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一橋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貴陽 550081)
農業“鏈主”企業是在農業產業鏈體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經營主體,是農業產業領域領軍型、標桿性的企業。2021 年5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培育一批年產值超百億元的農業“鏈主”企業?!版溨鳌逼髽I外聯市場,下接農戶,在引導農業生產、提升農產品價值、創新農業技術、打造農產品品牌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新發展階段,大力培育農業“鏈主”企業,是各地區興地富民,帶動小農戶融入大市場,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而在農業“鏈主”聯農帶農過程中,其運行機制是決定帶農效率的關鍵。因地制宜構建合理的“鏈主”企業聯農帶農機制,對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有著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從理論上分析,“鏈主”企業聯農帶農是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專業化分工,是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各司其職、協同合作而形成的一套分工網絡。在這套分工網絡中,“鏈主”企業居于關鍵性節點位置,是連接生產端和銷售端的樞紐?!版溨鳌蓖ㄟ^一定利益機制和產業鏈上下游經營主體相互聯結,形成一個農業生產經營聯合體。而產業鏈下游的農戶作為理想經濟人,是否融入“鏈主”企業聯農體系,則取決于其對比較利益的考量,若融入“鏈主”企業聯農體系的收益高于風險,則會驅動農戶融入“鏈主”企業聯農體系;反之亦然。在農業發展實踐中,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進步和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的變革,當前我國農業“鏈主”企業聯農帶農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模式。
農業“鏈主”企業聯農模式一般指主體的行為方式具有可重復、可操作的基本特征,目前農業“鏈主”企業聯農模式主要有以下3 種。
1.1.1 “鏈主”企業+農戶
“鏈主”企業+農戶模式在農業產業鏈形成初期較為多見?!版溨鳌逼髽I負責產業鏈的加工端和銷售端,農戶負責產業鏈的生產端,二者分工協作。企業與農戶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價格和質量標準收購農產品,在實踐中,合同約定存在市場價和市場保護價兩種形式,市場保護價更有利于保護農戶利益。在現階段,部分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農業產業鏈不健全的地區,會有國有“鏈主”企業直接通過完善設施、技術扶持、市場對接等方式帶動農戶發展。此外,大部分由農民合作組織轉型升級的龍頭企業也多采用“鏈主”企業+農戶模式與農戶建立聯結關系。
例如,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小箐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受山地地形地貌限制,鎮內村莊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規?;?、標準化發展存在困難。2019年,小箐鎮充分利用貴陽市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建設契機,引進貴陽農業農墾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公司采用“鏈主”企業+農戶模式,在小壩村、合興村、杉壩村與大興村內打造蔬菜保供基地園區,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完善設施、標準化種植管護技術,建設大棚蔬菜區104.73 hm2,同時,由公司聯結農貿市場、商超,打通農產品市場銷路。該模式的特點在于“鏈主”企業多為國資農投企業,除追求經濟利益外,也有帶動農戶發展的社會公益責任。
1.1.2 “鏈主”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
“鏈主”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是當前我國居于主流地位的“鏈主”企業聯農模式。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單獨的一家企業面向為數眾多的農戶,企業的談判、協商、訂立契約與監督成本高。而農民合作社由農民自發組織聯合而成,與農戶關系密切的同時具備較強的組織、溝通、協調能力,因此,農民合作社作為中介,聯結企業與農戶,成為主要的“鏈主”企業聯農模式。而在農業實踐中,在“鏈主”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的基礎模式上,各地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多元化的聯農模式。例如,“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聯合社+合作社+基地+農戶”,各衍生模式均具有自身特點,在整合稀缺農業資源,帶動農戶增收方面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1]。
“企業+聯合社+合作社+基地+農戶”是在“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模式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聯農模式。例如,湖北省宜都市高壩洲鎮原有7 個柑橘專業合作社,在“鏈主”企業湖北豐島食品有限公司帶動下組建了湖豐柑橘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鏈主”引領下實施農藥供應、專業采收、收購標準、收購價格、訂單約束、技術指導“六統一”管理模式。采用統一的聯動發展模式,高度整合了農業資源。2020 年,入社農戶比未入社農戶每0.5 kg 柑橘售價提升0.2 元,每667 m2柑橘園增收總計達600元以上,“鏈主”聯農帶農效果進一步凸顯。
1.1.3 “鏈主”企業+村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戶
