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利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鄉分場,河北承德 068453)
在林業經營過程中,需從森林資源的監督和管理、營林生產技術的創新、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及營林生產體系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確定營林生產技術面臨的問題及制訂相應的解決措施。塞罕壩機械林場現有森林以人工林為主,存在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等問題,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失調,使森林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1]。但當前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經營決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過于表面,營林生產技術不完善,無法提高林業經營效率,不利于林業經營。因此,針對營林生產技術進行創新和優化是目前林業經營的重點工作,也是促進林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我國幅員遼闊,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多樣的地形地貌是林業經營發展的基礎和優勢,但同時,我國存在許多土地貧瘠、森林資源匱乏的地區。歷史上,塞罕壩機械林場因過度采伐使森林覆蓋率僅有1.4%。近年來,森林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可再生資源,面積和覆蓋率逐年下降,綠色、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林業發展迫在眉睫的生存需求和目標。營林生產作為保護生態環境和建立生態系統的核心手段,為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森林面積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保護森林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林業經營中應用營林生產技術,有利于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例如,塞罕壩機械林場經過三代人的研究,摸索出了適宜高寒地區的育苗方式和營林技術,當前塞罕壩林場森林覆蓋率達80%,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森林資源作為生態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具產業、文教行業等相關產業和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對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森林生態遭到破壞與資源枯竭等問題也日益嚴重。為解決森林生態遭到破壞與資源枯竭問題,塞罕壩機械林場在1983 年轉入營林階段,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提升植被覆蓋率的前提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2]。塞罕壩機械林場將產業結構由建場初期的以造林為主,農牧業為輔,轉變為以造林營林為主,森林旅游業、林產工業等多種經營模式為補充的產業結構體系,不斷深化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使林場經濟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營林生產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防治技術,能改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的影響與破壞,保持森林健康生長的常態生活環境,保證森林內部生態系統的穩定,從而更好地提升森林植被的生長質量與存活率,推動森林資源可持續增長。
森林作為大自然的物質屏障,可通過內部循環有效調節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特別是沙塵暴等極端天氣。營林生產技術作為森林環境建設的關鍵技術,可通過先進的生產技術降低資源浪費,以高效的技術效率提升森林建設的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在不傷害森林植被生長環境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防風固沙,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塞罕壩機械林場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和濕地資產總價值達231.2 億元,每年涵養水源量2.84 億m3,年釋放氧氣59.84 萬t,年固定二氧化碳86.03 萬t。氣象資料表明,同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機械林場周邊地區,年均大風日數由72 d 減少至67 d、降水量由原來的347.0 mm 增加至530.9 mm、無霜期由原來的52 d 延長至67 d、河流含沙量由原來的29.5%下降至11.0%,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塞罕壩機械林場多依靠人工進行病蟲害監測,導致發生病蟲害時預報水平較低、蔓延速度極快。2)塞罕壩機械林場多為人工針葉林,樹種單一,松針油脂含量較高,易發生火災,且林下路邊蒿草茂密,可燃物載量豐富,地理條件和特殊的氣候導致塞罕壩機械林場屬于高火險地區。3)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初期的任務之一就是建成大片的材林基地,生產中小徑級用材。因此,塞罕壩機械林場造林密度大,每公頃約為333 株,且后期經營較晚,導致林木快速生長,森林光照條件差,土壤理化性質和養分循環受阻,加劇了林木之間的競爭,阻礙了森林的健康生長[3]。
