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12 月的國人,戲稱自己仿佛坐了一回過山車,經(jīng)歷了從低谷到高峰,再被拋到低谷的考驗,所有人,體質(zhì)好與不好,被真真切切地照了一回鏡子。我三姨,馬拉松運動熱愛者,跑過很多個全馬,中招后燒了一天,38℃,第二天好了,不咳嗽,沒有全身酸痛感;我姥姥,一輩子勤快,喜歡旅行,七十多歲了去哪都是騎著自行車就出發(fā)了,中招后發(fā)熱兩天,38.5℃,沒其他癥狀,很快好轉,又張羅著蒸包子烙春餅。感覺“那個病”到了三姨和姥姥這里成了“雕蟲小技”。

主編信箱:rrj k365@126.com傾聽您的聲音
姥姥家樓下是龍?zhí)豆珗@,姥姥幾乎每天都會去里邊遛彎。公園入口處是一個健身器械小廣場,我曾在那里見過幾個五十多歲的阿姨在單雙杠上像陀螺似的“旋轉”,展現(xiàn)出的力量與靈活程度看著不亞于體操運動員。還曾在森林公園里見到過幾位大爺在樹林中閃轉騰挪,用自己的身體一次又一次地撞擊、摩擦樹干,動作激昂,似有金剛不壞之身。還見過甩鞭的,啪啪地、狠狠地抽地,也許本人增強了體質(zhì),但噪聲污染感覺著實是個問題。
老年健身圈可不單純是個圈,你可以說“高手在民間”,用“江湖”形容也不為過,講究的是“內(nèi)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先說說這“一口氣”,雖然我不知道所謂的“氣”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某種精神寄托,但為了練成,高手們的修煉之道真是令人敬佩又擔憂。我曾經(jīng)見過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每天用啞鈴捶打自己的腹部,據(jù)說是為了提升丹田之氣,所形成的“氣”能夠將五臟六腑改良重塑。當內(nèi)練的一口“氣”足夠豐盈之后,大爺大媽們就開始了外練筋骨皮的“苦修”。有一次上班路上突然聽到有節(jié)奏的“咚咚”聲,四處張望一番才發(fā)現(xiàn)是一位大爺在寒風中拿頭“哐哐”撞樹,看著像是在修煉傳說中的“鐵頭功”,可把我驚得不輕。我既慶幸自己能見到這難得一見的“功夫”,又不禁為大爺?shù)念^擔憂,這樣強力撞擊脆弱的頭部,真的不會出什么事嗎?
以上這種練“硬功夫”的路數(shù),一直受到部分老人的排斥,這就像江湖中的各個流派,武無第二,誰也看不上誰。我想起金庸那些書寫江湖的小說里,有些宗門講究道法自然,門派弟子舉手投足間仙氣縹緲。不少老年人喜歡太極劍、太極拳這些功夫,一靜一動間,暗勁綿延不絕,傷人于無形,搖擺旋轉間,陰陽相生,無休無滅。他們往往成群結隊,默默統(tǒng)治著各個小區(qū)的健身江湖,優(yōu)雅的動作下,隱藏著江湖風波。
當然了,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如此骨骼清奇,天賦異稟,也有不少堅持傳統(tǒng)健身的。拿我們家一位長輩舉例,他常年霸占微信運動步數(shù)排行榜前三,每天兩萬步打底,上不設限。若是哪天被突然竄出來的“黑馬”爭了頂,那必然氣勢洶洶,摩拳擦掌,第二天不奪回王冠誓不罷休。
當深入了解老年健身圈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群體,和健身房里揮汗如雨的年輕群體不同,老年人的健身“江湖”更具市井氣息。當然,我舉雙手雙腳贊同老同志們動起來,健身絕對有益于身體健康,但是選擇什么樣的運動一定要謹慎,要量力而行。如我姥姥般,熱愛烹飪,愛旅行愛騎行,健體同時還健心,不也很好。最后,我引用一位網(wǎng)友的話:“健身房出的都是死肌肉,市井里練的才是真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