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偉 ,王宣朋 *,臧建陽 ,吳春 ,王騰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宿遷農科所,江蘇 宿遷 223800;2.江蘇宇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宿遷 223800)
紅螯螯蝦(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產于澳大利亞熱帶水域,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出肉率高,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是較為名貴的淡水經濟蝦種。近年來,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的市場價格不穩定,存在高溫季節病害嚴重的問題,而紅螯螯蝦的價格較高且穩定,同時能夠作為稻田養殖的優良品種,可以在高溫季節完美替代克氏原螯蝦,填補淡水螯蝦高端市場的空白。
紅螯螯蝦在蘇北地區大面積推廣養殖,存在2個問題。其一,由于紅螯螯蝦是熱帶蝦類,當地自然水溫條件下培育的蝦苗無法在當年養成商品蝦,需要集中越冬養殖,產量較低且增加了養殖成本。其二,目前蘇北地區的苗種主要還是通過從南方引進或進口,長距離的運輸使得蝦苗成活率大大降低,苗種成本增加,導致養殖風險增大。因此,在蘇北地區開展紅螯螯蝦工廠化人工繁殖,可以解決外地進苗帶來的諸多弊端,降低苗種運輸成本,提高苗種成活率;同時,便于適時進行大規格苗種的本地化培育,在外塘或稻田水溫適宜時放養大規格苗種,提高紅螯螯蝦的商品蝦規格和養殖成功率。現將工廠化育苗技術介紹如下。
育苗場地選址應水源充裕,水體清新,無工業及城市排污影響,通電、通水、交通便利;具備完善的設施配套,主要包括供水系統、水處理系統、加熱系統和增氧設備。供水及水處理系統包括水泵、進排水管道、蓄水池、沉淀池、高位水塔和水循環設備等,確保育苗車間的換水、排水和水質凈化能夠符合育苗生產的實際需求。充氣系統包括充氣機、送氣管道和散氣石等,大規模生產使用的充氣機大多為羅茨鼓風機,具有風量大、壓力穩定和經濟節能等優點,選取規格應根據水體積而定,同時應配置備用機和輪換機;散氣石選用長為5~10 cm、直徑3~4 cm 的砂輪氣石,1 m3水體設置1 個氣石。使用封閉式加溫溫室,采用電加熱系統,由控制儀調節溫度,該系統具有操作便捷、穩定、經濟環保等優點。入棚前必須檢測加溫控溫系統是否運行良好,進排水、曝氣增氧、過濾消毒設施是否正常運轉。
育苗室的性能要求透光、保溫、抗風、經久耐用。建筑結構一般采用鋼架,可搭建塑料大棚溫室或玻璃溫室。要求透光率60%~70%,同時設遮陽網或布簾,以便調節光線。育苗室內育苗池要求布局合理,方便進排水和水體凈化,育苗池的大小設計要適應親蝦來源、數量,利于調節親蝦產卵量和蝦苗的生產量。在設計育苗池時,將育苗室的實際使用面積最大化,人行過道寬為80 m左右。池形以長方形為宜,空間利用率高且操作方便,池深50~80 cm,育苗池可采用水泥池、帆布池等,具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供水、加熱和充氣管道安放時,不占據育苗池周邊人行位置,以方便作業。
需配備必要的育苗工具和設備。育苗室應當常備飼養親蝦的暫養箱、運送親蝦的筐、供親蝦產卵孵化的網箱和網箱架、檢查幼體的燒杯和顯微鏡、換水用的濾水網和虹吸管,以及塑料桶、水勺、抄網及清污用的虹吸管等水產養殖常備工具。
應選擇本養殖場培育或當地養殖場當年養成的紅螯螯蝦作為親本蝦,既可減少因為長途運輸而產生的成本,又可很大程度地減少親蝦長距離異地運輸產生的應激反應,提高親蝦入棚越冬的成功率和后期繁育抱卵率。紅螯螯蝦在蘇北地區經過高溫期4~6 個月的養殖,可以達到性成熟,因此有條件的養殖場,應當在4—5月份,引進不同產區親緣關系較遠的苗種,培育作為親本補充。紅螯螯蝦雄蝦的第1 步足較雌蝦粗壯,且第1 步足的前段外側有1 條鮮艷柔軟的紅色質膜;而雌性紅螯螯蝦第1 步足較小且無紅色膜質。在挑選親蝦時,必須選擇活力強、附肢完整、色澤鮮艷、個體大等性狀優良的個體,體長最好超過15 cm,雄性親蝦規格應在90 g/尾以上,雌性親蝦規格應在80 g/尾以上,根據育苗場親蝦存種實際,挑選暫養的雌雄比例為 3∶1 或 2∶1。
蘇北地區在10 月底至11 月初,外塘的水溫開始逐漸降至20 ℃以下,紅螯螯蝦逐漸停止攝食,生長速度減慢,此時開始回捕和挑選優質大規格越冬親蝦進入大棚培養,應采取雌雄分養,并注意做好入池前的消毒工作。越冬培育的初期,可以適當增加親本投放的密度,1 m2可投放親蝦10 尾左右。紅螯螯蝦具有在底棲爬行的習性,白天不喜活動,晝伏夜出,喜歡在天然洞穴或遮蔽物中躲避。因此需要在越冬暫養池中適量種植水草,設置專用人工蝦巢供其棲息躲避,同時越冬溫室光照不可過強,在光線較強時使用遮光簾。紅螯螯蝦的越冬水溫應保持在 21~25 ℃,水位保持在 40~50 cm 即可,20 ℃以上的水溫可以保證紅螯螯蝦在整個越冬期還能繼續攝食生長,有利于提高越冬期養殖成活率和性腺發育速度。養殖尾水處理最好采用單池循環,可避免消毒不充分引起交叉感染。每次換水應使用預加溫的新水,保證養殖池的溫差波動不超過3 ℃。安裝智能化水質檢測設備,及時了解培育池的水質狀況。在入棚早期,除了投喂配合飼料外,還應適當增加植物性餌料如:南瓜、胡蘿卜或豆粕餅的投喂,以提高親蝦入棚的抗應激能力。
