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 江蘇淮安 529000)
據當前臨床調查數據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占心血管疾病的70%。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逐年提升,由于該疾病具有發病急促、變化迅速的特點,會在短時間內對患者身體造成較大損傷。據臨床研究顯示,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影響下還可能并發心律失常,嚴重時甚至會引起心源性休克[1]。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應在注重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配合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對策。鑒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病情的急促性特點,在護理期間需實施預見性護理。該護理模式具有更高的先進性,對于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較高的預見性,能夠及時發現并給予治療。在本次研究中便重點分析了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已經由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共納入56 例研究對象,于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在我院急診科中接受治療,均為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開始研究前征得了患者及家屬同意,并按照對照組與觀察組兩個小組的形式納入患者,以此開展對照實驗。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實驗參與條件,其中包括31 例男性和25 例女性,年齡55~74 歲,平均(64.1±3.8)歲。
納入條件:(1)據專業診斷,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診斷條件者[2];(2)胸痛癥狀>30 分鐘者;(3)發病8 小時內入院者;(4)無近期出血傾向者。
排除條件:(1)除該疾病外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者;(2)發病時間>8 小時者;(3)存在近期出血傾向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需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給予對癥護理。
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
(1)高危階段護理:護理人員應熟悉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階段護理,尤其是在上午9~12 點。據悉該時間段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較高的心律失常發生風險,其余時間的發生風險相對較低。基于此在預見性護理模式下應重視上午9~12 點的護理,提高警惕性。臨床護理期間,需24 小時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每15 分鐘記錄1 次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是血氧飽和度、心律和血壓。
(2)注意女性患者:據調查數據顯示,很多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風險性較高,對其身體的損害極大。同時,當下有關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表明,其并發心律失常前存在心電圖改變不明顯、癥狀不典型的情況,判斷難度更高于男性,因此在護理期間要著重關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另外,每一例女性患者的病癥情況均存在個體化差異,護理人員應詳細、全面地了解患者基本資料,如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已絕經、是否肥胖等,而糖尿病、肥胖及絕經是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如若女性患者伴有以上情況應著重關注,嚴防惡性事件發生[3]。
(3)合理用藥:因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急促性,在并發心律失常時也會有比較迅速的變化,及時、合理的用藥能夠幫助降低患者風險性,減輕心臟負擔。基于此,應嚴格根據醫囑為患者準備相關藥物,簡單易懂地向患者介紹各類藥物的作用,并放在病房顯眼位置,一旦患者出現心律失常應及時服用,并配合實施急救措施。
(4)心理疏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發病急促,患者在其影響下會伴有持續性胸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因此幾乎所有患者均會隨之產生比較嚴重的不良情緒,如焦慮、煩躁、恐懼等,甚至會影響治療工作的開展,因此心理護理十分必要。對于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溝通,面帶微笑,使用溫和的語氣,在與患者交流時多多鼓勵,并向其介紹一些康復案例。針對患者的具體病癥情況還可講解相關健康知識,促使患者加深對疾病的認知,改善不良情緒,提高依從性。
(5)健康宣教: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高發于老年患者群體,危險因素眾多,科學合理的健康宣教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例如在飲食方面,注意要低鹽、低脂、低鈉,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纖維素的食物,注意飲食要保持清淡、易消化;再如日常生活方面,每日均應按時休息,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還應戒煙戒酒。此外,因疾病患者心功能明顯下降,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個體化情況為其制定運動方案,向患者講解適當運動的必要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加強鍛煉,改善心功能,提高免疫力。
1.3.1 康復情況及滿意度分析。統計患者的康復率及滿意度情況。其中滿意度的評估需向兩組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患者可自行打分,對于分值>85 分的情況可評定為滿意,60-85 分為基本滿意,<60 分為不滿意。
1.3.2 情緒狀態分析。選用焦慮評估量表(SAS)、抑郁評估量表(SDS)分別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
1.3.3 預后生活質量分析。通過簡易生存質量量表(SF-36 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重點對社會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和軀體功能幾個方面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越優。
經本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康復率及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康復率及滿意度比較(n/%)
通過SAS、SDS 量表分別評估了兩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如結果顯示在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均有改善,其中應用預見性護理的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更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分)
通過SF-36 量表評估了兩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情況,從結果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相比常規護理措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中深入貫徹落實了預見性護理理念,能夠針對疾病的危險因素給予重點預防,進而達到降低風險性的目的。在本次預見性護理干預的實施下,非常注重在高危階段的護理干預,據悉9~12 小時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風險更高,對此護理期間便非常主張24 小時持續進行生命體征監護,而在9~12 小時中更要加強心電監護,每15 分鐘檢查1 次,如若發現患者出現心律異常便應及時給予治療。與此同時,心律失常發生期間應注重對藥物的合理應用,本次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下便非常注重這一點,且隨之重點對患者實施了用藥護理。
當下,急性心肌梗死高發于老年患者。有研究表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風險較高。基于此,在本次預見性護理干預下,對女性患者的關注度相對較高,在其入院時便進行了詳細的風險評估,如了解其年齡、體重、月經情況等,對于合并糖尿病、肥胖和月經的女性患者應重點關注。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因絕經、肥胖、糖尿病而并發心律失常,對此需重點關注此類指標,并制定針對性預防護理方案。總的來看,預見性護理干預的實施下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康復,如結果中表1 所示可見,觀察組患者康復率92.8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14%,滿意度方面也是如此,P<0.05。同時再如表2 可見,觀察組患者情緒狀態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也更優于對照組,P<0.05。
從本次研究分析可見,將預見性護理干預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中能夠有效提高康復率,對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升預后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