1)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生態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栽植樹種以速生樹種為主,但因長期選擇單一樹種、單一材種,導致林業生態環境抗風險能力較差。2)塞罕壩機械林場用材林占比約為36%,產材量較高,經濟價值較高,但在生態效益上抗逆能力較弱,不利于森林健康生長。同時,單一的樹種結構降低了多種植物間的相輔相克作用。3)塞罕壩機械林場90%以上為純林,人為破壞了自然界植物生態的多樣性,極易發生森林病蟲害,防火能力弱、森林自我調節能力低,生態系統穩定性差。4)塞罕壩機械林場幼齡林和中齡林占比約在50%以上,中、幼齡林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生態功能不完善,不利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經營模式多是以租賃為主,導致塞罕壩機械林場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林場資源優勢,需健全林場經營管理體制。當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存在“企不企,事不事”的問題,需政府對林場進行重新定位,但當前林場性質未得到準確定位,導致管理制度與經營管理現狀不符,不利于林場長期穩定發展。此外,木材銷售所涉及的成本與國家規定的相關文件不符,導致林場經營管理中存在一些根本性問題,使林場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林場經營存在單一化現象。因此,需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選擇恰當的經營方式,以提高營林效率。
林業技術是一項復雜學科,需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會影響林業技術的實施效果。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基層林業人員在培育和管理上仍存在不足。1)林業工作人員的知識儲備不足。雖然每年林業站都開展了理論和實踐培訓,但由于培訓周期短等因素影響,導致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造成技術人員儲備不足,出現人員斷檔現象[4]。2)企業對生態環境重要性宣傳不到位,導致部分相關工作人員未經過專業培訓就直接上崗,在進行森林資源保護過程中,忽視了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的核心,不重視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建設,違背了林業經營的初衷。
針對塞罕壩機械林場早期造林密度較大、林齡高、林木質量低的情況,實施生態疏伐,創造異齡復層林,通過修枝、疏伐、更新造林等作業流程摸索出適合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分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在人工林經營過程中,可通過科學的比較試驗,計算出符合塞罕壩機械林場實際情況的修枝方法和修枝高度,修枝高度為樹高的1/3,修枝方法因樹種而定。疏伐作業應秉承“去小留大、去劣留優、去彎留直、間密留勻”的原則,嚴格按照森林經營技術規程進行操作,并及時清理病腐木,保證林內衛生環境,防治病蟲害的傳染發生。通過降低林分密度,加快林分內枯落物的分解速度,增強林內通氣性和透光性,改善土壤氧氣循壞及養分含量,進而提升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抵抗能力。塞罕壩機械林場在疏伐作業中探索出了“三個加強”“四個一律”“五個不準”等疏伐經驗?!叭齻€加強”指加強作業設計、加強施工管理、加強檢查驗收;“四個一律”指作業人員修枝一律用鋸、間伐一律先掛號后伐樹、平地間伐伐根一律為零、枝柴一律清出林外;“五個不準”指不準跨年度作業、不準越界采伐、不準私設林道、不準超采蓄積、間伐不準留死角,從而確保森林資源的良性循環,增強森林抵抗力。
森林資源結構要符合當地的生存環境與生存條件,以因地制宜的種植方法確保森林植被的整體質量,維護當地生態環境的穩定。對森林資源結構進行有效調整與整合,不僅能有效改善單一樹種帶來的生態、社會問題,還能豐富植被種類,增加生態多樣化,從而提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茖W、及時地調整樹種、林齡結構,根據當地土壤、水分、溫度等種植條件選擇優質樹種。塞罕壩機械林場樹種以落葉松、樟子松、云杉三大樹種為主,落葉松面積和蓄積在全場有林面積、蓄積比重分別為52.04%和65.41%,合理規劃機械林場的森林資源結構,才能確保林場的種植質量[5]。經過調整森林結構可將異齡復層混交林作為主要的種植結構,復層的混交林能穩固水土,在惡劣環境下保持生存質量,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當地林業應適度砍伐純林,在林冠下造林,清理死樹枯枝,在較大的林窗中種植針、闊葉林,利用先進的營林生產技術減少生存風險。當前,塞罕壩機械林場開始試驗林冠下造林,如在白樺林下種植白杄,營造異齡復層混交林。
根據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現狀,應從自然保護、觀賞游憩、經營利用三大功能出發,制訂科學系統的經營模式,保證所建立的可持續經營管理新模式和新機制以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結合、生態保護為目的,提升林場經營效率。針對塞罕壩機械林場,可通過創建良種壯苗培育模式、落葉松中小徑級材培育模式、人工林健康經營和改良模式、景觀游憩林改良模式等豐富林場經營模式。在不斷創新和完善經營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監測評價,對森林活動進行動態監督、經濟調查和社會影響評估,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做法,為后期森林資源的可持性經營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和成果保障。
林業人員的工作素養直接決定著林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效果。因此,需定期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有效提高林業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并在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的人員才能正式在相應崗位開展工作,以避免出現因工作人員自身專業水準失誤所造成的森林資源破壞事件。針對塞罕壩機械林場基層現狀,在對林業人員進行教育培養過程中,除培訓專業知識外,可從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歷史出發,將建場初期造林人員把荒漠沙地變林海的塞罕壩精神傳遞給當下的林業工作者,提高林業人員的森林生態保護意識[6]。
調整森林資源結構、創新經營模式、加強林業工作人員素質教育、實施生態疏伐、增強森林抵抗力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技術的應用效率。同時,在林業生產中需創新和升級相關機械設備,使其與營林生產技術相匹配,以更好地發揮營林生產技術水平。在后續工作中仍需不斷優化、調整營林生產技術,提高營造林質量,促進林業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