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青霞
(貴港市平天山林場,廣西貴港 537100)
馬尾松蘊含豐富松脂,產量高、質量好,是我國生產松脂的主要樹種[1]。目前,快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對馬尾松的需求量日益增長,傳統的豐產造林技術逐漸顯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在定向培育方面的模式化和規范化不足,技術應用效果不顯著,無法滿足我國工業發展需求及馬尾松人工林的生產需求[2]。為此,相關部門需要在良種結合良法的基礎上,以“定向、速生、豐產、優質、穩定、高效”為目標,從多方面對馬尾松的培育進行綜合控制,構建良種選擇和造林培育技術體系,從而降低馬尾松的育林成本、提高生長量,進而提升經濟效益。
1)平天山林場位于貴港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9°25′~109°32′,北緯23°11′~23°14′,東西長10.4 km,南北寬9.8 km,東面與港北區中里鄉相鄰,南面與覃塘區覃塘鎮、港北區根竹鄉相接,西面和北面與覃塘區蒙公鄉、東龍鎮交界,距貴港市中心城區約20 km,距圈道南梧二級公路8 km,區位條件優越。2)項目任務主要是在貴港市平天山林場中營建選育后的馬尾松優良家系桂MVF902、桂MVF257、桂MVF690 示范林,共40 hm2。項目區所在貴港市平天山林場經營面積5 082.3 hm2,林地面積3 473.3 hm2,森林蓄積量39.8 萬 m3。3)平天山林場地處大瑤山余脈蓮花山西端,山脈綿延呈東西走向,多為低山丘陵地貌,地勢相對開闊,西南端地勢較高,海拔在800 m以上,東北端地勢較低,海拔在500~700 m。4)平天山林場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長冬短,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400 mm,平均濕度80%;年平均氣溫20 ℃,年平均日照時間1 596.5 h,適宜林木生長。5)平天山林場土壤為中壤土,含礫量較高,具有良好的透氣、通水性,肥力中等,pH 值4.1~5.5,成土母巖以砂頁巖、石灰巖為主,土壤屬地帶性赤紅壤、石灰土。土層厚度以中至厚層土層為主。土壤有機質、全氮與堿解氮含量中等,全磷含量高、全鉀含量低。
在馬尾松造林培育中,優良的種源可提升30%以上的單位面積產量。因此,選擇廣西玉林市容縣浪水鎮、楊村鎮,來賓市忻城縣古蓬鎮,崇左市寧明縣桐棉鎮等地生長良好、性狀穩定的馬尾松種源作為造林優良種源。
選擇生長快、產脂量高的無性系優良品種的種子進行馬尾松定向培育,平天山林場營林項目選定桂MVF902、桂MVF257 及桂MVF690 作定向培育,所營造馬尾松產脂量可有效提高20%以上、材積增益可提升15%以上。
3.1.1 苗圃地選擇與處理
1)考慮平天山林場營林項目的實際環境條件和馬尾松生長狀況,采用營養杯育苗法對實生苗進行培育[3]。選擇與造林地距離較近,地勢平坦、避風、向陽、近水源、排水能力好的地塊作為苗圃地。2)將60%~70%黃心土、20%~30%松林表土、10%~20%火燒土及3%鈣鎂磷肥混合制成營養土,去除雜物后粉碎過篩,裝入薄膜營養袋中,并將營養袋擺放成1.2 m×5.0 m 的畦面,周圍用泥土充實,避免出現倒塌,開設排水溝。同時,在擺放畦面時需保證直立擺放營養杯,避免過度擠壓,在不移苗時覆蓋好薄膜,避免營養土被雨水淋濕形成板結[4]。在移栽前噴灑0.1%~0.3%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2 h 后用清水澆淋去除藥液。
3.1.2 苗木播種
