第783頁。。中國被稱作實行“君主專制”,梁啟超就此專門寫了一篇《論專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無一利》,一邊說“專制政體者,實數千年來破家亡國之總根源也”,一邊又說,“自秦以來,為君主者不下千數,問其能實行完全圓滿之專制者,能有幾人乎?”他認為,最多不過三四十人,其余“專制云,專制云,卻笑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33)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第792-793頁。。1906年,他又撰寫《開明專制論》,指出:中國先哲,道家主張非專制主義,儒家、墨家、法家皆主張開明專制主義。三家之中,儒、墨皆以人民利益為標準,法家則以國家利益為標準。他說:“孔子實注重人民利益之開明專制家也。”孟、荀以及“秦漢以后二千余年之儒者”所主張的都是“開明專制論”,這一“開明專制”“純以人民利益為標準,其精神實與十七八世紀歐洲之學說同”,而“法家之開明專制論,其精神則與十五六世紀歐洲之學說同”。他認為:“大一統時代,鞭長不及,雖有專制之名而無其實。若漢文帝,若唐太宗,不可謂非有開明的精神,但其政治之現象,與其謂之專制,毋寧謂之放任也,則地勢使之然也。”(34)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3冊,第1461頁。
關于中國歷來都是實行專制主義的論述,經常支離破碎,許多方面常常難以自圓其說,究其原因,都是要將中國歷來國家治理體系強行納入歐日學者所構建的一套固定不變的政治體制演變框架之內所致。其實,只要認真地研讀一下中國最具權威性的一些歷史文獻,便不難了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形成與運行的實際過程和真實狀況。
杜佑的《通典》是一部中國典章制度的通史,該書第一典為“食貨”,第二典為“選舉”,第三典為“職官”。“選舉典”歷述周、秦、漢直至隋、唐選拔優秀專業人才以參與國家治理的制度,比較這些制度的得失成敗優劣;“職官典”敘述周秦以來國家治理機構的沿革,說明他們的職責和興革緣由。杜佑在該書自序中說明他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后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敵焉。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35)杜佑:《通典》卷一《食貨》,第1頁。。在杜佑心目中,國家治理,就制度層面而言,經濟制度是根本,政治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則是“選舉”制度與“職官”制度。選舉,是為施政立本;職官,直接關系能否將政令政務切實付諸實施。歷代政治,首先就是這一選舉政治、職業官吏政治。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除了原先的封建制而改行郡縣制,改由從社會各階層中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專門負責各項政治治理事務,這就是杜佑《通典》中所歷述的選舉政治與職業官吏政治。這樣的選舉政治與職業官吏政治,是否就是“專制主義政治”?中國選舉政治、職業官吏政治的演進歷程,它們實踐過程中的各種曲折、變形、矛盾與沖突,根源究竟何在?
差不多與杜佑完成《通典》一書同時,柳宗元寫了一篇《封建論》,專門論述秦、漢以來以選舉政治、職業官吏政治取代殷、周時代封建制下的貴族政治,是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本質就是“天下為公”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前的“天下為家”與“天下為私”:“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于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36)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三《封建論》,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74頁。《通典》并不諱言各代選舉政治、職業官吏政治會受到各種沖擊、干擾與破壞,選舉標準失衡,所得非人,任職者或以權謀私,或結黨枉法,或尸位素餐,或臧否顛倒,究其根由,無一不是“天下為家”與“天下為私”在作祟,它們時時處處都在與“天下為公”的相克、相爭、相奪,導致選舉政治、職業官吏政治在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都難以避免為各種弊端所淹沒。
政治專制主義,歸根結底,就是政治權力成為不受制約、不受監督而主宰一切的絕對權力??墒牵谥袊?,君主的權力,一受制于天,二受制于民,三受制于法?!渡袝ぬ┦闹小罚骸疤煲曌晕颐褚暎炻犠晕颐衤??!?37)《尚書》卷一一《泰誓中》,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385頁。受制于天,其實也就是受制于民。受制于民,最具代表性的當是《孟子·盡心》所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8)《孟子》卷一四《盡心下》,第6037頁。以及《荀子·王制》所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39)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五《王制》,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52-153頁。而受制于法,最著名的莫過于慎到所說:“民一于君,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也”;“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矣”。法是如此重要,是因為法“所以立公義也”;“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所以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離也;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40)錢熙祚校:《慎子·逸文》,《諸子集成》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第7頁。。法代表了國家公共意志、公共利益、公共責任,是維系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的可靠保證。慎到認為,有了法,就要真正以法治國,不能只是擺設。他說:“為人君者不多聽,據法倚數以觀得失。無法之言,不聽于耳;無法之勞,不圖于功;無勞之親,不任于官。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41)錢熙祚校:《慎子·君臣》,《諸子集成》第5冊,第6頁。君主所受制的法,除了各種成文法之外,還有大量表現在禮樂和人們日常習俗中的習慣法。
對于君主及貴族權力更為有效地加以制約的,是在選舉政治、職業官吏政治基礎形成的各個權力部門互相制衡、互相監督的整體結構。以唐代而論,相權制約君權,相權中,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又互相制衡,加上御史臺“糾彈不法,百僚震恐”,任何一個人、一個部門的權力都難以成為可以為所欲為的絕對權力。至于中央與地方、中心與邊區之間,權力的行使也都各有其確定的界限。有效制約君主和各級政府權力的,還有根基極深的鄉村自我治理?!疤旄呋实圻h”“帝力于我何有哉”,這些流行語都表明用“專制主義”概括中國歷代國家治理,和中國實際國情距離多么遙遠。
