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成都 610225)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各地正大力推進各項相關政策落地。隨著這些政策的實施,鄉村振興建設成效顯著,鄉村面貌也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農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借助政府提供的相關惠農政策開辦起農家樂、民宿、鄉村體驗等旅游項目。這些新業態的出現既給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渠道,又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但在鄉村建設和項目發展經營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未來的發展進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國家相關部門陸續發布相關文件,切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 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 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2018 年9 月2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到2020 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2018 年9 月27 日,財政部印發的《財政部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財辦〔2018〕34 號)提出,公共財政將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總量持續增加。2018 年9 月30 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的《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將打造1 000 個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村(鎮)。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于2 月21 日正式發布,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21 世紀以來第18 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凸顯了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1]。
溫江區隸屬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市轄區之一。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地跨東經103°41′~103°55′,北緯30°36′~30°52′,東鄰青羊區、南毗雙流區、西接崇州市、北靠郫都區與都江堰市。境內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流經區域內,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該區域具有典型的古蜀農業文化特點,以農業生產為主,鄉村文化資源豐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曾經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產業正不斷發生變化。近年來,溫江區產業政策不斷變化,農業生產不再是地方發展的唯一主導產業,鄉村建設除了要突出農業要素外還要植入更多有利于鄉村綜合發展的產業。目前,整個區域的鄉村發展正沿著全域旅游的總體規劃大力開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溫江區按照“三個集中”規劃,以城鄉一體化目標和現狀資源條件為引導,按照城市居住社區規劃標準,合理確定農村社區的數量、空間布局及建設時序,同時以農村地區新型社區為中心,統籌安排設置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強調資源保護的剛性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帶動作用。規劃突出了新型農村地區(農民居住點)布點、農林生態用地保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從而構筑以區域生態框架為基礎的現代都市農業和休閑旅游融合互補的產業結構。農業不再局限于獲得農產品,同時兼顧鄉村旅游農業,鄉村住房也因為整體規劃和改造融入了民宿、農家樂等形式的旅游項目。這些有特色元素的引入,為溫江區鄉村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使得鄉村建設和發展更具地方特色。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實施,溫江區在鄉村建設進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溫江區以優化發展環境、振興鄉村產業、深化農村改革為重點,持續推進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不斷拓寬農民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努力探索形成鄉村振興“溫江樣本”,取得了良好成績。
1)鄉村展現新風貌。溫江區探索出以公園城市為代表的鄉村表達形式,建成“北林”綠道環線,打造特色林盤、“園林變景區”示范項目,使溫江區獲評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區。2)農業產業再上新臺階。堅持以產業功能區理念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溫江區都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成都市農業產業功能區,規劃建設該市規模最大的農業科技創新載體,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3)農戶增收實現新突破。溫江區以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并連年獲評省、市農村改革及農民增收工作先進區。
溫江區依托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多角度創新發展路徑,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建設。
1)積極探索農、商、文、旅、體、養多元素融合發展路徑,著力發展以“農創、農旅、農養”為特質的都市現代農業,促進產業集群集勢,努力走出3 條新發展路徑。①探索“農創”融合高端化發展路徑,打造農業科技全產業鏈創新中心,打造西部領先的“都市農業硅谷”。②探索“農旅”融合高水平發展路徑,打造都市近郊游目的地和健康旅游首選地。③探索“農養”融合高品質發展路徑,大力發展以養生養心、醫療養老結合為特色的高端康養項目和精品民宿酒店,打造西部“兩養”標桿。