1)播種時間。播種時間依苗木情況而定,通常在2—4 月進行播種,裸根苗在5—6 月播種,營養苗在9—10 月播種。2)苗床準備。播種前需準備苗床,設置1.2 m 寬、2.0~5.0 m 長的畦面,在播種前7 d 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土壤消毒。3)種子處理。采用高錳酸鉀浸泡法對種子進行消毒,消毒后用清水洗凈晾干備用。播種前將消毒后的種子置于40 ℃溫水中浸種24 h 催芽。將催芽晾干后的種子播入畦面,播種量為0.12~0.15 kg·m-2,并用黃心土或火燒土覆蓋苗床,鋪設塑料薄膜,以保溫、保濕。
3.1.3 苗木移栽
1)待種殼脫落后進行移栽,移栽時輕拔芽苗,并適當修剪生長較長的主根。將芽苗放置在準備好的營養杯畦地或苗圃中進行栽種,確保芽苗與土壤緊密接觸,并澆足定根水,栽種7 d 內定期淋水保濕。2)苗木管護。及時除草、松土,保證土壤濕度。土壤較為貧瘠時可適當追加3%氮肥,667 m2施肥量在25~50 kg,施肥后對苗葉進行沖洗以避免發生肥害。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結合苗木生產情況定期噴淋1%波爾多液、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等殺菌劑。
3.1.4 苗木出圃
苗木出圃分為煉苗和起苗。1)煉苗。煉苗控制在出圃前7~10 d,且煉苗時需停止施肥和淋水,以提升苗木抗逆性。2)起苗。在11 月底或12 月初,苗木停止生長后進行起苗,起苗過程中嚴禁用手硬拔苗木,以防苗木根系受損。3)苗木運輸。起苗后將營養杯苗用保濕袋包裝保護,整齊地裝入苗筐內,第一時間運送至造林現場進行種植。起苗運輸時要考慮季節因素和溫度因素,不宜在夏季起苗或中午高溫時起苗運輸,因夏季苗木莖葉蒸騰量較大,易因水分收支失衡而造成苗木死亡。若溫度較高應及時淋水和散熱,控制好運輸溫度。營養杯起苗時需規避營養土散落情況,選用一級或二級苗進行造林。
無性繁殖育苗可分為嫁接繁殖、扦插繁殖。平天山林場營林項目主要采用扦插繁殖,馬尾松雖不易扦插生根,但在目前技術水平下馬尾松扦插繁殖成活率在70%~80%[5]。1)扦插類型。常見的插穗類型有促萌枝和固定枝。促萌枝是利用修剪手段促進葉芽萌發,在穗長4~5 cm 時可利用促萌枝進行扦插;固定枝是利用穗長5~10 cm 的正常輪生枝頂芽萌發的嫩枝進行扦插。2)扦插時間通常以3—5 月和11—12 月為宜。3)扦插基質應選擇保水、透水、通氣條件均符合馬尾松生長要求的濕潤、疏松的基質。可采用河沙或蛭石,或按75%松林黃土、20%焦泥土、5%鈣鎂磷肥調配人工基質。4)扦插管護。需保證無性繁殖育苗的供水條件,設置全光噴霧設施或定期及時供水。同時,利用50 mg·L-1吲哚丁酸浸泡扦插穗16 h,以促其生根。
造林地選擇需考慮立地條件、地貌類型、海拔、坡位及母巖、土層與表土層厚度等影響馬尾松生長的重要因素,以充分發揮所選良種的生產潛力。1)優先選擇平天山林場海拔300~600 m 的低山或山丘,在平天山林場西部的引種區可提高至海拔1 000 m 的地中山地貌。2)避免石灰巖裸露山地,以山坡中下部為宜,坡度不大于35°,嚴禁選擇排水不暢或易積水地形。3)優先在Ⅰ類(立地指數>16)和Ⅱ類(16≥立地指數>14)產區內選擇合適的立地類型。
1)于造林前1~2 個月進行塊狀整地,規格為40 cm×40 cm×30 cm。在整地過程中,需將表土和心土放置在穴兩側,在回坎時將表土置于坎底。栽植需保證苗直、根舒。2)馬尾松的營造以6 個月生的苗木為主,通常在12 月至次年2 月進行苗木栽植,確保在抽薹前完成栽植。若選用塑料容器袋裝苗造林則需在栽植前去除營養袋,深栽2~3 cm,避免苗木根系水分蒸發。同時,若苗木主根較長,則需先截根再栽植,避免窩根。栽植完成后需壓實土壤,確保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觸,并在表面覆蓋疏松土壤,以保溫保濕。