在農業實踐中,只依托合作社力量,在匯聚農戶力量、整合農業資源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以村支兩委為核心的村組織融合農業產業鏈成為大部分地區“鏈主”聯農新模式?,F階段,大部分地區推行村社合一制度,在該制度下,可實現資源高效整合,通過村組織的力量帶動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版溨鳌逼髽I+村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戶模式的特色在于農業產業鏈體系中有2 個核心,即“鏈主”企業和村組織(村黨支部或村委會),“鏈主”企業主要供給信息、技術生產要素,負責對接市場、打造品牌;村組織負責土地流轉、勞動力供給、農業資金整合、農業設施建設,通過雙核心聯動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例如,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琴亭鎮鳧村有825 戶農戶,共4 054 人,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鳧村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在該模式下,鳧村通過加強黨員教育和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由黨委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建立了以生豬養殖為核心、以合作運營方式為引領的產業運營機制。在此基礎上,組建蓮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引入“鏈主”企業新希望有限公司,企業投入資金建立恒溫豬場,并租賃合作社場地;合作社組織協調土地流轉,指導農戶養殖生豬。通過黨組織引領,“鏈主”帶動鳧村鄉村振興取得突破性進展[2]。
帶農主要指農業“鏈主”企業帶動小農戶實現共贏性發展。農業“鏈主”在帶動農戶發展方面,主要依托技術扶持、資金扶持、價值提升、信息引導、產銷對接等方式開展。
1.2.1 信息引導機制
在我國傳統小農經營模式下,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突出,供需脫節、農產品滯銷問題時有發生。而在產業鏈“鏈主”聯農機制形成后,依托“鏈主”企業專業化的市場信息采集、分析、反饋,農戶生產的盲目性得到了極大緩解?!版溨鳌逼髽I反饋市場信息,引導農戶有序調整生產結構,農戶生產適銷的農產品,保障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性。
1.2.2 技術扶持機制
我國傳統農業技術推廣主要依托政府組建的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展工作,存在人力不足、技術推廣慢、市場對接性弱等問題?!版溨鳌逼髽I引入農業產業鏈后,由于產業鏈生產端關系到農產品的供應質量和效率,企業非常重視農業技術對生產端的滲透,會組建專門的技術部門和技術團隊,對生產端的農戶給予技術指導,引導農戶采用現代技術進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業產出效率。
例如,漁業養殖收益高,市場前景好,但技術瓶頸是眾多漁民致富的攔路石。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邁陳鎮官田村是一個典型的沿海漁村,受制于養殖技術,大部分農戶以打漁為生。2021 年,官田村被列為“經濟薄弱村”。2021 年12 月,徐聞海瀛水產有限公司入駐官田村,由公司統一養殖技術標準、統一養殖技術培訓、統一上門精準指導,破解漁業養殖技術瓶頸,使官田村迎來發展轉機。2022 年,開始打造漁業基地,首期投資3 000 萬元,10 個恒溫車間與1 200 個恒溫池建設穩步推進,項目首期將帶動120 名村民就地就業,產業多贏發展局面初步成形。
1.2.3 資金扶持機制
農村金融資源供給不足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而大規模的領軍型“鏈主”企業一般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例如,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大集團、新希望有限公司等。在構建農業產業鏈進程中,產業鏈下游的農戶往往在農資采購、農業設備購置、農業設施建設等方面面臨資金困局。為保障產業鏈高效運行,“鏈主”企業大多采用土地租賃、資金幫扶或信用借款的形式給予幫扶,確保農業生產有序開展。
例如,湖南湘西州老爹公司是一家專營獼猴桃生產加工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在發展進程中和農戶構建了信譽合作型的聯農帶農機制。缺少資金的農戶可向公司申請資金扶持,公司以“農業協會”的檔案記錄為參考,對信譽好的農戶每667 m2給予2 000 元的資金支持,資金主要用于完善獼猴桃種植的相關基礎設施。獼猴桃成熟時,公司按合約價收購獼猴桃,農戶借貸資金可從收購款項中扣除。通過信譽合作機制,有力破解了農戶內生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
1.2.4 產銷對接機制
農產品“賣難”一直是我國廣大農戶面臨的經營問題。單個小農戶在面對大市場時,自身信息把控能力較弱,而農產品市場結構多處于完全競爭狀態,進出入壁壘低,因此,農產品價格會呈現“蛛網模型”,農戶生產也常會因農產品供需失衡、價格波動而難以保持穩定。“鏈主”企業下聯農戶,外接市場,有銷售隊伍和銷售渠道,能形成特色產品組合策略,打造農產品品牌,且規?;\銷也能保障和物流企業形成長效合作機制,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鏈主”企業帶動下,農戶銷售困局能得到有力破解。
1.2.5 價值提升機制
農業比較收益低,農戶增產不增收的困局在我國各地時有發生。而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體系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強農業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徑。但農產品精深加工所需的設備、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需較大投入,農戶難以承擔。而農業“鏈主”企業多具備較強實力,“鏈主”企業通過對農業原料清洗、分揀、萃取、提煉將農產品轉化為化妝品、保健品、工業品,或打造高端綠色農產品品牌,大幅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例如,小黃姜作為調味農產品主要用于日常食用,附加值較低。而云南羅平縣鼎泰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堅持走精深加工之路,從小黃姜中提取姜辣素,向日化領域拓展產業鏈,開發出4 個系列28 個單品,總產值達1.2 億元,既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又拓寬了農產品銷路,帶農致富效益顯著[3]。
近年來,我國農業“鏈主”企業快速發展,在聯農帶農推動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整體起步較晚,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農業“鏈主”企業在聯農帶農方面仍存在諸多突出問題。
