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再林
(巴中市中心醫院 四川巴中 636000)
在普外科腸梗阻較常見,該病指腸管之間或腸管與腹壁粘連,形成纖維索帶,導致腸內容物無法在腸道內正常運行,引起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惡心等一系列癥狀。調查指出[1],粘連性腸梗阻在腹腔手術、腹腔感染病史患者中較常見,需引起重視并加強治療。數據顯示[2],在腸梗阻中,粘連性腸梗阻占比為40%~60%。既往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以開腹手術為主,盡管該手術方式具備相應的效果,能夠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但其難免存在缺陷。如今,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逐漸被用于臨床。該手術方式相對比較新穎,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整體效果顯著因而逐漸被推廣及應用至臨床。本文選取病例探討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的實施效果。報道見下文。
本次實驗時間為2019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實驗對象為在本院選取的89 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用隨機化分組方式,把實驗對象分為對照組44 例和觀察組45 例。
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22 例;年齡23~71 歲,平均(47.32±3.18)歲;既往子宮切除術11 例,胃癌根治術4 例,胃穿孔手術10 例,闌尾切除術7 例,其他類型手術12 例。
觀察組男性21 例,女性24 例;年齡21~72 歲,平均(46.59±2.83)歲;既往子宮切除術9 例,胃癌根治術5 例,胃穿孔手術11 例,闌尾切除術10 例,其他類型手術10 例。
兩組之間一般信息保持一致,P>0.05,可比。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2)合并腹部手術史者;(3)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者。
排除標準:(1)合并腹腔感染者;(2)有手術禁忌癥者;(3)臟器功能受損者;(4)有精神、語言系統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禁食禁飲,給予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等一系列治療,輔助其采取仰臥體位。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實施硬膜外麻醉,于腹部做一切口,實施常規腸粘連松解術。對于病灶部位合并小片粘連情況,及時進行鈍性分離,對于廣泛性粘連情況,可采取小腸折疊排列術。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過程如下: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消毒、鋪巾,將切口距離與原切口保持在6~8 厘米,直視下置入套管,直徑以10 毫米為宜,將其作為觀察孔。完成上述操作之后,放入腹腔鏡,全方位探視全腹,了解粘連部位。結合腸粘連特點、情況,把無粘連部位確定下來,放置操作孔,數量以2~3 個為宜,直徑保持在5 毫米,探查腸管,對病變位置予以確定,進行松解粘連處理。待手術結束,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再在粘連部位注入透明質酸鈉或生物蛋白膠。仔細檢查腸管,確定是否存在粘連、損傷等情況,提示患者暫時不要進食、飲水,結合具體癥狀及恢復情況,進行胃腸減壓、抗炎、抗感染等后續治療,保證良好預后。
(1)手術指標: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2)并發癥:統計切口感染、腹膜炎、小腸瘺發生例數。發生率=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3)復發率:記錄復發例數,率以百分數形式顯示。
本次實驗數據應用SPSS23.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手術指標)采用()表示,t 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復發率)通過(n,%)表示,χ2檢驗。P<0.05為數據之間差異標志。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比對照組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比較兩組之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觀察組 45 70.34±5.42 32.53±2.49 25.34±1.84對照組 44 108.31±8.77 140.53±11.42 43.27±2.19 t - 24.630 61.959 41.854 P -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兩組數據對比差別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的復發率比對照組低,對比組間數據差別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率比較(n,%)
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如果未及時治療,會影響患者的腸道功能,損害患者的健康。研究證實[3],絕大多數粘連性腸梗阻與腹膜損傷有關。在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手術后粘連占80%左右,婦科手術、闌尾切除術等均屬于此類,炎癥后粘連占比10%~20%,既往盆腔、腹腔內炎癥屬于此類。一直以來,臨床都很重視粘連性腸梗阻治療工作。既往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以保守治療為主,雖說具備相應的效果,但存在反復發作情況,臨床療效不理想,故而逐漸被手術方式替代。
在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實施傳統開腹手術,能夠使粘連性腸梗阻情況消除,但術后難免再次發生腸粘連,復發率高,整體手術效果不理想。現如今,隨著微創技術、腹腔鏡技術等醫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逐漸被用于臨床,其優勢在于切口小,手術時間短,并且在手術過程中不會對其他臟器功能產生影響,對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有益。該手術方式還能夠對腹壁與腸管之間的粘連風險進行有效規避,使患者的住院時間縮短。基于降低術后復發率考量,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及時處理纖維素及分泌物滲漏;及時清除手術過程中產生的醫源性異物;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使切口感染情況減少。同時,還應明確手術適應癥,確保患者腹部手術史不超過兩次,且保守治療無效,合并局部包塊。
研究證實[4],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療效顯著,不僅能夠對腹腔粘連進行徹底解除,而且該手術方式不會對患者造成太大創傷,術中輸血量非常少。手術期間還不會損傷腸管,能夠使患者盡快下床活動。由于腸粘連形狀各異,因而在實施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過程中,需保證靈活性、適宜性。以條帶狀粘連為例,其由腸管、腹壁所致,因腸管形狀為銳角所致梗阻,應先對近端腹壁進行疏松處理,使用腸鉗對腸管進行牽拉處理,并保證剪刀與粘連腹膜面緊貼,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銳性分解,還要避免損傷腸管。針對單純粘連帶卡壓腸管情況,將粘連帶直接剪斷即可。臨床上,絕大多數梗阻由腸管團狀粘連所致。對于此類問題,需在粘連較輕部位使用腸鉗反向拉扯粘連的兩個層。面反之,針對情況嚴重者,需發揮剪刀作用進行銳性分離處理。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70.34±5.42)分鐘,胃腸功能恢復時間(25.34±1.84)小時,均比對照組的手術時間(108.31±8.77)分鐘、胃腸功能恢復時間(43.27±2.19)小時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32.53±2.49)毫升比對照組的(140.53±11.42)毫升少;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45%,比對照組的20.45%低;觀察組的復發率為2.22%,比對照組的18.18%低,兩組之間數據具備差異性,P<0.05。結果提示: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運用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臨床效果顯著。不僅能夠縮短手術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還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手術實施過程安全,極少出現復發情況。
綜上,將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應用到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具備顯著療效,手術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安全性強,復發率低,說明該手術方案有效,具備臨床推廣應用價值,能夠為后續同類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