1)幼林撫育。幼林撫育要及時,以使馬尾松能快速進入速生期。幼林撫育間伐時間一般在第2 年或第3 年,結合造林情況在酷暑前后進行間伐。同時,需對馬尾松幼林進行除草與松土撫育處理,第1 年1~3次,第2 年1~2 次,第3 年1 次,逐年遞減。由于馬尾松側根主要分布在地表,因此,松土除草時不宜過深,深度控制在10 cm 以內。同時,在第1 次進行撫育管理時不撫育根部土,以避免對根系造成損傷。
2)施肥。①馬尾松幼林每穴可施加0.25 kg 的磷酸鈣或復合肥,在表土回填至1/2 穴時放入基肥,并與土拌勻后回填表土。苗木長勢不佳時每穴可適當減少施肥量至0.15 kg 左右。②從敏感性角度來看,馬尾松適宜施加磷肥,鉀肥次之,氮肥反應不敏感。對馬尾松中齡林施加配比肥能有效促進林木生長,磷氮、磷鉀與氮磷鉀配合施肥均能獲得較好的生長效果。③施肥情況可依照中齡林針葉的營養指標臨界值進行判斷,當低于臨界值時進行施肥。取樣選擇優勢木的上部針葉,冬季取樣,氮、磷、鉀的臨界值范圍分別在1.00%~1.40%、0.13%~0.15%、0.25%~0.35%;春季取樣時僅需考慮針葉中磷的含量,臨界值范圍在0.08%~0.10%。
3)修枝撫育。馬尾松在自然情況下其下部枝條會在林分郁閉后逐漸隨含水量降低和光照減弱出現枯死和脫落情況,影響木材的整體質量。因此,造林人員需對馬尾松進行合理修枝,以有效改善林內的衛生環境及樹木干形,促進馬尾松生長,保證林木生長為高品質的無節材。修枝撫育工作應在林分郁閉后、第2 輪側枝針葉枯死前開展,一般情況下為林分的3~5 年時段。在修枝過程中應將強度控制在活冠長度的1/3。可采用平修法利用手鋸進行修枝,保持與樹干平行,修枝高度在2 m 以上。依據輕修勤修原則,隔年進行1 次修枝。
造林密度控制技術是馬尾松人工林培育的關鍵技術之一,合理的栽植密度能為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受光量。密度過大,樹木無法得到充足的光照,導致光合作用不充分,無法提供足量的養分,進而對樹徑、樹高、冠幅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影響樹干形狀。確定馬尾松造林密度時需綜合考慮立地條件、項目培育目標、造林質量、用種的遺傳改良程度及小徑材經濟效益等因素。通常情況下,造林密度會隨立地條件變差而增大,隨造林水平及遺傳改良程度的提高而減小。目前,綜合馬尾松造林密度試驗結果及實際種植經驗,平天山林場Ⅱ類產區和Ⅲ類產區造林地的初植密度控制在1 667~3 300 株·hm-2;Ⅰ1 亞區控制在1 250~1 667 株·hm-2;Ⅰ2 亞區控制在1 667~2 500 株·hm-2;引種區控制在1 250~2 500 株·hm-2。
當林分進入完全郁閉狀態時,林木間的作用及競爭逐漸激烈,分化情況愈加明顯。林木中被壓木的占比可達30%,自然整枝在33%~50%。為有效促進林木生長,緩解林木個體間的競爭情況,需及時對下層林木進行撫育間伐,去除所有的被壓木和少量干形不佳的上層木。依照“砍彎留直、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病留壯”的原則開展衛生伐。衛生伐后再實施2 次間伐,間隔期間為3~5 年,強度分別控制在25%和20%。同時,需保證間伐后林木郁閉度約為0.7,在主伐開展前5~7 年結束間伐。
馬尾松種植培育項目利用良種選擇和造林技術獲得顯著成效,造林后19 個月測定,示范林平均樹高達2.3 m,保存率達88%,示范林(27 個月生)年平均胸徑生長量1.6 cm,林分生長速度與當地普通馬尾松林分相比有顯著提高。由此可見,良種選擇、苗木培育、立地選擇、造林密度及撫育管理技術的應用能實現馬尾松速生豐產的目標,促進當地林業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