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娜
(四川省腫瘤醫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在院內門診屬于重要科室,其日接診量比較大,所以門診工作質量直接影響醫院的醫療水平、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1]。因此,要積極解決患者候診時間長、掛號速度慢等問題,并改善就診秩序、就診環境,以提升患者就醫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門診管理逐漸運用互聯網技術,讓患者的就診流程更加便捷、準確,并改善門診內患者的就醫體驗,進而提升醫院的服務質量、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因此,本文將探討門診管理中運用“互聯網+醫療”管理對2020 年9 月~2022 年10 月就診的老年患者的影響,詳情如下。
在門診2020 年9 月~2021 年9 月收治的患者中篩選出98 例老年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45 例,女性53 例;年齡63~92 歲,平均(75.32±5.23)歲。在門診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篩選出98 例老年患者作為觀察組,男性49 例,女性49 例;年齡61~93歲,平均(75.35±5.21)歲。
本次試驗經倫理委員會同意后進行。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6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2)對本次試驗內容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試驗的患者;(2)急診患者;(3)伴精神障礙的患者;(4)聾啞患者。
對照組使用常規方法進行門診管理,根據職能進行相應管理,例如指導患者繳費、詢問患者掛號相關信息等。
觀察組運用“互聯網+醫療”方法進行門診管理,內容有:(1)預約掛號:通過各互聯網平臺處理8天內的預約號源,例如微信公眾號。且互聯網平臺上要詳細介紹門診、醫生等相關信息,例如醫院特色、移動終端功能、醫師出診時間、醫師專長等,以方便患者選擇符合自己要求的科室、醫院、醫生,縮短候診、就診用時。此外,患者就診前1 日,互聯網平臺要給予提醒,并自動完成分診,為患者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就診服務。(2)移動支付:其是全新的一種支付方式,結合了銀行業務和移動通信技術,例如微信付費、支付寶付費等,實現了快捷支付,也大大縮短了患者繳費用時。(3)遠程醫療服務和藥品配送:在“互聯網+醫療”中其是重要部分,尤其是新冠疫情未完全控制的當下,遠程就醫患者越來越多。此外,對于自費患者可遠程繳費,待門診收到繳費信息后為其配藥、打印收據,再由快遞人員配送。(4)門診窗口合理調配:目前,門診窗口存在分時段不均衡、功能單一等問題。因此,利用機動窗口、通柜窗口等平衡各窗口流量,即在掛號窗口、收費窗口的基礎上,融合多業務功能,實現通柜窗口,或者根據門診實際情況開通機動窗口。(5)人員培訓:對門診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內容包括網絡金融業務、移動支付結算等,以提升醫務人員的業務操作能力和熟練度,進而更好地發揮自身的職能。(6)服務前移:是指從窗口內的服務前移到外部,走到患者身邊,了解其就診時的困惑,并根據患者的需求,為其提供相應參考意見。積極主動向患者宣傳“互聯網+醫療”相關內容,并指導其正確使用,幫助其使用自助設備完成繳費、預約掛號等操作。此外,對于退費的票據提前審核,進而對窗口流量起到了一定的調配和引導作用,以免窗口人流量過大增加患者就診時間。(7)加強移動支付內控管理:首先,要想充分發揮移動支付的價值和作用,需結合門診實際情況,合理構建移動支付管理制度,并積極落實。其次,建立審核崗位,有針對性地審核、復核資金,并有效控制和管理對賬流程,以利于醫院日常發展和運營正常進行。
觀察兩組患者各就醫環節滿意度、現場掛號率、非現場掛號率,其就醫環節包括繳費、掛號、候診、就診、檢查和檢驗、取藥等,用自制調查問卷分析,滿分100 分,分數≥85 分為滿意,分數≤84 分為不滿意。
數據用SPSS24.0 分析,計算資料用“%”表示,檢驗則用“χ2”值,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繳費、掛號、候診、就診、檢查和檢驗、取藥等就醫環節滿意度,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就醫環節滿意度比較 [n(%)]
現場掛號率,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現場掛號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現場掛號和非現場掛號情況比較[n(%)]
對于目前各醫院門診的發展和運營而言,比較常見的問題有看病煩瑣、醫患失聯、缺乏溝通等。各醫院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措施也多種多樣,也在不斷進步,逐漸靠近科技化。尤其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當下,醫療管理中逐漸應用互聯網理念和技術,無論是從醫療機構發展的角度出發還是患者的角度出發,都體現出無法替代的優勢[2]。且對于醫院管理者,“互聯網+醫療”的運用也給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不斷應用,患者可足不出戶辦理就醫手續,有效簡化就診流程,縮短就診用時[3]。且在大數據的應用下,醫院各部門信息在互聯網平臺上即可查看,不僅能隨時調取使用,快速分類查找,患者還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醫院、醫生和科室,進一步提升了就醫體驗[4]。此外,能夠提供遠程醫療服務、藥品配送服務、移動支付、服務前移等多項服務,可最大程度節約醫療資源,增強醫療資源的利用率,促使患者就診更加方便。所以,“互聯網+醫療”可促進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進而有效改善醫療資源緊張等問題。與此同時,對于醫療支援不均衡的情況,“互聯網+醫療”下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據本次試驗數據顯示,門診管理中運用“互聯網+醫療”的觀察組,患者繳費、檢查和檢驗、取藥等就醫環節滿意度比較高,且非現場掛號率比較高,說明“互聯網+醫療”的管理模式可有效縮短患者在門診的排隊等候時間,進而減輕其就診壓力[5]。同時也反映了該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讓患者有個良好的就醫體驗。
但門診管理運用“互聯網+醫療”還存在多種問題,要想穩步發展,還需不斷改進。問題分別是:(1)遠程醫療服務對重癥患者優勢不明顯:雖然門診運用“互聯網+醫療”可解決排隊等候問題,但對于危重癥患者優勢不明顯,因為醫生無法借助網絡診斷病情,更不能實施專業救治。所以,還需不斷優化“互聯網+醫療”,讓危重癥患者也能受益,得到全面的診治服務。(2)患者接受難:目前,“互聯網+醫療”模式推廣比較困難,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有患者方面的問題,有些患者年齡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仍然熱衷于傳統的就診模式,例如排隊掛號等,致使“互聯網+醫療”模式推廣比較難[6]。(3)缺乏綜合型人才:“互聯網+醫療”模式的運用需要綜合型人才,其不僅要掌握互聯網技術,還要掌握醫療常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運行“互聯網+醫療”。所以,缺乏綜合型人才,則無法更好地推廣“互聯網+醫療”。(4)“互聯網+醫療”需在政府、市場等多方面支持下才能運行:各部門支持“互聯網+醫療”模式不同步,則無法順利開展“互聯網+醫療”,會遇到多種問題,例如多種疾病無法報銷,進而使患者放棄“互聯網+醫療”,會增加家庭的就診、經濟等負擔,繼而出現“有病不治”的不良現象[7]。從中足以看出,“互聯網+醫療”模式開展中還有諸多問題,需不斷地進行完善和解決,才能提升“互聯網+醫療”模式的優勢,進而讓更多患者受益。
綜上所述,門診管理中運用“互聯網+醫療”對老年患者具有重要影響,提升了非現場掛號率,進而節約掛號等時間,還能提升各就醫環節滿意度,讓其有一個良好的就醫體驗,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