當然,中國以往所有這些國家治理的制度都既有所長,又有所短。種種既得利益集團秉持其“天下為私”的本性,總會運用各種手段突破這些制度的限制,利用手中權力牟取其特殊利益,而秉持“天下為公”乃至“天下為家”的人民大眾,都有權奮起反抗。自從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來,平民百姓歷來都可理直氣壯地“替天行道”“吊民伐罪”,推翻舊的王朝,改天換地?!皽涓锩瑧祉樔恕保@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既合理而又合法。這一切,更表現了“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這兩大能極如何有效地在眾多層面長時間積極制約著“天下為私”。
中國傳統的地權與資本運行體系和與此相應的國家治理體系,在漫長的歲月中因“天下為公”“天下為家”同“天下為私”這三大能極的相資、相制、相奪,曾經持續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使中華文明和中國統一國家得以長期維系和發展;近代以來,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軍事、政治、宗教、文化排山倒海般入侵的壓力下,在歐美首先成型的近代工業科技文明全方位的挑戰面前,中國原先的這三大能極又發揮出空前的應變、應戰、應對能力。
近代中國志士仁人都曾熱心學習西方,但很多人從一開始就對西方的資本主義持批評和排斥態度。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些制度,從根本上來說,是立足于“天下為私”,即立足于每一個人都是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自利人”,立足于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將私有制視為“現代社會一切文明之源泉”,這和中國根深蒂固的對于“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的追求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社會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方才傳入中國的一個全新的概念,但是,社會主義所秉持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訴求,和中國人一貫所向往的“天下為公”非常契合。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敘述康有為著《大同書》,就是淵源于《禮記·禮運》,以為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一段,“以今語釋之,則民治主義存焉,國家聯合主義存焉,兒童公育主義存焉,老病保險主義存焉,共產主義存焉,勞作神圣主義存焉”。梁啟超因此說:“有為謂此為孔子之理想的社會制度,謂《春秋》所謂‘太平世’者即此。”(4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8頁。因積極鼓吹革命而在上海租界監牢中被監禁了三年的章太炎,1906年出獄后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會上的演講中,特別談到要認真研究中國以往各種典章制度所包含的社會主義因素,說:“至于中國特別優長的事,歐、美各國所萬不能及的,就是均田一事,合于社會主義。不說三代井田,便從魏、晉至唐,都是行這均田制度。所以貧富不甚懸絕,地方政治容易施行?!薄爸袊磺械湔轮贫龋偸墙谏鐣髁x,就是極不好的事,也還近于社會主義。兄弟今天略舉兩項:一項是刑名法律……一項是科場選舉?!@兩件事,本是極不好的,尚且帶幾分社會主義的性質,況且那好的么?我們今日崇拜中國的典章制度,只是崇拜我的社會主義。那不好的,雖要改良;那好的,必定應該頂禮膜拜,這又是感情上所必要的。”(43)章太炎:《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錄》,《民報》第6期,1906年7月25日。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的領袖孫中山也早就將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1905年5月他在布魯塞爾訪問國際社會黨執行局時,要求第二國際同意中國社會主義者加入為其成員。1912年10月他在上海中國社會黨本部所做的演講中說:“鄙人對于社會主義,實歡迎其利國福民之神圣,本社會之真理,集種種生產之物產,歸為公有,而收其利。實行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分業操作,各得其所。”社會主義將消除尊卑貴賤之階級,保證廣大人民“農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盡其事,各執其業,幸福不平而自平,權利不等而自等,自此演進,不難致大同之世。”(4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523-524頁。1915年11月10日他在《致國際社會黨執行局函》中,更直接要求他們支持中國革命黨人“把中國建立成全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表明自己堅信“只有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們的苦痛也才能減輕。社會主義將治愈中國的疾苦”(45)郝盛潮主編:《孫中山集外集補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185頁。。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主張公農、公工、公商,去除家庭,去除國家,去除民族,去除種界,將“天下為公”發揮到極致,“天下為家”“天下為私”被徹底摒棄。正如毛澤東1949年6月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所說:“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46)《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頁??涤袨楸救艘矊⒋笸澜绲膶崿F置于數百年之后。章太炎、孫中山等人則認為中國應當并完全可能選擇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現實的奮斗目標,他們都已經意識到,如果能夠將“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乃至“天下為私”很好地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的實現在中國就絕不是空想。章太炎1908年在《代議然否論》提出:“田不自耕者,不得有;牧不自驅策者,不得有”,“不使梟雄擁地以自殖也”,“在官者,身及父子皆不得兼營工商,托名于他人者,重其罪,藉其產”,就是承認“天下為家”和“天下為私”仍有存在的歷史合理性,同時,又要以“天下為公”對他們明確加以約束和限制(47)章太炎:《代議然否論》,《民報》第24期,1908年10月10日。。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動員起廣大民眾,特別是廣大農民,沒有民眾特別是農民的崛起和奮斗,章太炎的這些設計只能成為紙上談兵。孫中山起初主張土地國有,晚年提出“耕者有其田”,在《實業計劃》中主張發展國有經濟,掌握國家主要經濟命脈,同時積極扶助民營經濟,還提出“以世界之資本主義成就中國之社會主義”的戰略構想,后來又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改組國民黨,決心扶助農工,試圖將他理想中的社會主義事業同廣大工人和農民運動連接起來,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但他去世后不久,國共即告分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嚴重挫敗。