親蝦的性腺發育速度和懷卵量,主要受營養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充足均衡的營養和適宜的水體環境,可促進親蝦的性腺發育程度,提高交配率和懷卵量。在產前強化培育階段,除了保證日常專用配合飼料的投喂,還應定期投喂攪碎的新鮮雜魚和螺蚌肉來強化營養。紅螯螯蝦專用配合飼料投喂時間為06:00—07:00,投喂量為日投餌量的1/3,17:00—18:00 為日投喂量的 2/3,以投喂 3 h 后基本吃完為宜,具體根據吃食狀況及時增加或減少投喂量。產前1 個月開始,17:00—18:00 改為投喂動物性餌料,如新鮮雜魚或螺蚌肉,增強其體質,同時促進性腺發育成熟,投喂量為親蝦總體質量的5%~10%。溶解氧保持在5 mg/L 以上,水溫調整到 27~30 ℃,pH 值為 7.0~8.3。
蝦苗孵化期間,要求水體清新,透明度為50 cm,經常加水,每次加水不超過10 cm,最好為微流水環境。每15 d 使用碘制劑消毒1 次,用量為0.5 mg/L,每周投小球藻 100×104cells/mL、EM菌液稀釋100 倍后潑灑,用量1 mg/L,消毒和微生態制劑應錯開使用,保持水體良好的菌藻相,為抱卵蝦和即將孵化的蝦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池水 pH 值應固定在7~8,弱堿性水質有利于紅螯螯蝦的胚胎發育。在投料過程中需要避免超量投餌,孵化池要保持清潔,每天定時吸污,清除池中的剩餌和糞便。
交配繁殖的生產時間,需要根據市場所需的出苗時間倒推,一般從1 月中旬開始將水溫緩慢升至 26~29 ℃后,將雌雄蝦按照 2∶1~3∶1 比例放進孵化池,較高的雌蝦比例能夠提高交配同步化水平。經過 1~2 個月的強化培育,親蝦經歷完1 次生殖蛻殼后,開始交配。紅螯螯蝦交配及抱卵期間,應調節遮陽網,以適當減少光照時間,避免人為驚擾,防止抱卵蝦因受到驚嚇而導致踢卵,從而提高交配率和孵化成功率。親蝦在交配24 h內即可完成受精。通過溫度控制、親蝦挑選和營養強化培育環節,可以提高同一批親蝦受精的同步性。但是親蝦的個體發育和抱卵時間,還是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這段時間里,應當密切關注孵化池中親蝦抱卵情況,根據胚胎發育程度,將發育時期接近的親蝦同池孵化,分揀抱卵蝦的動作需要輕且快,避免造成親蝦踢卵。產卵池中部應設置多孔網片或防蟲網片,使脫離母體的幼蝦能夠及時擁有獨立活動空間,避免親蝦殘殺苗體,也便于收集親蝦和蝦苗。蝦苗培育水位保持在30~40 cm。抱卵蝦孵化期間,餌料投喂和水質管理方式與親蝦強化培育期間一致,每天換水清污,每周使用1 次微生態制劑,用量為0.5 mL/m2,孵化期間保證24 h ρ(溶解氧)>5.0 mg/L,定期消毒,防止真菌感染。
孵化期間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對親蝦攝食、活動及死亡情況檢查,以及水溫和溶解氧等水質檢測。根據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做好飼料投喂記錄,每天定時測定水溫、溶解氧、pH值和亞硝酸鹽氮并記錄,發現死蝦要及時撈出,發現病蝦要迅速隔離、診斷、治療,定期消毒,避免水質惡化或相互蠶食造成的交叉感染。
幼體脫離母體后,應及時轉移至育苗池,每天早、中、晚3 次投喂紅螯螯蝦專用0 號粉料。從第3 天開始,可輔以蒸蛋和魚肉漿于池四周潑灑,喂養仔蝦,并逐步替換成粗蛋白含量 44%~46%的紅螯螯蝦開口餌料,保證蝦苗營養全面,日投喂量為 1~2 g/m2。在池中養 7~10 d,小蝦個體達 1 cm,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直接上市,也可以轉移到蝦苗培育池,進行大規格苗種本地化培育。在苗種培育的前1 個月內,培育池放養密度在800~1 000 尾/m2為宜,適當稀養與及時大小分養有利于提高成活率。當仔蝦長到2 cm 以上時,即可投紅螯螯蝦專用顆粒飼料,投餌量根據水溫、攝食、生長情況適當調整。
總結了親蝦培養、抱卵孵化、苗種培育3個環節關鍵技術。強化親蝦營養,可以提高交配成功率和產卵量,優化孵化期間和幼體培育時期的水質因子和開口餌料,可以大大提高孵化率和蝦苗成活率。在不斷的實踐中繼續探索適合蘇北地區工廠化的最佳模式和工藝流程。下一步針對蘇北地區紅螯螯蝦工廠化人工繁殖存在的關鍵問題,重點開展親蝦強化培育和營養調控技術研究,為大規模工廠化繁育提供技術支撐;開展蝦苗下塘前苗種培育研究,重點針對幼苗人工開口餌料配方、免疫添加劑的配比、幼蝦投飼模式等技術,提高紅螯螯蝦蝦苗成活率、免疫力和生長速度。在此基礎上,構建蘇北地區可復制推廣的大規格苗種培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