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定兵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大桂山林場,廣西賀州 542800)
林地是林業發展的根基,在深化分類經營改革的當下,國有林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的主力軍,應充分發揮在壯大國有森林資產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集體林業各要素融合,以擴大國有林場發展空間,推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使林場森林資源和經濟收入實現雙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廣西國有大桂山林場為例,以場外租地造林為重點,研究場外租地造林現狀和未來發展戰略。
廣西國有大桂山林場創建于1957 年,是“全國十佳林場”,也是廣西森林經營示范林場。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大桂山林場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加大造林力度,以林場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牢固樹立“兩山”理念,重點部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和“營林主軸驅動工程”,不斷開創林場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雙碳”背景下,大桂山林場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分類經營,打造精品高產高效示范林基地,開展國儲林地力提升工程,在優化樹種結構方面凝心聚力,積極培育優質用材林,構建場內外超4 000 hm2的珍貴鄉土優質大徑級用材林基地。當前,大桂山林場森林覆蓋率91.2%,林地經營總面積達7.87 萬hm2(同期提高27.5%),活立木總蓄積量超630 萬m3(同期提高23.5%),資產總額約39 億元,實現了林場經營面積和蓄積“雙增長”。同時,大桂山林場下轄10 個內設機構,5 個對外造林部,參股5 家公司,通過“林地入股分成+場內外合作”方式,收購造林大戶(公司)的林地,充分發揮林場經營管理、技術優勢,進行場外租地造林,堅持走可持續經營道路,加強林地林木流轉。當前,大桂山林場已完成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一期項目3.84 萬hm2,增加國儲林地的有效供給,實現階段性造林目標[1]。
從當前大桂山林場國儲林造林建設發展現狀可知,大桂山林場積極推行“場縣合作”發展模式,在場外租地造林實施背景下,為今后林場造林面積的提升與造林質量的優化升級打下堅實基礎,但在場外租地造林實施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
大桂山林場場外造林多以經濟樹種和速生樹種為主,與普通林木相比,生長周期更短,因此在其生長期間必須保證充足的養分供應,以保證其茁壯生長。但由于部分場外造林地受造林合作模式、地形地勢、氣候特征、場址規劃等因素影響,場外造林森林資源質量較差,在整地施肥、除草撫育、間伐管理、病蟲害除治中與林場內造林存在顯著差異,導致新造林面積雖逐年遞增,但在造林成果和成活率方面,面臨幼林易風折、易受害等難點。長此以往,場外造林地出現林間生長不平衡問題,幼齡林少、中成林、成熟林過多,在擇伐、間伐后幼齡林不能在短時間內銜接,造成森林資源效益不明顯[1]。
1)場外造林地區林地較為分散,合作方之間場外造林工作配合不緊密。同時,場外造林經營者管理成本較高,運輸費、人工費、管護費、維修費等支出較大,林場在管護方面的資金支撐不足,間接加大了森林資源管理難度。2)對人工護林依賴度較高。造林基地海拔不一,木材林相生長不一,在場外租地造林過程中對可視化、大數據護林技術的應用率不足,易出現護理巡視死角等問題,進而導致易出現亂砍濫伐、偷盜伐木亂象。因此,在后續造林管理工作中,林場管理者和相關部門應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提高森林資源管護成效,在造林的同時開展護林、看林工作,從而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1)糾紛風險。在承包造林工作中,由于林權問題導致大部分林場正常經營受阻,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林場在日常經營管理期間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不到位,當地政府部門和相關林業單位機關在行政執法中不能通過相關法律條文依法辦案,在林地流轉中可能導致某方利益受損。2)租金風險。林木資源回收期長,植株生長速度慢,即使是速生樹種其生長期最快也需5~8 年才可郁閉成林,因此場外租地簽訂合同時間較長,導致在林木生長期間可能出現因地租問題而違法變更的行為,從而引發新的經營問題,局部地區可能出現“林地易租難種”局面。例如,在聯營經營模式下,受租方為林場,出租方為農戶與集體,造林方為農戶和林場,在聯營經營模式下,造林風險需三者共同承擔。但由于部分經營管理者不能及時簽訂林地承包租金標準協議,在承包周期、承包金額等方面存在爭議,承包金額不明晰,林地再次轉賣和出租現象頻發,增加后續租金風險發生率,最終影響承租造林熱情,不利于場外租地造林工作的落實與可持續發展。