辛亥革命時期,許多人曾十分熱烈地欲師法歐美,建立歐美眾多國家所建立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在打落清王朝的皇冠以后,人們將歐美民主共和的各種政治運作模式,議會制、兩黨制、多黨制、三權分立,乃至聯邦制、地方獨立與地方自治等等,幾乎一個不落地都在中國試行了一遍。結果,竟是天下大亂,內憂外患愈演愈烈。事實表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些制度,從根本上來說,是立足于“天下為私”,即立足于每一個人都是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自利人”,立足于每一個人的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將私有制視為“現代社會一切文明之源泉”。章太炎的《代議然否論》是時就已經揭露,立足于這一私有制之上的各種政治制度,“名為國會,實為奸府”,“民權不借代議以伸,而反因之掃地”。以“天下為私”為根基的這些制度,在中國這片“天下為公”“天下為家”持續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土壤上確實水土不服。
找到中國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這一歷史使命是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其后繼者完成的。在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率先將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放手發動以農民為主力軍、以按入口平均分配土地為當下目標的土地革命戰爭,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將“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這兩大能極有機地結合起來,開辟了經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路線,領導億萬農民從四面八方奮起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與此同時,又承認以新興資本主義工商業為代表的“天下為私”這一能極存在的歷史合理性,確定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結合,內外交流”的基本方針,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因素,結成了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結果,只用了22年時間,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隨后,又通過艱難的探索和反復的實踐,特別是中國廣大農村實行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曲折實踐,從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根絕資本主義、再到確認發展市場經濟和私營工商業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地解決了在大規模經濟建設和現代化社會變革中“天下為公”“天下為家”“天下為私”三大能極的關系問題,形成了極具世界歷史創造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實證明,試圖過急地一步走到“天下為公”,忽視“天下為家”這一能極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或者過度估計“天下為私”沖擊“天下為公”的負面影響而試圖立即取締“天下為私”,都免不了要脫離中國的實際,結果都是欲速而不達。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政治制度和政治運作方面所做的艱苦探索、不斷實踐和種種創造,說到底,同樣就是想方設法抑制“天下為私”在政治上所派生的各種制度的負面作用,在全新的內外環境中,延續并光大中國“天下為公”和“天下為家”互相結合、互為補充的優秀傳統。
中國革命與建設成功的實踐表明,康有為、孫中山等人之所以沒有找到的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如何依靠從中國傳統社會中激發出強大的內生力量,通過農民自身的解放,走出傳統的農耕社會,走向由現代工業和現代科技所主導的現代社會。1927年3月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已經發現,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48)《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3頁。。對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廣大農民說來,“束縛他們的羅網”,不僅有緊緊束縛著廣大農民的四大繩索——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更有將他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的傳統生產方式和傳統生活方式?!疤煜聻楣迸c“天下為家”以及“天下為私”合理的交相為用,能夠確保數億農民獲得獨立自主地進行生產、流通、消費的權利,極大地釋放他們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容許大批農業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享有遷徙的自由和選擇職業的自由,得以從農業轉向工業,從農村進入城市,給制造業、服務業和城鎮快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同時憑借打破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藩籬,農村積累迅速增加,加速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進程,使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由以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已經延續了漫長歲月的中國傳統社會,終于可望告別既往而一步步走向現代工業社會乃至現代信息社會。當然,這一歷史性的全面轉型還遠遠沒有完成,傳統社會無所不在的深刻影響仍不容忽視,至于“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以及“天下為私”這三大能極,估計在幾代人、十幾代人時間中仍將繼續具有社會生命力。當現代工業社會乃至現代信息社會完全取代傳統社會時,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4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4頁。,“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以及“天下為私”這三大能極方才可能為全新的社會能極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