2)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牽引,著力構建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努力實現“三個一體化”。①著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不斷補齊交通、市政、水務等農村基礎設施短板。②著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以打造“學到溫江”“健康到溫江”“舒適到溫江”三大品牌為抓手,全面優化提升。③著力推進城鄉治理一體化,不斷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3)積極探索提高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水平與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徑。①探索“兩權”同步延長機制,打破項目用地之阻。按照“民主決議、持證入股、入場交易、簽訂鑒證合同”的路徑,增強要素保障能力。②探索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機制,破解產業轉型之梗。評估生態系統資產價值并入股項目,增強生態價值轉化能力,盤活鄉村資源。③創新政銀互動機制,打破農村金融融資之困。引入市場化服務,建立從金融產品開發、價值評估到資產處置的閉環運行體系,增強金融撬動能力。④創新互利共贏機制,打破持續增收之難。探索“資產出租+租金保底”“資產入股+利潤分成”“讓渡經營+股份分紅”“要素作價+聯營共享”等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集體、農戶、主體三方共贏。
我國鄉村發展經歷過多個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不存在可以完全復制的成功經驗,在不斷探索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從而影響鄉村的建設發展。通過對溫江區各鎮街鄉村建設發展的實地走訪發現,溫江區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以下4 個問題。
農民在參與鄉村旅游項目建設中因沒有更好的特長和技能而盲目借鑒或照搬他人模式,缺乏創新,導致經營項目同質化。按照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溫江區已針對區域內不同功能區展開了旅游建設發展規劃。但各鎮(街)未對轄區內各農戶作統一規劃。正是因為農民缺乏對整體發展的認識和規劃,加之沒有深入分析自身特長和具備的能力,在內容和方法上缺乏獨特的思路,導致不能精準建設經營有吸引力的旅游項目。隨著各鎮(街)經營主體的相互借鑒和照搬,使得區域內鄉村旅游項目和模式高度雷同,以至于消費者形成審美疲勞,從而影響到消費者全域出游熱情。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除了政府的全面引導外,農民已成為全過程的參與主體,且農民的參與程度決定著鄉村建設進程,而造成農民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 點。1)農民資金投入不足。鄉村建設涉及硬件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資金投入量大且見效慢,難以調動農民的投入積極性,且對于農民來說其自身資金實力也相對有限。2)農民身體素質、思想素質等內在因素同樣影響著鄉村建設和發展[2]。溫江區在鄉村發展過程中,越往后期發展,農民內生因素的影響使得發展動力明顯低于發展初期。
隨著溫江區鄉村建設發展,農民不再單純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更多的是參與到以家庭為主的鄉村旅游發展項目中,農業生產已轉變為以經營服務為主、農業生產為輔的生產經營模式。這種以單個家庭農戶為經營主體的經營方式雖投資小、經營靈活,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地域效應,進而影響地區長遠發展。
鄉村發展項目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受眾多因素影響,項目開發和發展初期多以政府部門主導,村集體農民參與的方式進行,前期規劃和資金投入多以政府財政支持,新建的基礎設施整合了村落資源、改變了村容和村貌。因此,在項目建設初期政府、村集體、農民參與積極性都較高,能引來大量游客。但后期政府部門將經營權交給村集體或農民后,受農民經營理念、服務意識等因素影響,游客人數下降,進而導致設施老化和更新升級不及時等問題[3]。
筆者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整理了我國鄉村建設發展的歷史背景和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政策。通過實地探訪溫江區鄉村建設和發展情況,總結了溫江區鄉村發展相關成果、發展經驗,同時通過分析發現溫江區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基于這些問題筆者給予以下建議。
針對鄉村旅游項目同質化問題,溫江區需要加以重視和引導,避免同質化造成惡性競爭。溫江區各鎮(村)農戶應結合所在區域的優勢產業,深入挖掘和分析,開發具有地區特色的旅游項目。例如,和盛鎮以苗木、花草、園藝等為鎮(街)優勢產業,區域內農民大力開發與苗木、園藝觀賞、花草種植體驗等相關的種植觀賞項目,盡量少開發餐飲住宿等項目。相較于其他以餐飲住宿為特色的鎮(街),和盛鎮沒有發展餐飲住宿業的優勢,且依托便捷的交通,游客更愿意在游玩結束后前往具有特色和口碑較好的餐飲店就餐。又如溫江魯家灘運動公園周邊的農民,家家戶戶經營“柴火雞”美食,且所養雞品種相同,烹飪口味也十分相似,同質化嚴重導致農戶間競爭激烈,整體經濟效益不高。因此,在這種同質化較嚴重的區域,農民更應努力避免同質化問題,積極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項目。同時,在旅游經營模式上,農戶也需要避開項目雷同點,創新經營模式,推廣特色旅游項目,以期帶給游客更多的新鮮體驗感,激發游客的旅游熱情,擴大鄉鎮旅游特色品牌效應。
1)對于農民資金投入不足問題,溫江區應通過擴大資金投入渠道,吸引更多資金參與鄉村建設,減輕農民投入壓力,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2)對于農民自身素質問題,社會保障部門要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保障農民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加強健身設施等公共健身產品的投入,提高農民身體素質;加大對農戶的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農戶的經營決策能力和增強專業技能[4]。
溫江區應積極建立合作社等聯合組織,通過“抱團”方式突出鄉村產業發展規模優勢,增強區域內鄉村產業競爭力。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主體存在資金、技術薄弱等劣勢,通過組建聯合組織能集中更多資金、技術等要素,從而提升區域內產業的規模優勢,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和提升影響力。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旅游產業是改善鄉村面貌、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旅游業的開發、運營和管理是以地方政府為主導,農民廣泛參與的全域經濟活動。溫江區除了要注重前期規劃、建設引導外,還應加強后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引導和宣傳。鼓勵村集體通過“資產出租+租金保底”“資產入股+利潤分成”“讓渡經營+股份分紅”“要素作價+聯營共享”等方式進行引資,建設、改造、升級基礎設施。村集體要注重引進專業團隊和人才,提升自身軟實力。農戶作為參與主體,個體間的差異比較明顯,素質參差不齊,應通過對農民進行經營管理、服務意識等培訓,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提升軟實力,保障旅游項目建得起、能發展和可持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