當前,大桂山林場場外租地造林過程中執法主體較為單一。通常情況下,執法主體由內部執法主體和外部執法主體構成,但當前大桂山場外租地造林環節中的執法主體多由林場監管部門擔任,且該部門未與當地林業站、護林員、森林公安部門等其他林業相關單位進行有機聯結,在植物檢疫、執法監督、行政管理、行政處罰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從實際工作效果來看,執法主體隊伍能力與素質亟待提升,在森林資源保護宣傳、新森林法宣傳、警示教育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大桂山林場在今后造林工作中應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將場外租地造林作為擴充林場造林綠化面積的重要抓手,必要時可按市場經營方式承接各類綠化工程,全力做好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也可構建“林場+公司”模式,不斷將林場自身專業造林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開發森林旅游、生態種植與森林康養等特色產業,不斷提高林場自我造血功能,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1)推行良種良法[2]。國有林場在場外租地造林過程中應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引進良種,使用一級大苗,栽植優良無性系和優良家系品種,嚴禁三級苗上山,大力推進定點供苗,嚴格選苗制度,隨起隨栽,定植時保證苗木正直、根舒,為提升造林成活率打下堅實基礎。2)保土保肥。在場外租地造林過程中,受地形地勢影響易產生水土流失問題,因此造林人員應實施護坡工程,在丘陵地區沿等高線帶狀開墾造林田,攔蓄地表徑流,以實現保水保肥目的;在林木生長期間針對性地施加復合肥和專用肥,根據施肥使用說明及時追肥,補充植株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以提高樹勢,提高場外造林成活率。3)開展病蟲害防控。對場外造林地病蟲害問題,多采用生物防控措施,利用白僵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綠色植保藥劑,降低傳統化學藥劑施加量,以保證造林地各齡林良好生長,不受風折、病蟲害影響。
針對護林管理難度大問題,大桂山林場應構建林業智能可視化管控系統,降低對人工巡林的依賴性,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實現無人監管,提高重點林地區塊的防火能力和管理應急指揮能力。其中,平臺構建主要包含前端智能感知、中間網絡傳輸和后臺森林防火應用3 部分[3]。在監控立桿、鐵塔掛載前提下,結合視頻監控為林區提供多功能監測站點,監測內容主要為雙光譜熱成像智能識別,對溫濕度、火情火警進行監測預報,同時集聚多種網絡信號,將森林資源各子系統相互調度與融合,盡早發現火情及自然災害,并對亂砍濫伐、森林偷盜等行為進行及時監測,實現智能化森林資源巡護與管理。林業智能可視化管控系統可對護理員和巡護員進行跟蹤定位,實時掌控整個場外租地造林過程中護林員的位置和實時分布情況,通過位置信息和相關軌跡查詢監測護理員是否按照上級指示部門要求進行日常巡護,以實現統一調度、實時監督、同步響應,進而實現智慧林業。
針對大桂山林場權屬糾紛風險和租金風險,相關部門應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制度,讓所有林農、合作者享受到林地改革發展紅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相應條款內容,及時回應林農關切的問題,積極化解林地糾紛與矛盾。1)在場外租地造林過程中,必須明確造林地權屬,避免造林地存在權屬爭議,引導相關造林合作者在租地造林環節保證地物標志和實際造林地相符。同時,確保林權證明材料合法有效,保障四至界限、林地位置、森林種類、造林株數、造林總面積等數據與實地相符[4]。2)做好租賃合同備案,為總場提供具體信息,以租賃合同為依據,將備案落實到人,以便管理時找對地、找對人,保證內部租賃關系暢通。為有效規避大桂山林場場外租地造林租金風險,在租賃前必須與權屬人簽訂林地承包租金標準協議,協議中必須闡明林地面積、承包周期、承租人和受租人、承包金額,同時在協議中須做好承租人和受租人的權屬規劃,規定雙方權利與義務,避免林地再次轉賣和出租。3)林權登記管理服務中心應做好林地流轉變更手續,避免在特殊環境下產生諸多租金隱患和租地風險,以有效解決林地非法流轉糾紛問題,使被流轉林地始終在紅線范圍內,進而降低在造林過程中產生的不穩定因素。
1)針對當前大桂山林場場外租地造林執法主體單一問題,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聯動效應,與當地林業部門、林業站、植物質檢部門、森林公安部門等形成有機聯結。例如,設立“一長兩員”管護模式,同步構建“林長+警長”制度,對整個場外租地造林區域進行森林執法,對涉林問題予以整改和完善,打好組合拳,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行使職權,避免出現怠政情況,提高行政執法威懾作用,不斷完善林業執法制度,優化林業執法管理體系。2)引導基層執法工作人員提高責任意識,提升相關法律素養,按照國家標準執法程序與執法規定,對民眾進行宣傳教育[5]。相關林業執法人員須堅守執法原則和依法行政,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必須對相關涉案人員進行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以起到警示作用。例如,在每年3 月林業宣傳月相關活動中,將破壞森林資源等違法事件作為典型宣講事例,以案釋法,嚴厲打擊亂砍濫伐、隨意攜帶明火進山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細化各方責任,引導周邊居民了解和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相關規定,引導其愛護國儲林地相關資源;提高執法隊伍能力和素養,規范行政執法主體行為,實現依法治林、依法治人,進而提高公眾保護森林資源的責任感與參與度。
森林經營是林業的永恒主題,但在場外租地造林過程中,部分地區森林營林質量較差,成活率低,巡護難度大,且存在產權和經濟糾紛。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其他國有林場可借鑒廣西國有大桂山林場場外租地造林經驗,全力做好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構建林業智能可視化管控系統,降低對人工巡林的依賴性,積極化解林地糾紛與矛盾,不斷完善林業執法制度,優化林業執法管理體系,以不斷鞏固國有林場場外租地造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