1)“鏈主”企業自身發展穩定性弱。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農業風險防控體系不完善,且近年來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因此,農業“鏈主”企業易出現經營風險,企業生產經營難以為繼,農業產業鏈易發生斷裂。2)聯農利益機制不健全[4]。現階段,“鏈主”企業多通過收購農產品的形式進行利益分配。但由于企業的規模性和組織性,和農戶相比企業多居于優勢一方,農戶議價空間較小。而農戶入股分紅、二次返利、效益分成等機制還有較大的探索空間。3)農業“鏈主”企業帶農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企業在帶動農戶數量、輻射區域、帶農模式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5]。針對上述問題,農業“鏈主”企業聯農帶農機制可從如下4 方面進行優化。
健全的農業風險防控體系是農業“鏈主”企業聯農帶農共贏發展的基石。1)完善農業市場化風險防控工具。積極發展農業期貨、期權交易市場,通過套期保值對沖市場風險。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健全農業保險網絡布局,優化農業保險險種,擴大涉保范圍,加強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保護。2)健全政府和企業雙向互動的市場信息體系。充分利用現代大數據技術,動態采集、更新、發布農產品市場信息,引導企業合理調整生產結構,減緩市場風險沖擊[6]。3)探索發展天氣衍生品等新型市場工具,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入,提升農業經營主體減災防災的能力和意識,提前做好風險應對安排。例如,成立于2018 年的云南興農公司,作為一家蔗糖全產業鏈“鏈主”企業在我國西南地區率先進入期貨市場,構建市場風險防控體系。2021 年,該公司通過蔗糖期貨期權組合套保,在蔗糖價格劇烈變化的市場環境下,順利銷售蔗糖,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充分保障了產業鏈的穩定性。
良性循環的利益聯結機制是“鏈主”企業聯農效率提升的關鍵。1)大力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利益聯結機制[7]。依托“三變”機制激勵農戶通過生產要素入股企業,農戶與企業利益實現緊密聯結,推動農業專業化、規?;?、標準化發展。2)有力盤活農業生產要素,激發廣大農民創新活力。有序拓展“租金+股金+薪金”的農戶收益機制,逐步提升廣大農民在農業產業鏈體系中的參與度和收益度,開創出農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同步增進的新局面。例如,重慶市城口縣嵐天鄉嵐溪村原來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是典型的“空殼村”,2018 年,嵐溪村啟動農村“三變”改革,通過清產核資、界定股權、量化股份等程序,構建起新型的股權型利益分配機制,激活了農村稀缺生產要素,至當年年底入股困難農戶分紅人均達1 200 元。
傳統“鏈主”企業帶農模式主要有產品收購、技術滲透、信息供給等方式。隨著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農業“鏈主”企業帶農模式也需不斷開拓創新。
1)有序發展“鏈主”企業信貸擔保機制。資金不足是制約我國廣大農戶內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對此,可引導有實力、大規模的“鏈主”企業為信譽好的農戶申請銀行貸款,給予一定的信用擔保,增強農戶的內生發展能力。例如,廣東省佛山市打造出“政銀保+”合作農業貸款項目,由農業“鏈主”企業根據信譽,向合作銀行推薦農戶為借款人,企業為借款人提供融資擔保。農戶獲取貸款后用于采購企業服務或生產資料,通過該模式有力地破解了農戶資金困局。
2)引導“鏈主”企業采用反租倒包的模式聯結農戶[8]。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因素。而采用反租倒包模式,可先由“鏈主”企業租賃土地,企業和村組織、政府聯合對土地開展集中整理,完善相關設施,在此基礎上轉包給農戶經營,該模式既可以解決農業設施不完善、土地整治不到位的問題,又可以解決農戶在農場打工積極性較弱的困境,對促進農業生產有著顯著的正向效應。例如,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采用“兩轉一包”模式流轉土地,土地先由農戶流轉到合作社,集中整治后再流轉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相關設施后,再反包給農戶。通過倒保模式,既解決了農戶設施投資不足的問題,又激勵了農戶生產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
3)引導“鏈主”企業打造區域共享性品牌。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對擴大區域農產品市場知名度,拓展農產品市場銷路,提升農產品市場價值有著重大意義。農產品品牌塑造是一個長期性過程,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9]。而“鏈主”企業作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一般具備雄厚的實力,有能力承擔區域農產品品牌塑造的重任。由于區域農產品品牌帶有一定的公益性屬性,因此,地方政府可對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的企業給予財政、金融、稅收、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激勵企業打造品牌。例如,南京衛崗乳業有限公司牽頭打造的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善田江寧”就取得了顯著的帶農效益。衛崗公司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發力,以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為后盾,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成效突出。
“鏈主”企業在農業產業鏈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自身帶動能力的強弱是影響區域農業發展質量的關鍵。1)做強“鏈主”企業。各地區需優化營商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領軍型龍頭企業入住,發揮其帶動能力。同時,需出臺財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本土有潛力的龍頭企業做強做大,促進其集團化發展。2)做優“鏈主”企業。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加速數字化轉型;推介企業改進管理體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良好的效益是企業惠農的根本,要通過高質量發展,推動企業節能減耗,提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