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 高函宇
濕地是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維持生物多樣、蓄洪防旱、凈化水質等多種生態功能,具有巨大的生態服務價值。近十年來,北京市通過規劃引領、政策保障、科技支撐等系列措施,搶救性地保護了一批重要濕地,濕地生態功能明顯改善,濕地生態質量有效提升,市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城市濕地恢復了盎然生機。

門頭溝雁翅九河濕地
2008 年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1 公頃以上濕地總面積5.14萬公頃,占全市轄區面積的3.13%。2018 年新一輪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400平方米以上濕地總面積5.87萬公頃,占全市轄區面積的3.6%。據2020 年度“國土三調”調查成果,按照《國際濕地公約》口徑統計,全市濕地面積為6.21萬公頃,濕地為全市界域內近50%的植物種類、76%的野生動物種類提供了生長棲息環境。

長溝國家泉水濕地公園
北京地區雖然濕地面積相對較小,但濕地野生動物種類多,特別是鳥類資源豐富。截至2020年,北京地區共記錄到濕地野生動物5 類23 目36 科202 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16 種。濕地內共有植物113 科398 屬747 種。
制定濕地保護條例。《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于2012 年12 月27 日北京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自2013 年5 月1 日起施行,并經2019 年7 月26 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進行修訂。《條例》對濕地概念和內涵、濕地管理體制、濕地管理制度、濕地分類要求、濕地管理機構職責以及濕地八禁止6個方面進行了相關規定。《條例》出臺后,北京市建立了濕地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多部門密切聯動研究解決濕地保護的重大問題;設立了符合北京市情的濕地日,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擁有專屬“濕地日”的城市;建立濕地保護專家咨詢機制;發布統一的北京濕地標識;設立了最嚴格的占用濕地審批程序等。《條例》在促進北京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濕地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十年來,北京市共發布兩批市級濕地名錄,共計47 塊濕地列入市級濕地名錄,總面積2.7萬余公頃,占全市濕地總面積的46%。其中,2016 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市級濕地名錄,包括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大中型水庫、城市公園4 種濕地類型,共35 塊濕地。2020 年公布了第二批市級濕地名錄,涵蓋了河流濕地、公園濕地和濕地公園3 種濕地類型,共12 塊濕地。目前,北京市共建立野鴨湖、漢石橋等濕地自然保護區6 處,總面積2.11 萬公頃;濕地公園12 處,總面積2900 余公頃。其中,有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和長溝國家濕地公園3 處國家級濕地公園,懷柔區琉璃廟、大興長子營等市級濕地公園9 處;延慶曹官營、密云清水河、房山拒馬河黑鸛、房山佛子莊以及懷柔喇叭溝門等濕地自然保護小區10處,總面積1300余公頃。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小區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基本形成。
健全技術標準體系。十年來,北京市先后起草出臺了《濕地恢復與建設技術規程》《濕地監測技術規程》《濕地生態質量評估規范》《小微濕地修復技術規范》地方標準4 部,目前正在修訂《北京市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北京市級濕地公園評估標準》地方標準2部,并且在《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設技術導則》中提出規劃建設森林濕地復合型。目前,北京市已基本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技術標準體系。
編制發布《北京市濕地保護發展規劃(2021—2035 年)》。2021 年8 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水務局、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北京市濕地保護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確定了北京市濕地保護發展的目標任務、總體布局和保護重點。明確到2025 年,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改善,濕地保護率不低于70%,小微濕地修復數量不少于50個等近期目標;到2035 年,濕地生態功能進一步改善,濕地保護率不低于 80%,小微濕地修復數量不少于100 個等遠期目標。提出構建“一核三橫四縱”的濕地總體布局。
利用生態手段加大濕地恢復建設力度,北京濕地生態功能得到優化,濕地生態質量顯著提升。“十三五”以來,北京市遵循宜林則林、宜濕則濕、林水相依的原則,將濕地恢復與建設任務納入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結合河流流域生態綜合治理、中小河道生態治理以及海綿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力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促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在中心城區,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小微濕地和雨洪濕地建設,完成了西城區西海濕地公園、亞運村小微濕地建設;在平原地區,城市副中心、新機場、冬奧會、世園會、永定河流域等重點區域,建設大尺度森林濕地,構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融、藍綠交織”的自然生態系統,解決“綠而不活”“有林無水”的問題;在生態涵養區和京津冀交界地區,推進延慶野鴨湖、密云穆家峪、大興長子營等濕地公園建設,加強濕地生態保育,進一步優化濕地生態功能。“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恢復建設濕地1.2 萬余公頃。
北京市作為全國第一個擁有專屬“濕地日”的城市,連續10 年積極舉辦多樣化的主題宣傳活動。北京市利用“北京濕地日”“世界濕地日”《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日等關鍵節點,通過濕地攝影大賽、濕地征文大賽、自然教育、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逐步讓公眾了解濕地科普知識和濕地保護法律法規,不斷強化教育引導,提升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和保護管理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以來,北京市每年舉辦全市性“世界濕地日”“北京濕地日”宣傳教育活動。活動期間“進社區、進學校、進景區”累計發放宣傳品28 萬余份,懸掛橫幅800 余條,宣傳展板2600 余塊,張貼宣傳海報1000 余張,自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不斷強化微信公眾號主題推送、科普講座直播、科普文章發布,以及線上答題等線上宣傳方式,提高了廣大人民對濕地的認識和保護意識 。